-
1 # 需要幫助的物件
-
2 # ECOE小器鬼照明
確切的說,越是物質條件匱乏的地方,人越是容易有心理問題。之所以人們會誤以為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沒有心理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對心理問題的誤讀,另一方面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心理問題不夠“顯眼”,它被吃飯問題掩蓋住了。
對心理問題的誤讀
至今9012年,部分人仍抱有這樣的誤解,認為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閒的,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幹自己瞎琢磨出來的。
這種觀點,其實是兩種文化觀點的結合體:
心理問題=軟弱吃苦能讓人堅強所以,吃苦能讓人解決心裡問題;不吃苦的人,才會產生心理問題。
這是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意識形態。
肛欲期
雖然經典精神分析的性心理發育理論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其中一些概念我們仍可以僅供參考。
不過的確也在這個時期,我們控制括約肌的能力逐漸增強,而且也開始更為熟練的行走。這幾項能力發展起來了不得了,它讓一個人產生了自主感,進而產生了“掌控感”!
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拉臭臭,我有能力控制自己跑!於是,我們能力的發展,帶來了我們意志力的發展,也就帶來了我們對努力、力量的崇拜。
問:那麼我們如何能夠清晰的看到一個人的努力呢?答:吃苦啊!問:那麼我們如何競爭,看誰更努力呢?答:看誰吃苦多啊!於是,這樣一條邏輯就出現了:在濃厚的肛欲期文化下,誰吃苦,誰就努力,誰努力,誰就優秀,誰吃苦吃的把自己搞死了,誰就是最優秀的人。
所以越是吃苦的年代,越是有大量優秀的人。而優秀的人,怎麼能有心理問題呢?
分裂
在小時候看動畫片時,我們總喜歡那些角色黑白鮮明的人物,小白兔就是被欺負的好孩子,大灰狼就是壞人,小象就是傻笨有力氣。
之所以這樣設計人物,是因為它足夠簡單,容易理解,適合低幼兒觀看。
等長大一點了,動畫片的人物性格就複雜的多了,比如男一號熱血青年但經常犯二,男二號優秀強力但性格冷若冰霜。這時候的觀眾(常見於10歲以上的),就有能力去理解,一個好人身上也有缺點,一個壞人身上也有亮點。
這就是對一個人,整合的看法。
而在肛欲期的氛圍中,我們不能接受優秀的人身上有問題,他們就應該是“完人”。所以吃苦的人=完人=沒有心理問題的人。
所以,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都很苦,大家都很善良,所以也就沒有心理問題。
總結
關於物質匱乏年代沒有心理問題之說,顯然是對心理問題、精神疾患的另一種汙名化。
-
3 # 貪生PASS
物質匱乏不代表精神匱乏 在組織匱乏的年代人們都為餬口忙的不可開交哪有時間胡思亂想 現在的人大多都是為情所困
-
4 # 吃最多的苦虧最多的錢
是的,因為大家都一樣窮,沒有對比,世界也沒有那麼多誘惑,人活著唯一的目的就是填飽肚子。少私寡慾自然也就心理平衡沒那麼多壓力,心理疾病就自然少得多!
-
5 # 真我如鈺
物質匱乏限制了消費,因而沒有明顯的顯擺和攀比,大家心裡平靜,所以沒有垂頭喪氣、沒有妒嫉、沒有歧視,所以沒有心理疾病。
回覆列表
產生心理疾病的原因與物質匱乏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
心理疾病的產生主要來自於各種威脅,求之不得,精神刺激,錯誤認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