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七夸父
-
2 # 小太陽丶
勸酒致人身亡的案例已經發生過很多,勸酒之風流行在於中國流傳甚久的酒桌文化的存在。
在酒桌上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往往在交際場合最難推卻的是主人的盛情勸酒,不論是親情酒,婚宴酒還是友情酒,喝酒是我們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適度地進行勸酒是一種禮儀,但是不考慮對方條件進行強行勸酒的話,那就是陋習了。
強行勸酒,看起來就像是一種征服的象徵,“我幹了,你隨意”這句話一說出來可能你也沒有理由去推卸,推脫了就說你倆的關係不夠好,正是這種標準讓酒成了不得不喝的東西
但是這種酒風我們應該禁止一下了,過度的勸酒文化已經造成了很多起傷亡的事件,過量喝酒傷人傷己,我還是建議勸酒應該適度,表達感情的方式有很多,並不一定非要喝的四腳朝天。
-
3 # 小小小南京零
勸酒,中國式征服遊戲
近日,海南一伴娘婚宴上醉酒身亡了。律師表示,婚宴的召集者即新郎新娘和同桌勸酒者,都要承擔相應責任。在網上看,人人對勸酒深惡痛絕。但是現實中,勸酒又是每個酒桌上的保留節目,人人勸得不亦樂乎。
是勸酒的人不上網,還是上網的人不勸酒?抑或在勸酒這件事上,出現了大面積的言行分裂,人們明知勸酒的弊端,但進入遊戲時卻又難以自拔。
全國各地勸酒的花樣很多,有人稱之為文化,有人稱之為風俗。適度地勸酒是禮儀,但不惜彼此傷害身體的強行勸酒,是一種陋習。人們之所以沉醉其中,不是酒本身的魅力,而在於勸酒的本質是一種中國式的“征服遊戲”。
官場和商場中的酒桌儀式最繁瑣,因為對映著現實中的權力關係。尊卑貴賤都在酒桌上:誰先向誰敬酒、“我幹,你隨意”、對方不喝就掉臉色……如此一來,誰有求於誰,誰聽令於誰,誰想表忠心,在桌面上一目瞭然。
無論如何,上級、領導、老闆絕不會受刁難。而勸酒的受害者通常是單位新人和職場新手,他們明知“受害”也不敢拒絕,因為要想融入就得滿足別人的征服欲,有時還要表現出樂在其中的樣子。當下級升為上級,新人熬成老人,遊戲繼續,只是角色換了而已。
中國男性尤其喜歡“勸”女性喝酒,如果女性表現出“配合”的意思,粉腮酡紅,不勝酒力,嬌喘微微,氣氛就會瞬間濃烈起來。如果女性不配合,或者表現出不樂意,少不得一把大手捏過去……眾人不會責怪勸酒者,而只會責怪女性“不會來事”。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隱含著“征服”遊戲的性曖昧。
勸酒致人身亡因而擔責的案例,已發生過不止一起,勸酒之風卻難以剎住,正在於酒桌文化深嵌於社會的權力結構之中。這才是陋習的生存土壤。
摘自澎湃社論
-
4 # 職場勵志
“勸酒”在中國餐桌上十分普遍,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年小到學生,同學聚會不乏有同學起鬨。勸酒行為更多盛行在二三十的年輕人,正所謂年輕氣盛,喝酒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助興的最佳選擇。酒量好的人喝下去還好,酒量不行的人如果推辭就會很尷尬,“感情深就一口悶”,“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而一再的勉強自己喝下去,很有可能造成不幸情況。據瞭解有一位不勝酒力的年輕人在朋友聚會中,因朋友一再的“勸酒”,強行喝下了數兩白酒,最終誘發行髒病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勸酒”適當便是正確的“助興”行為,處理不當便是“殺人兇器”。所以,如果能適當的勸酒,達到皆大歡喜,便是一種餐桌禮儀。如果強行灌酒,達到過度,別人一再推辭或者酒量不行,那對他就是一種人情綁架,特別是“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如果是朋友的話,就幹了”這些語句,很容易導致酒桌文化的變味,也就成了陋習。
-
5 # Fern_陳哞哞
勸酒本是傳統待客之禮,時代在發展,如今在因勸酒而屢釀酒駕事故的現實中,傳統文化也應與時俱進,將勸酒剔除出社交禮儀。敬酒不勸酒不僅是保護他人,更是保護自己。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屬於勸酒文化,這也是表達敬意和善意的傳統方式之一,影響深遠。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酒作為酒桌上的潤滑劑和興奮劑,適當飲用無疑可以加深感情。主人讓客人喝好喝足最好喝醉更是傳統意義上的待客之禮。這樣的傳統放在過去當然能說得過去,但如今在私家車走進千家萬戶,酒後駕車屢釀慘劇的情況下,互相勸酒的傳統應該改一改了。
回覆列表
我是夸父君。
說句老實話,我覺得這不算是一種陋習。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從商周開始,華人就有了飲酒的習俗。流傳至今,酒桌文化已經成了人際交往、商務運作必備的一件事情。
從文化屬性來講,這是一種民族作派、習俗。這就跟華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叉子是一個道理,是一種文化標籤,根本就沒必要上綱上線。反而執拗地說這不好、那不好,就顯得太小家子氣了,缺乏包容心。
從現代酒文化來看,勸酒其實也是從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習俗,王維就有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餐桌上,主人家對於客人,除了勸酒,還會勸菜,請你多吃飯菜。
1
而華人勸酒的目的,其實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個原因:
第一,表現主人家的熱情,對客人的重視、尊重。
華人都是好客的,對於遠道而來的客人,總會“略盡地主之誼”。而為了表現自己的待客之道,那麼酒桌之上必然要熱情一些,勸君更盡一杯酒。
有時候你仔細想想,你作為客人,跑到別人家吃一頓飯,飯桌上主人家理都不理你,自顧自吃的。整個飯局,你一定會感覺很冷清,一定是主人故意怠慢自己,根本不想請自己吃飯;
相反,主人家十分熱情地招待你,勸酒勸飯,這時,相比你一定會非常開心,覺得這主人家太好了,熱情地很,跟東北人、蒙古人一樣,很好。
這就是一種文化習俗,待客之道。
第二,友情、娛樂活動,增加社交情調
古今中外,人們的聚會,總會有社交遊戲,以此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情調。而我們的酒文化,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一群人吃點飯,點個火鍋,喝點小酒,彼此樂呵樂呵,吹吹牛皮,划拳搖骰子,相互勸酒喝……嬉戲玩鬧一番,一天的疲勞就消除了。
而且,一些志趣相投的夥計們,也能保持情感聯絡。社交娛樂兩不誤,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對於文化習俗的擔憂,怕客人謙虛,不敢放開飲食。
東亞民族,普遍都有一個特點,講究謙卑。
南韓、日本、中國都是典型地儒家文化圈,待人處事講究謙虛、不張揚、內斂。
如此一來,到了飯桌上,主人家可能就會擔心客人害羞,不敢放開心扉吃飯。這時,一種勸菜、勸酒的文化就出現了,寓意主人想讓客人放開吃,不必拘泥什麼禮貌,隨便吃,隨便喝。
而客人們,一般見到主人家這麼直爽,也就放開心扉,歡快暢飲。
2
當然,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獨立”習慣也漸漸融入到了華人身上,尤其是年輕人身上。許多年輕人就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不畏懼他人眼光——這就是典型年輕人的作派。
這些人群中,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對於勸酒文化、勸菜文化,其實一開始也不是很理解,後來慢慢長大,待人接物增多了,也就懂了許多人情世故。
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家相互消除工作疲勞、 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
我本人也喜歡喝酒,跟兩三好友在一起也喜歡勸酒喝,一喝就一定要喝醉。大冬天的,喝醉了暖和了,直接回家抱女朋友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