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來的時候

    因為沒必要 朱棣那時候剛剛篡權沒多久需要時間穩固政權 再者明朝的心腹大患一直是在北邊 而不是西邊的帖木兒 攻伐帖木兒勞師遠征勝負難料 成本太大 贏了也就打下一塊不毛之地還不一定能守得住 輸了國內不服朱棣的勢力就會蠢蠢欲動打著朱允炆的旗號反叛都是可能的 所以能講和就可以了 打回去沒必要 反正帖木兒一死他的帝國也分崩離析 對明朝也沒有什麼威脅了

  • 2 # 龍文說史

    主要原因是明朝並未想與帖木兒帝國交惡,而與之儘可能和平相處,因為他也明白帖木兒帝國遠在亦力巴力以西的地區,與明朝相隔千里,所以構不成主要威脅,而明朝的防務重心在其臨近北疆的蒙古高原地區,這裡北元殘餘仍蠢蠢欲動,欲還想顛覆大明,所以朱棣一直對蒙古很重視,想將其空間壓縮小。他摒棄了父親朱元璋斬草不除根的辦法,親自出徵將北部隱患徹底解決,卻常常吃閉門羹,收效都不大,韃靼和瓦剌不但沒有被撲滅,反而一直窺視著北方邊陲,有想趁虛而入。

    因為他們明白,大元曾經被朱棣父親趕到漠北現在他們即便換了新主人,也不罷休,早晚會收回中原,恢復大元輝煌,這一點朱棣心裡是明白的,所以明朝整個防務重心仍在漠北,而不是什麼蒙古帝國再造者帖木兒,加上明朝對帖木兒實力瞭解甚少,也不清楚其人在西域開疆拓土,找不到對人,只感覺重兵壓境而已。因為朱棣明白帖木兒已經是大明臣子,經常來南京上貢,對他的實力也自然不放在眼裡,加上他剛發生靖難之役,奪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對內還得穩住根基,無力向西,這也是帖木兒找藉口的原因。這時明朝對殘元而言,其他地方皆以收復,故元各地紛紛倒戈,也包括西南西番和東北奴兒干,就差漠北,明朝按理說已經接受了大元天下,繼承了元朝大汗之位,自然擁有西方元朝西北藩屬國,包括察合臺汗國等等。

    明朝當初也明白此國是最具代表蒙古西面一方勢力的地區,尤其是以帖木兒為首,所以派陳誠儘量籠絡,安撫,後來果不其然帖木兒坐大了,竄取了西察合臺汗忽辛的權柄,走上了擴張之路,他自知自己和蒙古締造者成吉思汗有著同樣經歷,而且又想把自己包裝成像他這樣的人,於是開始了遠征西方的征程。這也就有明朝為什麼一直把他奉為西域之主的原因,就如對待當時花剌子模摩訶末一樣,可是結果朱棣並未像成吉思汗一樣趁虛消滅帖木兒帝國,將大明勢力伸向西域,反而守住中原,只簡單用鄭和寶船隊出使印度洋嚇唬他而已,這也正是中原堅守農耕文明獨有的特性,從不欺寡凌弱。

    而明朝的世界觀相反,帖木兒當初對明朝抱有侵略心理,他認為該是恢復成吉思汗帝國的時候也包括元朝一隅,主要原因在早前帖木兒已斷斷續續的征服了蒙古原西方三大汗國,波斯伊兒汗國分裂局面被自己收攏到手,還打敗了埃及木馬魯克,佔領了阿勒頗,大馬士革,不止如此在安卡拉之戰戰勝了新興力量奧斯曼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佔有一隅,還俘獲了盛世之君巴耶塞特一世,一一統一到自己手裡。於1389年在南面又降服了印度北部德里王國地區,北面痛擊金帳汗脫脫迷失,幾度圍攻薩萊,所以帖木兒可以說在西方已無敗績 ,基本算把四大汗國給降了,但唯把明朝放在最後,主要是因為明朝實力在西方之上,所以不敢輕舉妄動,但最終還是動了,卻只在邊境騷擾而已,帖木兒就病死了,所以明朝對帖木兒這一舉動並沒有放在心上,由於隔有千山萬水,也更不會把他當做主要對手,只有維持友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去除印堂上的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