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Infano233

    媒介會深刻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人們的說話方式。話語體系的演變根植於傳播媒介的演變,它是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絡、理解彼此的紐帶。最早的傳播媒介是文字,隨後的印刷術將文字的力量發揚光大,再到後來的電報、電話、電視,聲音和影象的加入使一切翻天覆地,賦予了人們一種新的認識世界、溝通你我的方式,直到今天的網際網路,資訊井噴式地增長,對人類的大腦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傳播媒介的演變反映了科技的快速發展,卻潛移默化地造成了人們思維方式的“退化”,這種“退化”並不是指人們接受資訊的能力減弱。毋庸置疑,人類的資訊接收能力較過去有顯著提升。媒介使多樣化資訊的全方位傳達變成了可能,也更易於被大腦所接受和記憶。然而,人們對資訊的加工處理卻呈現出簡單化、片變化的傾向,大腦變成了高度感性的機器。這種傾向具體表現為,對資訊的獲取總是依賴於最簡單、最直接的途徑,並嘗試著用一種自己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去接受,而弱化了對資訊全面性、嚴謹性的重視。也許你僥倖記住了資訊中的關鍵,但這並不值得沾沾自喜,因為更多時候,你可能什麼都記不住,唯一的印象是感官上的短時刺激,而對資訊的細節一無所知。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人(這其中中青年居多)都喜歡刷微博,大量的資訊透過這一媒介即可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這使得更多人能夠在第一時間對任何事件作出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是轉發、評論,甚至是不正當的人肉搜尋。而這種傳播之所以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資訊的簡潔和濃縮,甚至僅通過幾個碎片化的資訊點便可加工修飾出看似完整的資訊進行傳播,對資訊真實性、全面性、客觀性的考量顯得微不足道,因為追求的就是快、就是奪人眼球,所以怎樣讓受眾感興趣才是最重要的。資訊傳播的目的原本是讓資訊接收者理解,並作出自己理性的思考和判斷。而現在,所謂的資訊不需要你做任何理性方面的行動,你只要感興趣,並展現出感性主導的一系列行為,強化話題的熱度,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這則資訊的“使命”就完成了,你也的的確確是資訊的接收者,同時也是傳播者,但資訊傳播之後,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未見提升,而抒情能力倒是進步不少。過幾天之後,你就將忘掉一切,忘掉你在微博上與他人的“針尖對麥芒”,忘掉你的憤慨與憂傷。實際上,資訊的傳播鏈條已經在微博與你之間斷掉了,因為你從未試圖對資訊加以絲毫理解和思考,有時候這似乎也並不能怪你,因為那樣的資訊本身就不希望你有任何的理性反應,你有滿腔的情感、你有未經深思熟慮的言論想要暢快表達,對於它而言就足夠了。

    那麼,在多數情況下作為資訊接收者的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一愚蠢的現狀呢?首先,我們務必讓理性掌握思維主導權,這裡的“理性”,簡而言之,就是凡事看兩面!很多時候資訊是單方面的,有人贊同有人批評,而你要做的不是贊同也不是批評,而是去想想這則資訊的相對面可能是怎樣,並嘗試著蒐集一些反向資訊,看能否支撐你的想法,如果你沒那個耐心的話,簡單瞭解下也好。對於評論,我的建議是不要看,因為你很難保證自己不受他人看法和觀點的影響。其次,你該如何表達。我的建議是“想好再說”。因為你的任何言論都容易帶有某種傾向,甚至演變成站隊,給你帶去一些不必要的煩擾。“想好”意味著你的觀點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在看到資訊的下一秒就完成了評論,這是對你自己和對他人負責。此外,你的觀點應該是客觀中立的,有理有據,能站得住腳,否則,還是安安靜靜看看資訊就好。

    總之,娛樂至死,深思熟慮再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粉條大餅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