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壺友齋
-
2 # 電商老倪
網路購物情境之下的購物決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人們往往更容易做出購物的行為。
首先,就是——情緒渲染。相信大家早在十月底就開始被商家雙十一的預熱活動輪番“加溫”了。
舉幾個例子,我只要開啟某瀏覽器,左下角就會有一個雙十一活動的彈窗,在微博上更是隨處可見雙十一商家活動的廣告;就連線下,在超市都會見到雙十一打折促銷的活動。
這些頻繁出現的彈窗、促銷廣告,就像每年年底的春運營造過年氣氛一樣,讓人們身處在一種“即將開始大購物”的“節日”氛圍中。“購物行為”變成“購物節”,調動起了人們的積極情緒,對即將到來的雙十一潛意識裡產生了積極的行動準備。
在雙十一購物節當天,零點,這個特殊時間點就像是打響起跑訊號的那一槍,讓人們成為了爭搶購物跑道上的運動員。緊迫感被調動起來,人們開始為了“贏得第一時間的購買成功”你爭我搶。購物動機在這期間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從“可能需要”變成“完成購物”。
第二,商家營銷策略對消費者購物決策的影響。我們除了“打折”、“降價”之外,“包郵”是我們最常見,也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促銷方式。對於小額商品來說,包郵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實驗研究發現, 相對於贈品促銷而言,包郵更能促進具有防禦型定向特質的消費者的網路購物意願, 對於低價產品而言, 包郵比贈品更能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而對於高價產品, 二者不存在差異。
利用明星做代言,或者利用網路(wang)意見領袖(hong)作為宣傳推廣途徑吸引消費者,透過消費者的社會網路影響其購物決策,這也是最近比較普遍的一種營銷策略。這麼做的好處是,不但可以達到短時、迅速、範圍廣的廣告宣傳的效果,還可以透過名人效應,提高商品或品牌的形象和好感度。
第三,消費心理對購物決策的影響。這裡,就要提到“羊群效應”了。
就像現實中一樣,網路購物同樣也有羊群效應。
在現實中,當我們看到兩家裝潢風格差不多、同等價位的咖啡店的時候,相比空無一人的那家店,我們往往更願意選擇有顧客的店。兩個面對面營業的煎餅攤,我們往往會選擇有人排隊的那個攤位,而不太敢冒險去那個一人沒有的煎餅攤。其實,這也就是為什麼,老話裡總說“好歹買賣開了張”,這裡就有人們對“羊群效應”樸素的理解:有了第一位顧客,就會有第二位、第三位……一人沒有,就很難有顧客上門。
在網路購物中,消費者對商品的資訊只能透過圖片、影片和文字描述等這種視覺和聽覺的通道獲取,相對於線下實體購物來說,會有更高的決策風險,因此,在這種較高的風險威脅之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更容易出現羊群效應。
雙十一活動中,消費者在面對眾多促銷活動時,相比促銷力度,他們往往對購物風險更加敏感。這時候,他們“看到”大部分人都參與進來,或者大部分都在這個時期買了某一樣或某幾樣商品,那麼,他們會透過參與下單或購買的人數作為決策參照,甚至會跟隨,做出購買行為。
回覆列表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在此之前商家會故意把價格調高,到雙十一時打折。其實是一樣的,雙十一流量大,就算有些良心商家不故意調高價格,薄利多銷利潤也是很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