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瑜爸572

    《大觀帖》是中國北宋官刻叢帖。刻帖工作由深懂書法的老司機徽宗趙佶親自倡議,由龍大淵主持,由當朝著名書法家、宋四家“蘇黃米蔡”之一的蔡京奉旨書寫帖內的款識標題。因刻於徽宗大觀三年,故稱為《大觀帖》。

    該帖集中了北宋時期所存有的最好的帖學資源。由於選帖精湛,刻工精良,歷來被稱為學習晉唐行草書的最佳寶庫,是”古代刻帖第一精品“。

    背景

    宋代開始有了真正的刻帖。現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皇帝趙匡義命翰林侍書王著摹刻的《淳化閣帖》(簡稱《閣帖》)。該帖共十卷,收入法書400餘件,在歷史上非常有名。

    但是,由於尚在初創階段,《閣帖》的摹刻技藝還不夠十分精良,頗有失真之處。在編輯方面也存在著不少學術性錯誤。前人多將這些錯誤歸咎於王著,但據啟功先生考證,南唐後主李煜曾用“響拓”法集摹歷代法書,成“仿書”十卷。此即《閣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如果此情屬實,則王著實不能負其錯誤之責,但王著學問欠佳、對帖研究不夠也是事實。更令人遺憾的是,《閣帖》刻在棗木板上,不能耐久。歷經百年,至宋徽宗時已皴裂,不能再拓(一說是遭火焚燬)。

    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訂重刊《閣帖》的想法。

    刻帖

    宋大觀初年,徽宗趙佶因太宗時所刻《淳化閣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復拓,兼以原帖標題多誤,有的摹勒失真,詔出墨跡更定匯次,命蔡京書籤及卷首尾題記,重為摹勒鐫刻。

    帖刻於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稱為《大觀帖》,又因與《秘閣續帖》、《孫過庭書譜》、《貞觀十七帖》同刻於內府太清樓,石刻置太清樓下,所以又共稱為《太清樓帖》,或《大觀太清樓帖》。

    《大觀帖》系據宋內府所藏墨跡鈞摹,當時正值北宋經濟繁榮時期,百工技藝均極純熟,徽宗本人又精通書畫,對刻手要求十分嚴格,改正了《淳化閣帖》不少謬誤,且摹勒謹嚴,鐫刻精工,故為世所重,論者以為超過《淳化閣帖》

    評價

    《大觀帖》雖然在內容上與《淳化閣帖》相同,但在編排上改正了閣帖的錯誤,如《淳化》第二卷中張芝《知汝殊愁》帖有一個草書“”字被誤認為“不可” 2字,《大觀》把它合攏了。

    大觀帖的帖板比閣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盡相同。在摹刻上更比閣帖精細準確得多,筆畫沉著豐腴,使轉縱橫都能體現用筆之妙,因而獲得極高的評價,被認為是”古代刻帖第一精品“。

    古人評語:

    “《淳化》為祖,《大觀》尤妙”——北宋·劉次莊

    “此正國朝盛時,典章文物燦然備具,百工技藝鹹精,其視淳化草創之始,自然不同。“——南宋·曾宏父

    “金石之工,較《淳化閣帖》更勝。”——明·董其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休閒西裝兩粒扣後中開叉適合年輕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