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翼加特林擎天柱

    我們說一個假設,假設清代的是漢人建立的:

    嗜血、權錢本位與爭權奪利是人類本性不分漢、滿,即便清朝是漢人最後一個王朝也免不了朝堂之上黨同伐異勾心鬥角、你死我活、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這一點可參照國民政府和目前臺灣政壇)。很可能在王朝的最後階段重蹈明末覆轍,於內憂外患中搖搖欲墜甚至崩潰。

    但是。漢人與滿人也有著本質區別,一個是外來政權根本不會在乎漢人百姓安危只管自己作威作福就對了,掠奪完了就跑,跑不了就融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伺機再來。一個是為了家天下能夠“傳萬年”至少還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會假惺惺的體恤民情一下。

    經濟方面,農耕出身的漢族政權會重視在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等方面的發展。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會逐漸近代化,落後的農耕、小作坊思維也會被淘汰,當然,如果中國式中央集權封建制度不徹底消失,中國的商品經濟、資本主義思潮只能是一直萌芽下去,這是生產資料與社會生產力關係決定的。

    文化方面,漢人政權一般從立國伊始對文化的控制都是比較嚴格的,一個是維穩需要一個是神化統治階級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一般能維持百年以上的王朝到了中期都會迎來文化大發展及科教進步,地理、數學、哲學、儒學會穩步向前,以詩詞歌賦、白話小說為代表的中國文學在亞洲繼續獨領風騷甚至引領世界潮流。因為經濟基礎的逐漸夯實必然會帶來上層建築的高起,這毋庸置疑。也就是說,清朝跟隨明朝的腳步可能會亦步亦趨,但不會比西方的文藝復興、產業革命落後太多,但是大機率在學術、科研領域失去領先世界的地位,也會被同時期的日本趕超或持平。漢服作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得以保留,東亞秩序依然會以大陸為中心,中華文化圈會以東亞國家最大公倍數而存在至今,中華法系、繁體漢字依然為東亞法律基礎和通用文字。北韓半島、越南、琉球會隨著中國步伐開始開啟國門對外學習,進行良性升級而不會自絕於世界。

    政治方面,有明一代內閣制已經從初步確立到慢慢完善,相信清承明制的話內閣制會繼續乘良性發展,曾經無法撼動的帝制面臨內閣越來越強勢的掣肘,很可能在王朝末期的資本主義思潮影響之下成為“垂簾聽政”的名義天子,也就是說君主立憲制並不是不能實現。皇家貴族苟活,年號作為文化象徵得以保留,在國家重大節慶活動皇室成員會露面捧場。

    軍事方面,以火器、炸藥為代表的陸上作戰能力持續增強發展出順應時代的更為先進的熱武器,但也可能因為作戰思想保守、戰略四維固化而導致軍備廢弛。透過學習西方軍事思想和技術而發展出近代海軍,這一時間應該會和日本同期。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礙於明鄭時期強大的海上實力在王朝前期不敢來犯留給清政府一個發展期,中晚期因為殖民大潮無可逆止會在中國沿海地區進行試探性騷擾。沙俄會從北面南下壓境,陸軍基本上很難守住遠東、外興安嶺土地,但是面對海上敵對勢力應該可以應付的來。在賭國運的戰爭中毫無懸念的打敗日本成為東亞無可置疑的核心領導者,但也因為耗費大量國力而衰弱,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中興之治”,對西方、沙俄採取經濟換生存空間。

    總的來說,中國大機率不會成為半殖半封社會,由帝制逐漸演變成君主立憲制。漢文化圈國家也不會成為殖民地,但所謂的中華朝貢體系會解體,中、日、朝、越、琉加上緬甸、泰國、寮國等政治實體會組成類似歐盟、獨聯體這樣的綜合性國家聯盟(有點類似東盟10+3),東亞諸國在西方強大生命力影響之下成為亞文化圈、亞社會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陷入困境,原因是生活太難還是人的慾望大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