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你熟悉和經常用到的管理方法或者管理工具,最好有個人經驗的簡單說明。比如,計劃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溝通管理、質量管理、個人管理等領域都用了什麼方法?
回覆列表
-
1 # 卓越經理人研習社
-
2 # 前方有料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現在最長看到的工具就是上班各種刷臉,指紋打卡器,透過這個工具有效的管理了員工的遲到早退現象。
最有效的最常見的管理辦法就是獎罰制度,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公司的獎勵會使員工的工作動力大大增加,相對的長時間完不成公司安排的工作也會得到相應的處罰,迫使你必須努力去完成。
以上就是現在職場中常用的管理方法和工具。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是時間管理。我認為如果能分辨工作的輕重緩急,就能把自己的工作時間管理好,成為一個高效能的職場人。
10年前,我剛進入全新的職場時,做行政文員兼銷售助理,每天的工作內容繁瑣並工作量大,那時候第一次學習時間管理理論,一直延用到現在。
時間管理理論可以分為四代。
第一代理論著重利用便條和備忘錄,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
第二代理論強調行事曆與日程表,反映出時間管理已注意到規劃未來的重要。
第三代理論是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也就是依據輕重緩急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再逐日訂定實現目標的計劃,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加以分配,爭取最高的效率。
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與其著重於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和產能的平衡上。
第四代時間管理四象限工具
在時間管理矩陣中,第一類事務“既緊迫又重要”
是需要立即處理,通常被稱為“危機”或“問題”。這類事務會消耗掉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因為他們整天都在處理危機,滿腦子都是問題,忙於應付各種緊迫任務。
2017年我幫助一個企業做中層管理者人才培養專案,在需求調研時,有一位負責平臺運營的中層經理提到:公司要求他把工作重心放在培養員工和完成公司任務上,可是他根本沒有時間,就是不知道時間都去哪了。我們讓他回憶一下本週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並在現場記錄下來。透過他的記錄,我們發現他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是放在解決平臺運營的突發事件上。他每天都在應付各種各樣的突發問題,疲於奔命,根本沒有時間做部門人員培養和部門發展的事情。
在時間管理矩陣中,如果把90%的時間花在第一類事務“既緊迫又重要”的結果就是導致自己壓力大、筋疲力盡、被危機牽著鼻子走、忙於收拾殘局。
第三類事務“緊迫不重要”和第四類事務:“不緊迫不重要”比較像。
都是一些:瑣碎忙碌的工作,比如電話鈴響、接待訪客、查閱和回覆郵件、參加會議等。
對於這類事務,我會事前分類,如電話鈴響、接待訪客,是必須要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去做的;
如查閱和回覆郵件,若是非緊急需要馬上回復的,我會訂立時間表,上午上班時查收一次,午飯前回復一次,下午三點查收一次,下班前再回復一次。
在時間管理矩陣中,如果把90%的時間花在第三類事務和第四類事務上“緊迫不重要”的結果就是導致既定目標與計劃完不成、被危機牽著鼻子走。
第二類事務:不緊迫又重要
包括:制定預防性措施、建立關係、明確新的發展機會、制定計劃等都是防患於未然的事務。在時間管理矩陣中,如果把90%的時間花在第二類事務“不緊迫又重要”的結果,可以減少危機的發生、工作的重點放在更長遠的目標上,工作與生活能更好的平衡。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觀點: 高效能人士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第二類事務,思維定式應該是預防型的,這樣就能夠把工作做到防患於未然。
在職場中,我們如果要走得更遠,應該要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並不緊迫的事務上,即第二類事務,完成這些活動能夠提高個人的處事能力,成為一個高效能人士,能讓我們在職場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