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舉個例子,在嘈雜的噪聲中夾雜著一段音樂在播放。一開始除了噪聲我們什麼都聽不到,但一旦第一次聽到了那首音樂的旋律,我們就可以把它聽的越來越清晰,彷彿將音樂從噪聲中分離出來一樣。請問這是什麼原理?是說明耳朵能篩選和聚焦聲音嗎?
3
回覆列表
  • 1 # 核先生科普

    之前恰好看過與人耳聽覺有關的科普,其中兩個效應與題主提到的會有關係。

    其一、聽覺掩蔽效應,在一個存在兩種或者兩種聲音以上的環境中,對於一個聲音的識別、感受會根據另一種聲音的存在而發生改變,這就像提問中如果開始聽著舒緩的音樂,然後隨著噪聲聲音的提高,這時人不得不重新調整音樂的音量或者努力去試圖重新獲取音樂的旋律,這時聽到最低聲音的的閾值就會增加。

    其二、聽覺中的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聽名字就是一個有趣的效應,這個效應就是人耳的選擇性關注效應。

    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我們仍然可以聽到音樂,可以和好朋友談話。雖然是各種聲波混合疊加在一起,不斷地到達我們的外耳道,然後經過外耳道反射處理後進入耳朵,經過大腦預判,耳朵可以選擇那些是我們感興趣的聲音,當我們捕捉到感興趣的聲音後,耳朵就會對所注意的聲音訊率變得敏感,對於其他頻率段的聲音就會變得遲鈍。

    目前這個效應已經應用於耳機、mp3、軍事、廣告等領域,獲取感興趣的聲音或者在大腦中留下想要宣傳的廣告。

  • 2 # YONG心聆聽

    能篩選,但不能稱聚焦。因為聚焦是由大腦處理器完成的。

    這個原理叫做雞尾酒會效應:

    是指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談話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對話或噪音。該效應揭示了人類聽覺系統中令人神奇的能力,即我們可以在噪音中談話。

    舉個例子:你身旁站著AB兩個人,都在說話,如果你想聽A在說什麼,你的大腦接收器會立刻切換到A身上,然後指揮耳朵篩選出A的聲音,這樣我們大腦就能過濾掉B的聲音,從而能不受B的干擾,完全聽清楚A在說什麼。

    再舉一個更神奇例子:它是由聚焦、記憶、篩選三者完美結合而完成的。

    相信我們很多人上學時,上課都喜歡趴在桌子上睡覺。你們有沒有發現,不管外邊多吵,老師講課聲音多大,我們總能睡的很香。但是隻要有人小聲在你跟前叫你,你會迷迷糊糊醒來說“幹嘛”。要是老師叫你,你能迅速坐好,從而表現出很無辜,沒睡覺的樣子,同意不。

    是不是很神奇?其實也很好解釋。

    ①我們從小到大聽習慣了別人喊我們名字,從而使大腦產生了肌肉記憶,也就是條件反射。只要聽到自己名字,我們就能不假思索的做出反應。

    ②為什麼同學和老師喊,我們的反應不同。是因為我們在睡覺之前已經在大腦接收器裡輸入好了程式,“老師一旦叫我,我接下來要怎麼做”,等於提前做好了準備。雖然我們在睡覺,但大腦並未完全休息,這個接收器一直處於開機狀態,然後指揮耳朵,篩選以及辨別聲音。所以聽到不同的人叫,我們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至於問主描述說:在一段吵雜的聲音裡放音樂,開始什麼也聽不到,一旦聽到會越來越清晰,彷彿從噪音中分離出來。

    其實就是上述原理,但現在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患有幻聽症,尤其是手機幻聽症。

    就是聽覺器官虛幻的知覺。手機明明沒響,但我們彷彿感覺它響過。是因為我們大腦已經熟悉了這段旋律,聽覺神經系統突然接受到一個幻覺或者類似的音訊,能快速從我們大腦中把這段旋律提取出來,從而產生幻聽。

    因為描述裡那段音樂是實實在在有的,所以不屬於幻聽症。如果沒有而聽到,就是幻聽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俠劍和連環套裡聖英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