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敏而好學德為先

    北路梆子唱腔音樂中的調式轉換方式很多樣,有同宮系內的調式轉換,也有不同宮系內的調式轉換。

    由於這些轉換形式的廣泛存在,因而能夠使我們在為唱腔配置和聲時,很自然地免於單一調式思維的狹隘性,使和聲配置更為豐富。

    北路梆子的演唱,早期大都是真假嗓結合使用。真嗓俗稱“本音”,假嗓俗稱“背股音”,只有個別嗓音特別好的演員才能用真嗓演唱(如須生焦生玉、李萬林、花臉李存富等)。清同治以前無“坤角",女性角色亦由男演員扮演(稱“男旦”),為追求女性色彩,連唸白都真假嗓並用。民國之後,女演員漸多,甚至已出現“女扮男妝”現象,她們全用真嗓演唱,男演員則仍多真假嗓並用。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大約形成於16世紀中葉,19世紀初葉已趨成熟。流行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北部,是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

    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戲曲發展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中,北路梆子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中文名:北路梆子

    又名:上路戲

    主要區域:華北地區

    分類:大北路,小北路

    唱腔結構:板腔體

    代表人物:侯俊山,孫培亭,劉德榮等

    1、簡述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與中路都子(晉劇)、上黨祁子、蒲州椰子(蒲劇)並稱山西四大梆子。是在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最早形成的劇種之一。郭沫若同志曾用“聽罷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尋常”的詩句,來讚譽北路梆子。大約形成於十六世紀中葉,至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十九世紀初葉已趨於成形成於陝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帶的以“奚琴”和梆子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山陝梆子”,開始向四周擴散傳播,行變為支系龐雜、勢力強大的北方梆子系統,山陝梆子的北路蛻化出一個北路梆子新劇種。三百多年來,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邊塞風格,流行於晉北、內蒙古、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等地。深受城鄉勞動人民的喜愛。

    2、起源

    北路椰子的發源地正是在雁門關以北的大同一帶。據大同城西觀音堂戲臺題壁記?:“雙慶戲班於嘉慶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演出《十五貫》一劇。”由此可見,北路梆子在清朝嘉慶十三年以前,已由蒲劇藝人來此教習傳藝,結合雁北的秧歌小調參合而成了。

  • 2 # 晉韻風華

    北路梆子和河北梆子是山陝梆子分化而來,老藝人稱為一眼調,二眼調,和平三眼,來區別河北梆子,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它是按笛子和嗩吶定調而來。蒲劇老藝人說,能唱梅花調,北京也敢到,就是一眼調,相當於現在的河北梆子,高C調。北路梆子是硬二眼,和蒲劇都是降B調,後來蒲劇和中路梆子改為G調,以馬鑼定音。

    北路梆子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為適應李萬林等男演員嗓子的特點,改為A調,現在有的北路梆子演員和琴師還喜歡用降B調,能表現出北路梆子那種慷慨激昂的風格。

    其實現在北路梆的降B調男演員也可以唱,一個是要練好背宮音和真假聲的切換。有的觀眾和演員可能認為北路梆子老演員的真假聲切換,太明顯,唱腔過於粗糙,實際上這也是北路梆子的一個風格。因為它是根植於雁門關內外,經歷的那種戰爭腥風血雨,地形山高險峻,跌宕起伏。文是看山不喜平,北路梆子也是這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萬元買的小轎車可以用十年嗎?10萬元買什麼牌子的小轎車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