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田視野
-
2 # 白浪灼痕
劉備借孫權的刀害了關羽,這個觀點以前也曾聽過,但以個人淺見,真的不合理,所以可能性也不大。
荊州於劉備是什麼概念? 不僅僅是大業的起點,還是穩定的根據地,更是伐魏興漢室的重要依託。
後來攻劉璋龐統中計身亡,不得已孔明只得帶人入川,而選來選去就留下關公守荊州。
關公確實忠勇,對劉備從無二心,但人無完人,關公的孤傲又真正的害了他,試想孫權為了討好他連自己女兒都想獻了。
但最後魏吳聯手,到底是殺了關公,若關公不是那麼孤傲,把自己的態度擺的不那麼明顯,眼裡多少也放得下多些的東西和人,相信結局定會完全不同。
說劉備借刀殺人,真的是找不到根據的,首先最明顯的就是關公死,荊州必失,試想劉備何曾恨關公到如此地步,情願搭上荊州。
其次,關公對劉備完全構不成威脅,更未有過半點不忠,不敬,關公不管如何高傲,但對劉備,張飛,孔明,甚至趙雲,都還是誠心相待的,所以劉備能怕關公什麼呢?
試想,若荊州不失,孔明伐魏,何必六出祁山,終無功而亡。
關公敗走麥城,劉封,孟達見死不救,劉備遠在千里之外,就算想救也無能為力。
最後關公死,張飛亡,劉備伐吳,火燒連營,病死白帝城,這一切的起因就是緣於關公的傲。
若劉備真的是借刀殺人,怎會有這樣的結局?
-
3 # 牛頭鷹0625
看關羽之死這個疑案,表現上看是關羽擅自發動襄樊大戰,劉備因為路途遙遠道路艱險而無法及時派出援兵最後在魏吳夾攻下命喪麥城,但從三國志裡面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進行分析,事情遠不是我們從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
我們從對荊州的爭奪開始說起。這兩次都是在劉備已經得到益州(西川)的情況下發生的。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歷史事件(全部以三國志的相關記載為準)。
先從第一次對荊州的爭奪開始,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令關羽入益陽。
請注意,這第一次雙方對荊州的爭奪很清楚地說明了是在劉備已經得到益州即西川的情況下。孫權以劉備已經奪得劉璋的西川為理由,要劉備交還荊州。而劉備這時候找的藉口是什麼?就是告訴孫權,等我劉備得到涼州以後再考慮交還荊州。孫權當然知道這是劉備的緩兵之計,所以很生氣於是下令呂蒙奪去了荊州之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的反應是什麼呢?當即從蜀親自提兵5萬進入支援關羽要與孫權爭奪這三郡。反應之快讓孫權不得不緊急召回呂蒙。另一個能夠證明劉備是從益州趕去支援的證據是呂蒙傳的記載。
又據三國呂蒙傳記載: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士,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備自蜀親至**,遣羽爭三郡。
注意這句:而備自蜀親至**,遣羽爭三郡。雖然我們不知道劉備從西川來到與荊州相鄰的**需要多少時間,但從行文中可以看出,從西川到荊州並沒有蜀迷想象中的那麼難。
在看看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從戰爭開始到關羽兵敗,前後差不多七八個月的時間,而在這七八月的時間裡,劉備的反應和前一次對荊州三郡的爭奪所做出的反應有天壤之別,為什麼?我們不得不這樣問,並進而得出劉備要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的結論。只是沒有想到,關羽失敗的如此徹底,連荊州都一併丟失了。
-
4 # 韋佬1817
關羽(1662一220)年東漢時河東郡解縣常平人,關二爺字關羽關雲長,是蜀國五虎上將之首,過五關嶄六將順手拖刀殺菜陽,身經百戰最終鎮守荊州時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孫權設下埋伏被擒,享年五十八歲。
歷史上有人傳說關羽死是劉備借孫權除掉關羽,大家都之道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挑園結義"立下重誓,只求同年同月死,不求同年同月生,所以劉備是不會…
要說是諸葛亮也有講法,劉備進功西川,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在進圍雒縣的時侯,不幸中流矢而亡,諸葛亮只能去幫助,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武藝高強,但是關羽性格高氣傲,連老將黃忠都不放在眼裡,然而諸葛亮卻沒有勸劉備,導至荊州失守。
-
5 # 阿杰趣說歷史
劉備借孫權的刀殺關羽,歷史上的確是有這麼一個說法的。不過大多數都是一些猜測沒有史實證明過。
既然有了這個說法嗎?那麼當然要分析分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說法,首先說一說關羽,他的封號是什麼一一漢壽亭侯。
從字面上不難解釋,就是大漢分封他的一個亭候的一個爵位。關羽一生都把這個封號掛在嘴上,我們談起了關羽,第一意識也是這個爵位,古人的最高榮譽便是封侯拜相了,蜀國建立之後,如果他是忠於劉備的話,完全可以重新向劉備要一個,新的爵位,相信劉備會非常樂意重新給他一個,可是他沒有,反而一直以漢壽亭侯自稱,可見他的心裡是忠於漢室的,之所以追隨劉備,不過是因為劉備有著漢室宗親這個名號而已。
有句俗話說出來混江湖,先拜關二爺,這裡的關二爺就是關羽,為什麼拜關羽呢?因為關羽最主要的形象就是忠義二字。
古代的思想就是忠君愛國,忠在義的前面,也就是說,大漢帝王在關羽的心中是在劉備之上的。
還有就是當時聯吳抗曹,而關羽一直在得罪吳國,進攻曹操,關羽為什麼這樣做呢?是因為他發現,劉備已經沒有那顆匡扶漢室的心了,所以劉備當初自封為漢中王的時候要加封關羽,被關羽給拒絕了,因此得罪了劉備,忠於漢不史於他劉備要之何用。
還有一種比較小眾的說法,就是劉備一生大漢是並沒有給他任何封號,只有一個皇叔的名頭,但是關羽卻被加封為漢壽亭侯,所以劉備嫉妒他。
回覆列表
關羽,關二爺,一生征戰無數,過五關斬六將名傳千古,而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則是將關羽推上了歷史的巔峰,威震華夏。
但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還是二爺敗走麥城,神威無雙的關羽,結束了他那無可比擬的燦爛一生。
我們恨孫權,恨得有道理,因為是他的反戈,害了關羽。但我們也恨得沒有道理,在那個亂世,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在利益之下,孫權和曹操結為聯盟夾擊關羽也是無可厚非的。
我們同樣也恨麋芳,沒有他的背信棄義不戰而降,就不會有呂蒙不費吹灰之力攻陷荊州各郡。
麋芳確實可恨,只因二爺素來輕視麋芳,他便做下這種會遺臭萬年的事情。
一個人究竟有多麼骯髒的靈魂,才會做出這樣齷齪之事,難道麋芳不會被自己輕視嗎?
關於二爺隕落,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論不完的歷史。這樣的話題還將持續萬代,因為關羽就是這樣一個神,其一生足夠為後世寫下一個無法超越的傳奇。
但是在有關二爺死因的眾多說法中,大葫蘆認為有一個說法還是非常值得留意的。
大葫蘆第一次看到這種論點時也是驚得一身冷汗,遂趕忙翻下床查詢資料,一刻也不敢耽擱。
究竟說了什麼,能夠讓一向膽大心細的大葫蘆也如此緊張呢?
因為有人說,關羽是死於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之計,借孫吳的手除掉了關羽。
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再翻找證據,原來支撐這種觀點的,正是國學大師章太炎。
章太炎先生於《訄書·正葛》中提到:“(蜀)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
也就是說,殺死關羽的並非是孫吳之人,而是劉備和諸葛亮。他們借孫吳的刀,殺了關二爺。因為提出這種匪夷所思的觀點的人不是旁人,正是我們的國學大師,章太炎。
這是個被稱為“拯救了中華文明”的男人,因此他的一些話,就如九鼎泰山那般震撼人心了。
這簡直是石破天驚的觀點,而且要注意的是,先生乃是國學之大成者,絕不可能隨便說出這樣的話。也是因此,章太炎先生的言論,也被無數網友放大,而形成了一定規模,引導著讀者對於關羽身亡歷史的認知。
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章太炎先生又為何說出這樣的話呢?
首先,先生說出這番話並不是空穴來風,孫吳背信棄義和曹魏聯盟,孫魏往來不絕,曹操親統大軍屯駐摩陂,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川蜀集團劉備、諸葛亮卻一無所聞,實在是令人費解,甚至有點作壁上觀的意味。這也就導致了當關羽敗走麥城,面臨全軍覆沒之際,川蜀援軍卻是遲遲不至。
所以,關羽最終敗亡,劉備當負主要責任,甚至亦不排除劉皇叔借孫吳之手除掉關羽。
人們分析為什麼劉備要這樣做?因為他的心中早已經和自己的二弟有嫌疑。關羽心高氣傲、目空一切,不要說蜀中一般的將吏不放在眼裡,當初劉備困在許昌,關羽曾勸劉備除掉曹操。當時劉備身在虎口之中猶豫不決,後來關羽也因此的對劉備常有怨言。
後來劉備冊封五虎上將,關羽也對劉備將自己和黃忠相提並論非常不滿。
再把歷史的邊角料也分析一下。來看後來背叛關羽不戰而降的麋芳。此人大有來歷,乃是劉備之妻糜夫人的親兄長,與劉備的關係非同一般。劉備任徐州牧時,便得到糜竺、糜芳的支援。後來劉備被呂布打敗,糜竺“金銀貨幣以助軍資”,劉備“賴此復振”。可以說,麋家是劉備的恩人,這也難怪劉備取得益州後,即拜糜竺為安漢將軍,地位甚至在諸葛亮之上。
難道關羽不知道麋芳和劉備的關係嗎?既然知道麋芳有恩於劉備,為何平日裡還要輕視為難麋芳?這明顯不合邏輯,所以,很多人就認為的,關羽手握重兵,鎮守荊州,難於控制,有尾大不掉之嫌。劉備讓麋芳留在關羽身旁,實則是留下一個眼線來監視關羽。
關羽水淹七軍後,威震華夏,魏王曹操甚至要遷都以避其銳。面對如此的形勢,劉備欣喜之餘,難免會生出更大的擔憂。此時劉備年已老邁,劉禪懦弱,本就居功自傲的關羽在劉備百年後更是無法制御,於是便“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
我們再來看諸葛亮的立場,這也是很多人抱持這種劉備、諸葛亮陰謀論的原因所在。
聯合孫吳,是諸葛亮為劉備指定的稱霸戰略上非常重要的一環,而《三國志》中卻記載了,孫吳想和關羽聯姻,關羽不僅不同意和孫權結這門親事,還把孫權臭罵一頓。從這件事上,諸葛亮已經看出來,關羽是聯吳抗曹戰略方針上的絆腳石,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可能會影響到蜀漢的發展,因此,除掉關羽一事,便被提上了劉備、諸葛亮的日程。
章太炎先生是參考了很多史料說出來了自己的觀點。但一個觀點產生出來了,並不代表這個觀點就絕對是正確的,即便是泰斗級別的人物,我們還是要辯證來看待的。
但是,這樣的觀點在網際網路異常發達的今天,卻被無數人引用,來證明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這件事。
即便我們不去翻看過多的史料,只是以常理分析,一向以仁德著稱的劉備,怎麼可能陷害自己的弟弟,就算是關羽心高氣傲,功高蓋主,劉備也不可能自己親手把自己用一生積攢起來的仁德招牌砸得粉碎。除非他瘋了。
而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關羽一旦死了,荊州就沒了,這對於川蜀的發展來說,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致命的打擊。
要知道,章太炎先生後來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寫了一篇《思葛》,收錄在著作集《檢論》中。此篇《思葛》對自己此前的觀點進行了修正,否定了此前認為劉、諸借刀殺人的錯誤觀點。以先生國學泰斗的身份能夠如此謙遜地反省自己的錯誤,實在難能可貴。
這樣一來,支撐大多數網友的泰斗之言也就不復存在了,只可惜,《思葛》的名氣遠遠不及《正葛》,因此才造成了多少人對於關羽之死的誤讀。
關羽之死,只是戰略上的疏漏,但即使隕落,二爺之名,仍然足以震撼千年,二爺的那些豐功偉績,仍然值得世人敬仰並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