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
2 # 讀史話滄桑
東林黨是一個利益集團,他們謀求的是其集團利益的最大化,維護的是具體利益,其活動有目標、有組織,屬朋黨。
清流派是一類人,他們維護的是已經存在的固有體系,他們自己都是這個體系的實際受益者,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是淡泊名利,但實際上,只要有人對這個體系進行修正,他們便會群起而攻之。
東林黨是一個利益集團,他們謀求的是其集團利益的最大化,維護的是具體利益,其活動有目標、有組織,屬朋黨。
清流派是一類人,他們維護的是已經存在的固有體系,他們自己都是這個體系的實際受益者,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是淡泊名利,但實際上,只要有人對這個體系進行修正,他們便會群起而攻之。
晚清時期朝堂上有所謂“清流黨”,晚明時期則有鼎鼎大名的“東林黨”,這兩個黨派均是在中國歷史上享有“清譽”的官僚士人集團,也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團體?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下文我們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東林書院
所謂“東林黨”,是指顧憲成、高攀龍等人以東林書院為陣地計程車人集團。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顧憲成與高攀龍為首的學者重修宋儒楊中立主講的東林書院,並在此講學。其講學內容,主要為朱子學與陽明心學。書院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會期均為3天,講學之餘,還“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提出了一些改革時政的建議,例如加強軍權 、減免商業稅、停止礦稅的肆意掠奪等。一時間眾多具有抱負希望挽救大明政權的官僚和士人聚集於此,東林書院成為江南談論國事的輿論中心。這些人於是被稱為“東林黨”。東林黨最著名的人物包括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李三才、汪文言等人,這些人直抒胸臆,評點政治。在朝野形成了巨大的勢力,也由於政見之爭與朝內若干實力針鋒相對,所以《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始於顧憲成”。明清鼎革之後,東林黨要人做出了不同的歷史抉擇,陳名夏、錢謙益等部分東林黨人選擇入仕清朝,方以智等人則參與抗清活動,不少人因此犧牲殉國。
“清流派”官僚
晚清的“清流黨”,亦稱“清流派”,一般是指清廷中19世紀中後期直言敢諫的朝官。“清流”最初是指那些職位尊隆、諷諫時政卻不參與實際事務的官員。最重要的成員有張之洞、陳寶琛、張佩綸、黃體芳等。雖然他們被稱為“清流黨”,但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嚴謹的黨派,只是其他人對這些“清流”群體的稱呼。不過這個群體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張之洞就曾是“清流砥柱”,後來思想發生轉變,成為了洋務派的干將。
翁同龢
實際上,這些“清流”對於“洋務”並不熟悉,對於國際形勢和西方科技毫不在行,又沒有主持軍事和外交工作的實際經驗,通常只是按照儒家精神和自我臆想批評時政,某些程度上震懾了官場的貪腐之風,但也對近代中國的進步事業帶來了很大的阻撓。例如當時的“帝師”翁同龢等人對李鴻章等“洋務派”的近現代化工程屢屢破壞,產生了很惡劣的影響。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隨著光緒帝及其心腹的失勢,清流派人物出於各種原因遠離京城政治中心,清流派也就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
劉軍:《東林黨議與中國古代清議傳統》
蕭大偉:《張之洞:從“清流砥柱”到“洋務重臣”》
楊國強:《甲午乙未之際:清流的重起和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