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邊椰子
-
2 # 龍一歐
鎧甲在軍隊的作用是保護士兵,如果鎧甲重了,雖然可以保護士兵不受到物理衝擊的直接傷害,但由於太重使士兵無法活動,或者活動不靈活,穿著這樣的鎧甲軍隊因沒有機動性,對敵人的殺傷力不大,反而因沒有機動性而成為活靶子,只要被找到對付方法,穿著這種鎧甲的軍隊只有死路一條。如果減少了鎧甲重量,鎧甲的保護效能一定會大大降低,這樣的鎧甲不一定能保護好士兵,但一定會因鎧甲的重量,對軍隊的機動性會有影響的,軍隊會因為機動性差影響到戰鬥力。清朝軍隊沒有鎧甲,是因為沒有找到一種即能大量裝備部隊,重量輕保護效能又好的鎧甲,由於沒有這種鎧甲,清兵軍服不穿鎧甲比穿鎧甲的戰鬥力要強,所以清朝軍服就不裝配鎧甲了。
-
3 # 中國歷史探索者
清朝初期八旗都是重甲,形制是明朝式樣,但生產質量比明朝好的多,明朝撈錢的人太多了。八旗有甲,明朝投降的軍閥有甲,普通綠營無甲,滿清要保持八旗對漢族的優勢,等到平三蕃後所有明朝軍閥都被秋後算帳,綠營就更不會配了。火器按質量威力分三檔,分別是御用,八旗,綠營,火藥也一樣參差不齊。到了後期八旗子弟僱人出操,賣武器盔甲換錢的比比皆是。
清代早期不僅有鎧甲而且還是重甲,不穿鎧甲布衣作戰是清晚期。
後金起家的故事就是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早期後金不掌握火器技術,所以是一支純冷兵器部隊,這時候對盔甲是非常重視的。交戰的明清雙方對後金的重甲部隊都有特別記載,《明實錄》稱:“死兵披重甲,騎雙馬衝前,雖死而後乃復前,莫敢退亡,則銳兵從後殺之,待其衝動我陣,而後銳兵始乘其勝。“《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則記載“當兵刃相接之際,披重鎧執利刃者,令為前鋒。披短甲即兩截甲也善射者,自後衝擊。”這一時期,重甲部隊是清軍重要的前鋒衝陣精銳。
直到康熙年間,徵準噶爾的清軍和南征安南廓爾喀的清軍還是普遍裝備盔甲,例如蔡毓榮南征圖和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等圖中,均可見到對著甲清軍的描繪。這一時期清軍鎧甲特點是布面鐵甲,將鐵片用泡釘固定在衣服內,鎧甲在防護刀槍同時能起到保暖作用和標識作用,主要利於北方使用。我們對大部分清代鎧甲的印象,就是這種看起來像是佈滿釘子的厚棉襖的鎧甲。
清代布面鐵甲
但是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鐵甲開始被逐漸淘汰,畢竟都是一槍兩個洞的時候,鐵甲除了浪費體力沒什麼用處了。歐洲在十七世紀初,火槍的發展就讓全身板甲退出了戰場,四分之三甲和胸甲也在十八世紀中消失,而清朝的這一過程發生於乾隆帝統治期間。在乾隆前期修訂的皇朝禮器圖式中盔甲尚且是軍隊標配,但是乾隆二十一年時內務府已經上奏將庫存鐵甲改棉甲並新造棉甲,乾隆三十年間的平定西域戰圖中士兵已經不穿盔甲布衣作戰。等到乾隆五十六年時,史料記載乾隆下旨“殊不知鐵盔鐵甲。系堅實經久之物。亦不過於督、撫、提、鎮、查閱營伍時。偶一穿帶。並不常用。即調派出兵。若穿帶鐵盔鐵甲打仗。必致難於轉動。此歷來出兵之人所深知。”這時候鐵甲不適應火器戰場需要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晚清布衣兵勇
在此之後,清軍的“鎧甲”已經不再具備實際防護作用。軍官穿華麗一點的薄棉甲主要作為顯眼標識兼顧一下保暖,只有外形還和早期的布面鐵甲相似,質地就是厚布衣或者棉襖。而士兵也不例外,多數外穿號衣或者行褂,軍服只是顏色形制不一樣的衣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