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命召集令
-
2 # 兒科醫生鮑秀蘭
目前,絨毛膜下出血的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妊娠早期外層絨毛膜向蛻膜侵入擴張時,釋放蛋白水解酶,導致蛻膜血管損傷,絨毛膜與蛻膜間出血,進一步形成血腫;②妊娠8~14周包蛻膜靜脈血管生理性萎縮,導致細胞凋亡,此時血管脆弱,更易出血;③與感染相關;④孕期生理性高凝狀態,形成微血栓,造成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最終導致血管破裂出血;⑤免疫因素:輔助性T細胞1(Th1)和輔助性T 細胞2(Th2)比例失衡。
究竟哪種人懷孕後,容易出現絨毛膜下出血呢?她們的結局如何?2018年Howard T等分析了434例妊娠6-11周宮內活單胎的妊娠結局,結果顯示[4]:
一、早孕期絨毛膜下出血發生時間越早,自然流產率越高
縮寫:GA, gestational age; SCH, subchorionic hematoma;
Live:至少孕14周B超提示活胎;Demise:妊娠失敗
孕7周前絨毛膜下出血,自然流產率為19.6%;
孕7-8周絨毛膜下出血,自然流產率為14.6%;
孕8-11周絨毛膜下出血,自然流產率為3.6%;
可能的原因是孕8周前胎盤絨毛髮育不成熟,與子宮蛻膜聯絡還不牢固。
二、早孕期絨毛膜下出血的預後與孕婦高齡相關
該圖表顯示:早孕期絨毛膜下出血的預後與是否合併陰道出血或有輔助生育治療史無關。與孕婦年齡有關:年齡≥35歲者自然流產率為19.6%,<35歲者自然流產率為9.6%。
三、早孕期絨毛膜下出血的預後與血腫的大小有關
縮寫:GA, gestational age; SCH, subchorionic hematoma;
該圖表顯示:
粗略地將血腫評為“小/中/大”的評級方法對預後的判斷沒有意義。
B超醫生檢查時,利用靜態或動態的影象,估計血腫大小與孕囊大小的比值得到的評級更有臨床意義。
血腫大小與孕囊大小的比值為:
≤10%,自然流產率為5.8%;
11%-25%,自然流產率為8.9%;
26%-50%,自然流產率為10.8%;
>50%,自然流產率為23.3%;
所以,小範圍的絨毛膜下出血者不會影響母體對胎兒血供,若出血範圍大,則結局不好。若能對絨毛膜下出血的患者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就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流產的發生。
回覆列表
首先是宮外孕,這是最危險一種出血。主要是在停經的6周左右,出血時間可長可短,出血量可多可少。這種情況下胎兒需要終止妊娠。
其次是先兆流產,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出血原因。需要及時引起重視,積極的保胎,如果保胎不成功,那就發展為流產。所以這種情況對胎兒是有影響的。
宮頸的病變也可能會導致孕期的出血。宮頸癌、宮頸息肉、炎症等情況都可能會出現出血,這時候出血量一般較少。這樣的孕早期出血對寶寶多無過多的影響,但是需要及時治療。所以這也就說明,在孕早期需要行孕前檢查,婦科內診檢查就是其中必須的。
以上是幾種比較常見的幾種出血,除此之外,在孕早期可能會因為受精卵著床時候會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太多,且一般一會兒就能緩解,這時候無需過多在意。
所以孕期出血需要明白是何種原因導致的,然後積極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