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考古墓葬裡有沒有發現?死人口含的玉蟬和夏朝有關嗎?
9
回覆列表
  • 1 # 琅琊神話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按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情況,夏朝既然作為一個王朝,必定有成熟的社會體系,貨幣也應該存在。

    貝殼作為最原始的貨幣,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就已經出現了。在當時,貝殼又稱為貨貝,只是作為一種稀有物出現在商品交換市場。因為當時的貿易還是以物品交換為主,在物品之間價值不相同時,貨貝會作為輔助手段,這和我們現代的貨幣有根本的不同。

    據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的考古發現,夏朝已經出現了陶器作坊,制骨作坊和青銅器製造作坊,出現了日用商品,就意味著貿易的發達和對貨幣的需求,因此,專家們推測貨貝在夏朝仍然是主要的貿易貨幣。

    到西周時期,青銅器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青銅貨幣開始成為了主流,逐漸在市場上佔據了主導地位,到東周時期,貨貝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

  • 2 # 周乙探史

    禹父鯀為崇伯,位於崇山,就是連雲港雲臺山(藤花落遺址),由於擁有鹽和海貝(錢幣)資源,所以富可敵國,為堯舜所忌憚,捏造罪名將其殺害於連雲港東海縣的羽山。在其死後三年,禹出生於雲臺山上的石堆中。

  • 3 # 冷清先生

    夏朝的貨幣是金銀、銅、石斧、貝幣。

    貨幣很早就產生了,天然的貨幣是金、銀。但是,由於冶煉技術限制,古人擁有的金銀數量很少。伏羲氏到炎黃二帝之時,古人交易主要是易貨貿易,雙方貨物之間的差價,用一種使用工具“石斧”來補充。所以,從7800年前的伏羲氏時代,石斧開始作為填充貨幣使用,直到4800年前的炎帝時代,石斧還是作為主要貨幣使用。

    炎帝時期,工商業已經很發達了,正規的集市貿易誕生了。《周易、繫辭下》: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正規的集市貿易,必須要有充當貨幣的一般等價物,石斧和銅斧本身具有使用價值,石斧和銅斧就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

    何以見得石斧和銅斧是炎帝時期的貨幣呢?在各省博物館,4000年以前的出土文物中,除陶器最多外,石斧和銅斧是最常見的出土文物。具體來說,炎帝時期是金石共用時期,石斧作為主幣使用,銅斧作為金屬幣使用,金銀則作為儲藏貨幣,在大宗交易中使用。

    《戰國策》和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都記載了“神戎伐斧隨”或“神戎伐補隨”。神戎即神農,為什麼要討伐斧隨氏呢?另據《路史》記載:“補隨不供,乃伐補隨,而萬國安定。”補隨即斧隨,是專門製作斧頭的部族,斧隨氏囤積石斧,擾亂了市場的貨幣供應量,神農氏就討伐斧隨氏,恢復市場秩序。

    炎黃時期的“象朝”,貨幣只有主幣金銀、銅斧、石斧,但是沒有小額的輔幣。到了象朝的第六位帝(黃帝七世孫),解決了沒有輔幣的問題,那就是貝幣的誕生。一個貝幣相當於今天的一分錢,解決了交易中的找零問題。必須說清楚的是,貝幣是貨幣中的輔幣,因為貝幣沒有使用價值,本身的價值很低。

    “象朝”和夏朝經歷了一千二百年,這一時期,不但金銀少,連銅都很少,所以石斧和貝幣,就是主要的貨幣。而到了商朝,金銀數量增加,尤其是銅的大量開採冶煉,青銅的大量生產,石斧的使用價值消失了,由於沒有了使用價值,石斧作為主要貨幣的地位也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銅斧和銅貝。

    戰國時期流行的褲衩型的布幣,就是由銅斧演化而來的。金銀產量的提高,促使銅斧的貨幣價值和使用價值分立,銅斧小型化變薄。銅貝讓貝幣退出流通;布幣讓銅貝退出流通;圓形方孔錢讓布幣、刀幣等退出流通;紙幣讓金屬幣退出流通;未來電子幣讓紙幣退出流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有人只認錢而不認爸?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