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40歲;
有糖調節受損史;
超重(BMI≥24㎏/㎡)、肥胖(BMI≥28㎏/㎡)以及腹部肥胖(男性腰圍≥2250px,女性腰圍≥2125px);
久坐缺乏鍛鍊;
一級親屬中有糖尿病患者;
有巨大兒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
高血壓或正在進行降壓治療;
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HDL-C)≤0.91mmol/L,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降脂治療的;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
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
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患者。
一級或二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徵、高血壓、血脂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徵、出生體重小於胎齡者);
母親懷孕時有糖尿病史或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
1. 健康的飲食習慣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是公認的健康飲食,高危人群可以儘量向其靠攏。
清淡飲食。烹調上以蒸煮為主,少吃鹽,不吃甜食,不吃煎、炸、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主食上粗細搭配。單吃精加工的米飯、麵條,不僅升糖速度快,而且營養單一。粗細搭配著吃不僅能保證食物的消化利用,還能給身體補充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蛋白質;
多吃蔬菜,水果適量,種類、顏色要的豐富。建議每日攝入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佔二分之一,綠葉蔬菜不少於70克;
多吃魚禽類,蛋類、畜肉要適量,加工肉類要限制。畜肉(豬、牛、羊、驢等的肌肉和內臟)脂肪含量較高,應適量食用。不要吃醃製、烘烤、煙燻、醬滷等加工肉製品。熏製食品的燻煙含有200多種化合物,有些已經證明有致癌作用。
2. 增加體育運動,控制腰圍
體重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男性腰圍不超過90釐米,女性不超過85釐米。
3、定期進行糖尿病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空腹血糖是最常規的篩查方法,但有漏診的可能性。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任意點血糖≥7.8 mmol/L時,建議行測糖負荷後2小時後血糖。
正在服用降壓藥、降脂藥、抗抑鬱藥物的高危人士要經常監測血糖、尿糖,儘早發現儘早干預。一旦出現血糖升高的情況,應及時跟醫生協商,停用可疑藥物。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從青春期開始進行糖尿病篩查,首次篩查結果正常者,每3年至少重複篩查一次。
4、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樂觀的情緒,也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如果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或者過激狀態,則很容易導致血糖的波動,引發糖尿病。
年齡≥40歲;
有糖調節受損史;
超重(BMI≥24㎏/㎡)、肥胖(BMI≥28㎏/㎡)以及腹部肥胖(男性腰圍≥2250px,女性腰圍≥2125px);
久坐缺乏鍛鍊;
一級親屬中有糖尿病患者;
有巨大兒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
高血壓或正在進行降壓治療;
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HDL-C)≤0.91mmol/L,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降脂治療的;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
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
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患者。
年齡小於18歲,中,超重或肥胖且合併下列任何一個危險因素的,也算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級或二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徵、高血壓、血脂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徵、出生體重小於胎齡者);
母親懷孕時有糖尿病史或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人群該如何預防糖尿病呢?1. 健康的飲食習慣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是公認的健康飲食,高危人群可以儘量向其靠攏。
清淡飲食。烹調上以蒸煮為主,少吃鹽,不吃甜食,不吃煎、炸、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主食上粗細搭配。單吃精加工的米飯、麵條,不僅升糖速度快,而且營養單一。粗細搭配著吃不僅能保證食物的消化利用,還能給身體補充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蛋白質;
多吃蔬菜,水果適量,種類、顏色要的豐富。建議每日攝入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佔二分之一,綠葉蔬菜不少於70克;
多吃魚禽類,蛋類、畜肉要適量,加工肉類要限制。畜肉(豬、牛、羊、驢等的肌肉和內臟)脂肪含量較高,應適量食用。不要吃醃製、烘烤、煙燻、醬滷等加工肉製品。熏製食品的燻煙含有200多種化合物,有些已經證明有致癌作用。
2. 增加體育運動,控制腰圍
體重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男性腰圍不超過90釐米,女性不超過85釐米。
3、定期進行糖尿病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空腹血糖是最常規的篩查方法,但有漏診的可能性。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任意點血糖≥7.8 mmol/L時,建議行測糖負荷後2小時後血糖。
正在服用降壓藥、降脂藥、抗抑鬱藥物的高危人士要經常監測血糖、尿糖,儘早發現儘早干預。一旦出現血糖升高的情況,應及時跟醫生協商,停用可疑藥物。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從青春期開始進行糖尿病篩查,首次篩查結果正常者,每3年至少重複篩查一次。
4、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樂觀的情緒,也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如果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或者過激狀態,則很容易導致血糖的波動,引發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