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經典的歷史劇,在這部劇裡面,各種權謀之術,在老戲骨的演繹下,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不少人很喜歡這部劇,筆者也是它的粉絲之一。所以筆者就接著這道題目給大家講一下筆者的個人看法。
在御前會議上,嘉靖皇帝明確指示把改稻為桑作為國策,然後在浙江大力推行,目的就是多掙錢補上國庫的虧空。但是到了具體落實的時候,卻遇到了層層阻礙,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當時主要負責這件事情的是嚴世藩,他為了怕嘉靖帝責怪,也為了從改稻為桑中撈取好處,所以就想了一條毒計,來推進這項政策。具體的做法就是,趁著端午汛期到來,江河水位上漲,把河堤掘開,淹了老百姓的田,然後強制他們種上桑田。然後他就把這個命令下達給了鄭泌昌與何茂才。
這兩個人接到命令以後,又勾結了負責管理織造局的太監楊金水,一起商量這件事情。然後他們又把時任杭州知府馬寧遠拉下水,讓馬寧遠親自派人去幹了毀堤淹田這件事。所以說,毀堤淹田這件事情,從頭到尾的參與者,上至嚴世藩,下到鄭泌昌、何茂才、楊金水以及馬寧遠。
雖然犯下了同樣的滔天大罪,但是馬寧遠直接被胡宗憲以河道監修失職的罪名處死,而楊金水得到了嘉靖帝的嘉賞,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說一下楊金水,他是嘉靖皇帝親自派到浙江去監管織造局的太監,我們都知道,在明朝太監是皇帝最親近的人,他們往往代表的就是皇帝本人。在劇中更是如此,從地方官員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楊金水代表的就是嘉靖皇帝。而且楊金水只對皇帝負責。
再說一下馬寧遠,他是官僚體系當中,一個官職不大不小的地方官員。他的職責就是當好差,向上對皇帝負責,向下還要對地方百姓負責。只要在他的任地出了事,他就一定會被追責。
所以說,即使同樣參與了這件事,楊金水因為代表皇帝,又有呂芳的照應,所以不會被處罰。而馬寧遠身為主政的地方官員,他難逃其咎。
在改稻為桑的事情發生以後,從胡宗憲,到嘉靖皇帝,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情。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嚴厲追查,然後問責。
馬寧遠知道這件事情瞞不住,同時也擔心這件事情捅出來會牽扯到胡宗憲,所以他主動承擔責任。把這件事情說成是因為自己在監造河堤不利,所以才出了這麼大的事故。這就相當於把整個黑鍋都背到了自己身上。
而楊金水則不一樣,在嘉靖帝召他進京詢問事情原委的時候,他照實說出了事情的經過,直接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嘉靖皇帝。他這麼做等於向嘉靖皇帝傳達了一個資訊,自己仍然是嘉靖皇帝的貼身心腹,朝中官員的一舉一動,只要他知道的,都會毫無保留地告訴嘉靖帝。
對於嘉靖帝來說,留著這麼一個眼線在浙江,遠遠比殺了他更有意義。所以即使楊金水參與了毀堤淹田,對於嘉靖帝來說並不重要。他需要一枚聽話的棋子,幫助他牽制各方勢力。
正是以上兩個原因,所以楊金水和馬寧遠才有了兩種不同的下場。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經典的歷史劇,在這部劇裡面,各種權謀之術,在老戲骨的演繹下,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不少人很喜歡這部劇,筆者也是它的粉絲之一。所以筆者就接著這道題目給大家講一下筆者的個人看法。
在御前會議上,嘉靖皇帝明確指示把改稻為桑作為國策,然後在浙江大力推行,目的就是多掙錢補上國庫的虧空。但是到了具體落實的時候,卻遇到了層層阻礙,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當時主要負責這件事情的是嚴世藩,他為了怕嘉靖帝責怪,也為了從改稻為桑中撈取好處,所以就想了一條毒計,來推進這項政策。具體的做法就是,趁著端午汛期到來,江河水位上漲,把河堤掘開,淹了老百姓的田,然後強制他們種上桑田。然後他就把這個命令下達給了鄭泌昌與何茂才。
這兩個人接到命令以後,又勾結了負責管理織造局的太監楊金水,一起商量這件事情。然後他們又把時任杭州知府馬寧遠拉下水,讓馬寧遠親自派人去幹了毀堤淹田這件事。所以說,毀堤淹田這件事情,從頭到尾的參與者,上至嚴世藩,下到鄭泌昌、何茂才、楊金水以及馬寧遠。
雖然犯下了同樣的滔天大罪,但是馬寧遠直接被胡宗憲以河道監修失職的罪名處死,而楊金水得到了嘉靖帝的嘉賞,這又是為何呢?
第一,兩人身份不同首先說一下楊金水,他是嘉靖皇帝親自派到浙江去監管織造局的太監,我們都知道,在明朝太監是皇帝最親近的人,他們往往代表的就是皇帝本人。在劇中更是如此,從地方官員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楊金水代表的就是嘉靖皇帝。而且楊金水只對皇帝負責。
並且楊金水還有一個身份,他還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的乾兒子。有呂芳作為嘉靖皇帝多年的忠心僕從,他的話對於嘉靖帝來說很有分量。所以有了這麼一層關係,嘉靖帝在處理楊金水的時候,不可能不顧及呂芳的臉面。再說一下馬寧遠,他是官僚體系當中,一個官職不大不小的地方官員。他的職責就是當好差,向上對皇帝負責,向下還要對地方百姓負責。只要在他的任地出了事,他就一定會被追責。
所以說,即使同樣參與了這件事,楊金水因為代表皇帝,又有呂芳的照應,所以不會被處罰。而馬寧遠身為主政的地方官員,他難逃其咎。
第二,兩人事後的表現不同在改稻為桑的事情發生以後,從胡宗憲,到嘉靖皇帝,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情。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嚴厲追查,然後問責。
馬寧遠知道這件事情瞞不住,同時也擔心這件事情捅出來會牽扯到胡宗憲,所以他主動承擔責任。把這件事情說成是因為自己在監造河堤不利,所以才出了這麼大的事故。這就相當於把整個黑鍋都背到了自己身上。
而楊金水則不一樣,在嘉靖帝召他進京詢問事情原委的時候,他照實說出了事情的經過,直接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嘉靖皇帝。他這麼做等於向嘉靖皇帝傳達了一個資訊,自己仍然是嘉靖皇帝的貼身心腹,朝中官員的一舉一動,只要他知道的,都會毫無保留地告訴嘉靖帝。
對於嘉靖帝來說,留著這麼一個眼線在浙江,遠遠比殺了他更有意義。所以即使楊金水參與了毀堤淹田,對於嘉靖帝來說並不重要。他需要一枚聽話的棋子,幫助他牽制各方勢力。
正是以上兩個原因,所以楊金水和馬寧遠才有了兩種不同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