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黎顧百年
-
2 # 天天開心歷史
因為李淵位高權重、身份尊貴,所以李淵起兵時,任何跟李淵合作的人,通常只能給李淵當打工仔。因為類似的原因,大唐開國時,能稱得上手握兵權的重臣大約只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孝恭!
事實上,不要說秦瓊了,就是劉文靜也只配給李世民當助手;就是李靖也只配給李孝恭當助手。秦瓊不要說與建成、世民、元吉、孝恭相比了,就是與劉文靜、李靖相比,恐怕也不是一個級別的;甚至侯君集、尉遲恭相比,都不在一個級別上。就憑他們這種實力,自然無力與李淵爭權的,所以他們善終的概率自然比較大。
劉邦、朱元璋之類的人起家時,要一壺沒有一壺。所以與開始他們合作的人,通常都是他們的同事、合作伙伴、甚至還有老上司。劉邦打天下時,如果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一直是給劉邦的兄弟子侄當手下,他們善終的概率估計也會增大好多倍的。
朱元璋打天下時,如果獨當一面軍政大佬,都是朱元璋的子侄,那些開國功臣善終的概率估計也會增大好多倍。問題是,就靠劉邦、朱元璋的出身、地位、擁有的原始資本,哪有機會這樣玩呢?
這個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皇帝在權力佈局時,把權力給了誰,誰就容易陷入危機之中;誰的權力大,也會威脅皇權;即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常常也是靠不住的。
比如,一個皇帝重用外戚,外戚被滿門抄斬的概率就會增大;甚至是很難避免。當然了,外戚欺負皇帝的概率也會增大許多倍。
再比如,一個皇帝重用諸王,諸王死於骨肉相殘的概率就增大;甚至是很難避免。當然了,諸王威脅皇帝的概率也會增大許多倍。
當然了,一個皇帝重用功臣集團,功臣集團死於非命的概率也會增大,甚至是很難避免的。如果皇帝不能把他們清理出局,通常也是非常危險的。從這層意義上,李唐沒有大肆屠殺手握兵權的重臣,是因為這些所謂的重臣,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實力。
我們總認為,皇帝不用玩陰的、邪的招數,不用玩殘酷的手段,也能讓天下人接受二世三世萬世的事實。問題是,皇帝不玩陰的、邪的招數,不用殘酷的手段,正常人怎麼可能會接二世三世萬世的事實呢?
許多年以前,有一個皇帝在創業階段,因為實力有限,所以大家都親切的稱他為小X、老X,後來隨著這個皇帝的實力越來強大,敢親切稱他老X、小X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大唐開國初期,開國功臣見到李世民的兒子,常常一副帶搭不理的樣子。李世民當時就火了,總而言之,真是給你們臉給多了!後來,李世民臨死前,告訴他兒子,開國功臣只要不服,就殺了他;只要你覺得他不服,就殺了他!總而言之,天下是咱們家的;誰也不能分享!
總的來說,基於人的本能,他總是想位居於別人之上的;退而求其次,也是想追求平等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利害關係制約,你指望眾多亂世豪傑智謀之士,心甘情願的永遠位居於你之下,這個實在有些強人所難!
在大唐開國曆史中,長孫無忌是真正的開國重臣。所以,他夥同李世民火併了太子建成、逼唐高祖李淵退位了。在李世民時代,李世民自信能駕馭他,所以他也沒事。等唐高宗李治上位後,李治沒有這種信心,關鍵是長孫無忌還非常牛X哄哄,所以只能以謀反的罪名出局了。
侯君集勉強稱得上手握兵權的重臣,而且獨當一面過,所以侯君集後來也死於謀反之罪。李靖也稱得上手握兵權的重臣獨當一面過,所以一旦讓李世民感覺有威脅,馬上就趕緊退出政治舞臺。
李世勣很牛,李世民臨死前,對他兒子的話是,只要他流露出不服的意思,馬上幹掉!
李世民對尉遲恭的話更露骨,總而言之,你們再這樣囂張,小心我把你砍成肉醬!後來直接告訴尉遲恭,你有告你謀反,嚇得尉遲恭趕緊請求退休了。
總的來說,皇帝追求的目標是一世二世三世乃至萬世,任何有可能威脅自己這種地位的人,都是殺無赦的!
功臣集團通常首當其衝,是因為他們實力巨大;如果他們實力有限,通常逃過這一劫的概率就會大一些。
當然了,皇帝重用諸王時,有遠見的諸王也會感覺很恐懼,因為沒有意外,好像這就是骨肉相殘,父子兄弟成仇的節奏;當費盡心機打天下之後,皇帝要重用功臣時,有遠見的功臣,都會想著逃避,因為沒有意外,這好像也是要死全家的節奏。
-
3 # 帝國烽火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得益他手下的文臣武將,這一批人也被李世民稱為秦王府舊將,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一批人,他們當中除去張亮、侯君集謀反被殺以外,其它的在李世民時期基本都挺好,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大殺功臣呢?
其次是李世民一心想做千古留名的聖主,他非常在意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所以晚年要非要看看歷史,這是君王的大忌。這也說明李世民在意後世對他的評價,一旦殺功臣,後世對他的評價就自然不好,這是李世民非常忌憚的地方。有一次尉遲敬德冒犯皇族,這一點讓李世民非常不爽,說出了狠話,但是並沒有殺尉遲恭。
而由於李淵已經統治唐朝一段時間,加上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時候清洗了一批人員,其中包括東宮人員和李淵的老臣,如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剩下的人員很多都是李世民的嫡系人員,他沒有必要清洗。
李世民作為千古一帝,開創了貞觀之治,他開拓唐朝的疆域,這也需要武將。所以縱觀貞觀一朝,對待臣子李世民是非常好了,最後還建立凌煙閣,有了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
4 # 史論縱橫
其實這是一種悖論,大部分的歷史愛好者認為,只要開國皇帝登基後就要大肆誅殺功臣和武將,並且被奉為金科玉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美其名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實際上,這並不是金科玉律,而是通過一定的歷史現象總結出來的歷史規律,但是這種規律並不能被普遍適用,在真正的歷史當中,既有一定的歷史發展規律,也存在諸多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屠殺功臣這方面,大部分人都認為劉邦和朱元璋登基後,大肆屠殺功臣以維繫自己的統治,儘管兩個朝代相隔一千五百年之久,還是有人總結出兩個人的共同點,那就是二者都是都是出身底層。
這種以個人因素出發推匯出來沒有任何根據的歷史定律竟然迷惑了一大票人,實際上,每一個開國皇帝都需要為了維繫自己的統治做一些必要的手段。
劉邦建國後開始大肆屠殺功臣是有原因的,儘管秦朝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式政權,但是隨後就被人聯合推翻了,原因是各地諸侯都想將秦朝推翻,恢復到戰國時的局面,這種我們現在看來小眾的歷史觀點,在當時卻是大眾的。
經過艱苦卓絕的楚漢戰爭後,劉邦才勉強維持住局面,然而劉邦深知如果不能解決異性諸侯王(功臣)權力過大的問題,楚漢戰爭的局面一定會再次爆發,因此,劉邦大肆屠殺異姓王,在楚漢戰爭中對劉邦有過功勞的被封為異姓王的有彭越、英布、臧荼、盧綰等,在韓信被殺的前後,都被劉邦消滅乾淨。
異姓王被誅殺殆盡後,劉邦大肆分封劉氏子弟為同姓王,並且與群雄定下白馬之盟,天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當然,劉邦的政策也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劉姓諸侯王也將出現尾大不掉之勢,當然,這已經不是劉邦能夠想到的了,經過了漢景帝時候的七國之亂,漢武帝推恩令制度後,劉姓諸侯王才逐漸被削弱。
到一千五百年後的朱元璋,問題就不一樣了,朱元璋是在推翻蒙元后建立的政權,政治基礎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的,朱元璋想要治理國家建立一個嶄新的王朝,還是需要這些功臣的,說朱元璋在登基之初就大肆誅殺功臣也是不正確的。
朱元璋誅殺功臣,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感到自己死後,朱允炆可能會成為權臣的傀儡;另一方面,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素質水平偏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驕奢淫逸的風氣流露的越多,朱元璋最記恨貪官汙吏,最終採取了興大獄的方式誅殺功臣。
唐朝時期處於漢朝和明朝的正中間,環境又不一樣。
從漢朝後期逐漸形成的門閥制度一直影響到隋唐時期,從南北朝到隋朝,隋朝再到唐朝,政權交迭都不是特別激烈,將其說是貴族政治也不為過,楊堅父子和李淵父子各自的政治集團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這就導致政權交迭的時候,比較平穩,沒有出現那些功高蓋主的人,有功勞的都是門閥性質的,支撐唐朝的政治集團主要有關西隴右政治集團,和山東政治集團,這兩夥人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形成掣肘之勢,李世民登基之後,並不會無緣無故的去打壓哪一個政治集團,去屠殺什麼所謂的功臣,因為你要誅殺一兩個人是不好使的,動手就是一個門閥性質的。
從武將功臣的角度來說,魏晉南北朝以來逐漸形成併成熟的府兵制也是重要的原因,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戰時為兵,平時為農,這種軍事制度導致唐朝建立之初,武將並沒有兵,沒有兵權的武將,根本就沒有造反的能力。
話說李世民本身就是帶兵出身,玩一輩子鷹,還會被手下的雀給啄到眼睛?
秦瓊、程咬金等人一直追隨在李世民身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最得力的武將就是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等人,在玄武門之變後,這些人歲數很大,也對政權起不到威脅,唐玄宗根本沒必要誅殺他們。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想要解決功高震主的大臣,並不是簡單的靠殺戮,還是要看制度,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逐漸完善成型,通過三省六部制可以很好的削弱官員的權力,加強君主專制。
組織的框架才是最主要的,從三省六部制形成以來很少形成威脅君主的朝臣,這一點不像漢朝時期,外戚和權臣霍亂朝政,甚至能夠廢立皇帝。
與三省六部制相結合的科舉制,則是依靠“學而優則仕”逐漸擺脫功臣和門閥長期壟斷官位的情緒,也算是一次官員大換血。
-
5 # 善者無名
歷史上的開國皇帝,真正大殺功臣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當然,其實還應該再算一個人,那就是武則天,武則天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是以女兒身為帝,跟開國也差不多了。
我們先看看他們大殺特殺的原因是什麼。
這些諸侯王爺在自己的封地內可以為所欲為,所有軍政人事都是自己說了算。而劉邦本身是靠造反起家的,他擔心那些王爺兵力強盛後也會走自己的老路,於是就想除掉他們。
其次呢,劉邦當皇帝的時候已經54歲了,在古代已經算是高齡了。自己活著的時候,那些諸侯王爺不敢造反,但自己死了以後呢?繼承人劉盈性格軟弱,肯定是鎮不住這些開國功臣的,而自己又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慢慢瓦解他們的權力。那麼就只剩下一條,全都幹掉。
朱元璋41歲當皇帝,正值壯年。他有的是時間讓太子朱標慢慢成長,建立威望。但是不幸的是,朱標死在了他前面,而那時,他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再去培養朱允炆了。於是,朱元璋開始大開殺戒。
所以我們看到,在朱標死之前,朱元璋還是比較剋制的,朱標一死,立馬大殺四方。
再一個,朱元璋是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對權力慾往極大。而歷史上的宰相制度使得皇權減弱,朱元璋自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存在。於是,他就想廢除宰相制度。
不過,要廢除傳了千年的宰相制度並不容易,必須要有由頭。於是,胡惟庸就有“謀反之心”了,朱元璋正好手起刀落,幹掉胡惟庸,連同李善長也不得善終。
於是,武則天先是利用李治幹掉了長孫無忌等一批元老重臣,接著就重用來俊臣等一批酷吏,同時大力鼓勵告密,於是整個朝堂上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李氏宗親,朝廷重臣被殺了一批又一批。
綜上,這三個人的共同特點是,都是以個人能力問鼎帝位,然而由於先天條件不足,根基淺薄,只能採用血腥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二、李世民出身在關隴貴族集團,根基深厚,與秦叔寶、尉遲恭等一樣功勳卓著的宗親也有很多。也正是因為如此,秦叔寶等人對於軍隊只有指揮權,並沒有太大的控制權,因此,他們雖然功高,並不能威脅到李世民的皇權。而且秦叔寶等人屬於山東貴族集團,又可以反過來制衡關隴貴族集團,因此,李世民並不希望打破這種平衡。
三、李世民自身能力也很強大,況且,經過玄武門事變後,那些會對李世民產生威脅的人,基本都被清除乾淨了。
總結:開國皇帝會不會大殺功臣,不在於臣子的功勞有多大,而在於這些人的存在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能夠立國的皇帝沒有哪個是善茬,也沒有哪個會是仁慈之輩,因此,李世民並不是不殺,只是這些人並不能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
6 # 仁者厚德載物
說李世民沒有殺功臣的人非常無知而且無恥,侯君集張亮都屬於上了凌煙閣的李世民主要的二十四功臣 ,都被李世民殺了,這叫不殺功臣?
侯君集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最高權力的核心功臣,帶領唐軍消滅高昌國,侯君集不過是支援李世民的長子皇太子李承乾,就被李世民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殺害,李承乾是李世民的法定接班人,他有必要謀反嗎?李承乾侯君集等的所謂謀反不過是支援魏王李泰及晉王李治的勢力集團的陷害。
張亮排名凌煙閣功臣第16,為李世民對抗李建成李元吉而下獄仍然拒不牽連李世民,張亮的所謂謀反案更是莫須有,僅僅是有人舉報張亮比較迷信算命,而且據說張亮有五百個乾兒子,就被李世民殺害。
另外,李世民還殺害了羅藝王君廓李君羨等功臣,燕王羅藝是隋末群雄之一,為唐朝牽制竇建德的大夏政權立下汗馬功勞,因為羅藝與唐朝的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的關係比較好,李世民奪取最高權力以後就殺害了羅藝。
王君廓曾經是瓦崗軍名將,為李世民打敗王世充竇建德立下汗馬功勞,坐鎮幽州的王君廓因為被手下官員發生矛盾就被李世民殺害。
最冤枉的李君羨,這位多次為李世民打敗王世充竇建德衝鋒陷陣的瓦崗軍名將,僅僅因為小名叫五娘,就被李世民懷疑是武氏要取代唐朝天下而被殺,其實真正取代唐朝的武氏是李世民的妃子武才人即武則天。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殺了劉文靜趙文恪獨孤懷恩等開國功臣,而李世民殺的功臣比他老爸李淵還多,可見那些說李世民不殺功臣的勢利小人有多麼無恥。
-
7 # 我是趙帥鍋
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功臣,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自然是因為李世民仁義大氣,心胸寬廣。但其實,這就是標準的扯淡,因為對於威脅到自己權力的人,李世民從來就是舉手不留情面,無毒不丈夫。從他的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到他的父親李淵,再到他的親兒子李承乾等,那都是要麼被殺,要麼被廢,絲毫不顧及親情。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秦瓊等功臣沒有被殺,最真實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威脅到李世民的權力,或者說,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根本對李世民的權力造成不了任何威脅。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還要從李世民的家族背景說起。
大家知道,李世民和劉邦、朱元璋這兩位開國皇帝不一樣,他們李氏家族,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一直都是關東地區(山東、河北、山西等)排名前五的門閥望族。
李世民最早的先祖,是五胡亂華時期,西涼的開國君主李暠。西魏時期,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位列八大柱國之一,是西魏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北周時,其父親李淵就襲封為唐國公。隋朝時,他們李家更是皇親國戚,其兄弟子侄、叔叔伯伯,不是親王就是高官。
也正因為李世民的家族勢力的強大,所以他們在起兵反隋時,依靠的最核心力量,就是他們李氏家族本身,這個就和當年曹操起兵類似,都是宗族成員掌握最核心的軍政資源。
當時,李氏家族的很多人,都被封王,並且凡是大唐軍隊出征,都必須有李氏宗氏成員坐鎮,比如大唐第一名將李靖,從平蕭銑之戰、到滅輔公祏之戰,再到平定江南,每次出征都是由李世民的堂兄李孝恭來坐鎮主帥,李靖幾乎很少真正獨領一軍。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大唐帝國真正的權力,都掌握在李氏宗族的手裡,至於秦瓊等眾異姓將領,其實就是一個高階打工仔,並沒有對軍隊的掌控權。不僅如此,大唐帝國的外戚勢力也是空前強大,比如李世民皇后的長孫家族,就是一個完全可以和李家相提並論的豪門望族,再加上長孫家族的長孫無忌,本身就是李世民帳下排名第一的人物。
換句話說,即便沒有李氏皇族的存在,就單單憑大唐帝國的外戚勢力,就足以將這些功臣們死死壓住。所以在安祿山出現之前,大唐帝國的權力衝突,都集中在宗室皇族之間或者皇族與外戚之間、又或是外戚與外戚之間,至於所謂的功臣將領,都是處於政治邊緣的人物,根本就沒有資格去參與帝國最高權力的角逐。
在這種背景下,只要秦瓊等功臣將領不自己跳出來造反,李世民自然完全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清洗,他只會必要時,聯合這些功臣將領來對付皇族宗親或外戚的反叛。
-
8 # 沒戶口的馬
首先宣告一點,秦瓊並沒有手握重兵,李世民不殺功臣有三點因素。一"制度∵唐初期實行府兵制,大將沒有兵權,督都府有兵沒權調。出征時臨時調派兵將。二,能力,李世民能力超強,功夫能射穿門板,用兵能統領聯軍百戰百勝,打劉武周時能窮追三天三夜,史書記載仗打完後李世民血和塵土把人和馬都裹嚴了,只能看見眼睛,身邊的將領都累趴下了,李世民依然精神不減。治國理政全世界都服,臣下從心裡敬畏。有一個例子,敬德和李孝恭在皇宮宴會上打架,李世民幾句話就說服了教德,敬德從那一後閉門不出,不再爭強好勝,惹事生非。當時沒有一個臣子的能力威望能和李世民比,所以不怕臣子們適反。三∵年齡,李世民比那些開國將領都年輕,李世民二十八發登基,那時那些將領都四五十往上了。貞觀後期老一輩已經基本死完了,才提撥薛仁貴等新一代。綜合以上三點,李世民時代沒有功臣選反的基礎。候君集剛預備造反就被鎮壓了。
-
9 # 小鎮月明
首先一點,李世民並不是宋仁宗式仁慈的君主,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是踏著自己兄弟的屍體登上九五之位。但是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在登基之後,大肆迫害功臣相比,李世民在當上皇帝之後,對於手底下的這一波人還算好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是因為李世民仁慈,而是因為李世民不需要這麼做。
劉邦和朱元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出身比較低微,劉邦在起兵之前只不過是一個泗水亭長,而朱元璋則是一個和尚。而說到底,封建時代是一個地主階級所把控的社會,而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出身於非地主階級,統治基礎相對來說要薄弱很多。劉邦和朱元璋們自己有能力駕馭得了這些開國功臣,但是他們的後代卻未必。
另外一點,劉邦的功臣集團和朱元璋的功臣集團這一批人,很多人的出身都不算顯赫,劉邦和朱元璋想動他們也比較容易。
而且,李世民手下那一波開國功臣,主要來自於兩個集團,一個出自於關隴集團,比如說長孫無忌等人,一個出自山東集團,如秦瓊程咬金等人。關隴集團根深蒂固,是李世民主要依賴的物件,李世民不會輕易動。山東集團雖然比不上關隴集團顯赫,但是李世民需要他們去制衡關隴集團,也不會去輕易動。
當然,如果說是這些人要是觸及到了李世民的底線,李世民會毫不猶豫的幹掉。典型就是侯君集,凌煙閣上功臣,因為挑唆太子李承乾謀反,被李世民殺了!
-
10 # 子屠龍
去年哥們聚會,你身為帶頭大哥,人人敬重。今年,你有事來不來,派兒子去參加哥們聚會,左邊叔叔、右邊大伯,兒子不淡定了……
回到“殺不殺功臣”這件事情上來,李世民、朱元璋的態度是兩個極端,為什麼會這樣呢?
李世民是帶頭大哥,他的功臣們都是創業兄弟,他們全部服李世民,一派和諧局面。朱元璋也是帶頭大哥,但孫子朱允炆不能鎮住功臣,大明江山不穩啊。
所以,李世民不用殺功臣,功臣還能建功立業,接班人慢慢培養。朱元璋就必須殺功臣,因為接班人太嫩,皇權受到功臣威脅。
換個角度,程知節、徐茂功、秦瓊、尉遲敬德等人放到明代,把李善長、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人放入唐代,那麼後者要被迎入凌煙閣、前者要被弄死。
這就是權力的現實,皇權必須足夠安全,臣權不能有絲毫挑釁皇權的可能。封建時代,權力缺乏彈性,君臣需要絕對信任,否則後果嚴重。
換句話說,皇帝和重臣的關係很悲哀:一旦皇帝懷疑重臣,那麼重臣要麼被殺、要麼逼反,總有人先動手。一旦重臣懷疑皇帝,那麼皇帝要麼被殺、要麼殺臣,結果必然相殺。
歷史上這種事情實在太多,數數一大堆,什麼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岳飛被殺、袁崇煥被殺……
任何皇帝都一樣,只有你足夠忠心,像一個合格的臣子,皇帝才會給予你感情,視你為兄弟、為心腹。
就像雍正帝一樣,同父同母的十四阿哥和他水火不容,二話不說就軟禁起來,哪裡還有多少情誼可言。而同父異母的十三阿哥對雍正忠心耿耿,結果被視為心腹重臣, 在臣子的基礎上得到皇帝的兄弟情。
因此,李世民、朱元璋作為皇帝,出發點其實都一樣,維護帝國的皇權永固。功臣的權勢如何,才是導致生死的關鍵?地位不會威脅皇位,則可生;地位威脅皇權,則要死。
-
11 # 靈楓歷史閣
李世民不僅沒殺功臣,連兵權都不奪,連玄武門之變不願出力的秦瓊也善終了。但問題是,他怎麼敢呢?他不怕武將起兵造反嗎?
說真的,李世民還真不怕武將造反。
自古以來,殺功臣的皇帝們比比皆是:
比如,劉邦在妻子呂雉的幫助下,除掉韓信、彭越,英布等有兵權的人,還給他們扣上謀反的帽子。再比如,朱元璋登基後,以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為核心,基本幹掉了半個朝堂。和這2人相比,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倒還算仁慈。他沒有直接動手殺人,直接一招“杯酒釋兵權”,喝著小酒就把一群人的兵權全部收走了。自此之後,北宋重文輕武,別說擁兵自重了,武將連當大官的資格都沒了。和這些帝王相比,唐太宗李世民還真算得上一股清流。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順利成為皇太子,並接替父親李淵成了唐朝的第二任帝王。他登基稱帝后,昔日功臣,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得到了優待和重用,尤其是武將,絕大多數都處在最重要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
比如,尉遲敬德當了右武侯大將軍,後來帶兵攻打突厥;再比如,李靖從刑部尚書轉為兵部尚書,後來也手握十幾萬軍隊,領兵出征;再比如,程知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程咬金,成了最左領軍大將軍,掌管皇城守衛,看護李世民的安全……從李世民的安排來看,他對曾經的功臣非常放心,絲毫沒有要“兔死狗烹”的意思,也沒有收回他們的兵權。
為何李世民能如此善待功臣?是他足夠相信這些武將的人品,一點都不擔心他們造反鬧事、居功自傲麼?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人心易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不擔心武將造反。
只不過,和其他帝王相比,李世民的身上有兩個絕殺武器。
正是因為有這2個絕殺武器,他才能做到真正的善待功臣,不害怕武將擁兵自重。
李世民的第一個絕殺武器,就是他足夠自信。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自信。
李世民和其他帝王都不相同,他的出身夠好、軍功夠高、能力夠強,一點都不擔心別人比自己厲害,甚至能把厲害的人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讓他們為大唐的江山鞠躬盡瘁。
如果你不贊同,我掰碎了一點點講給你聽。
第一,李世民出身夠好,這是天賜的自信。
與劉邦、朱元璋的窮苦出身不同,李世民雖然生在亂世,卻實打實生在貴族之家。
他的父親李淵、祖父李炳,都出生於關隴貴族家庭,有著隋朝時期的唐國公爵位。他的祖母獨孤氏,更是北周大將獨孤信的女兒,與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是親姐妹。他的母親竇氏,更是北周皇帝宇文泰的外孫女、神武郡公竇毅的女兒。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算李淵沒有建立唐朝,李世民的家庭也全都是皇親國戚。
由此可知,李世民從小就見慣了豪門貴族,坐在皇位上也不會有任何身份上的自卑感。
就算亂世之中,英雄輩出,真正能讓李世民忌憚的,也只有他的親兄弟們。
李淵和竇氏一共生下了四子一女,李世民排行老二。
老大李建成,原本是李淵欽定的太子,但他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老三李玄霸,早早去世;老四李元吉,也在玄武門之變中遇害。李世民唯一被歷史詬病的一件事,就是在玄武門之變後,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10個兒子。但就算是這件事,他也出師有名,畢竟,婦人之仁,無法成就大事。
單純從出身上來講,李世民就擁有著不輸給任何皇帝的底氣。
他的貴氣,完全有信心管住手下的將領。
第二,李世民的軍勞夠高,是真刀真槍打下來的自信。
李世民不是養尊處優的富二代,也並非單純玩弄權謀之人。
他的皇位,雖然是透過玄武門之變這場兄弟相殘得到的,可在父親李淵打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的軍功赫赫,甚至一度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
公元617年,18歲的李世民,就知道偷偷用自己的財物來招攬門客,讓一大幫草莽人士都甘願為自己效力。等時機成熟時,也是他,拼命鼓動父親李淵起兵。
《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李淵的性格相對軟弱,遠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斷。
若無李世民的籌謀運作,李淵或許很難抓住機會“晉陽起兵”。
後來,起義軍攻打賈胡堡,碰上了隋將宋老生和他的兩萬精兵。
李淵評估了一下自己的實力,感覺可能打不過,又恰好天降大雨、糧草有缺,李淵直接就想打道回府。
李世民氣壞了,哭著在在營帳外請戰,喊得震天動地,誓死不休。
李世民非常清楚,這是起義軍的第一場大戰,如果就此退回太原,勢必士氣潰敗,以後再想舉大旗就難了。
而今,隋朝已經明顯是強弩之末,只要將士心誠、士氣足,定能拿下此戰。
最終,李淵同意了兒子的請求,出面迎戰。
在這場戰役中,李淵、李建成都被打落下馬,而危在旦夕之際,李世民從南面偷襲,衝破了隋軍,救下了哥哥和父親。
這一仗,起義軍出了名,李世民也出了名。
此後,不到20歲的李世民就開始了四處征戰,攻取永豐倉賑災、收服群盜、偷襲洛陽……
618年,隋恭帝楊侑把皇位禪位給了李淵,李唐正式建立。
國家雖然建立了起來,但當時的割據勢力還很多,李唐只是虛有其名。
從這時候開始,李世民又開始了征戰:
討伐薛舉、薛仁杲,大勝歸來,俘虜了精兵一萬人,男女人口五萬;對戰宋金剛部隊,和秦瓊一起拿下美良川之戰,收服了尉遲敬德;攻打王世充,降服竇建德,俘虜劉黑闥部眾……每一次的戰鬥,李世民都不只指揮者,更是直接衝到前線真刀槍乾的人。
他幾次身陷險境,幾次被救了出來。
可以說,李唐能夠一個穩固的江山,李世民起到了大半的作用。
因此,有軍功的李世民,在軍士心中的地位和號召力,絲毫不亞於那些有兵權的將領。
這是他自己實實在在打下來的江山,他心裡有底,也有著足夠自信,能讓武將追隨自己。
畢竟,沒當上皇帝時,這些人就對自己忠心耿耿,沒道理當上皇帝之後,還怕他們造反。
第三,李世民能力夠強,善用帝王之術,有著御人的自信。
有能力的人,玩權謀;沒能力的人,才會用最簡單的生死去解決問題。
說真的,李世民手下的武將,沒幾個孬種,大家都不服管,身上全部是武將的毛病。
這些人,如果換個朝代,可能都得滿門抄斬。
但李世民從來不會用生殺予奪的權利,來制衡這些將領,他講究的是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不到必要時刻,絕對不會下死手。
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秦瓊】秦瓊是個非常講氣節的人,他討厭兄弟相殘,不願意在玄武門之變出力。
後來,他自請處在半退休狀態。
李世民也沒有去找他麻煩,樂得自在,給了秦瓊充分的榮譽和適當的虛職嘉獎,既能體現他對功臣的關懷,又不會讓正在兢兢業業幹活的人寒心。
《舊唐書·秦瓊傳》: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是個非常傲氣、自負的人,他屢立戰功,可天下太平之後,他就四處得罪官員,觸犯法律。
李世民也沒有直接對尉遲恭動手,而是非常巧妙的提醒他,要注意言行舉止。
李世民是怎麼提醒尉遲恭的?
一方面,他對著尉遲敬德直接講述漢高祖劉邦殺韓信、彭越的故事,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要把自己不到20歲的女兒嫁給50多歲的尉遲敬德。
《資治通鑑》:上又嘗謂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頭謝曰:“臣妻雖鄙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願也。”上乃止。
前一個,是明著敲打;後一個,是暗著試探。
李世民的女兒,基本上都嫁給了武將的兒子,到了尉遲恭這裡,他不顧尉遲恭的髮妻還沒死,非要把女兒嫁給他,就算尉遲恭再殺,估計也知道李世民在暗示他不知收斂。
後來,尉遲恭果然非常收斂,還主動告病,不再耀武揚威了。
【李靖】李靖軍功累累,開始有了蓋過李世民的苗頭。
一般來說,武將顯赫起來,就離死不遠了。
但李世民大手一揮,直接讓李靖當了尚書右僕射,相當於丞相之位。
丞相,是文臣中的最高職位,讓李靖當丞相,也不算辱沒了他,而既然當了文臣,手中的兵權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對於李靖的後人,李世民更是特別下令,允許他們世襲爵位,給足了恩寵,全然沒有卸磨殺驢的影子。
從以上對待功臣的態度來看,李世民這個人,有著充分的自信和手腕,可以巧妙駕馭諸位朝臣,讓功臣們心服口服。
既然人家都心服口服了,他自然也無需和劉邦、朱元璋一樣對功臣動殺心。
當然了,李世民太優秀了,也不是件好事。
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得不到信任,畢竟,老爹這麼厲害,老臣們如何能看得起尚且稚嫩的幼主呢?
不過,能力強、夠自信並不是李世民善待功臣的唯一理由,他還有一個絕殺武器——年紀。
年齡,是李世民能善待功臣的第二個絕殺武器。
李世民年少成名,他帶著一幫老臣打天下的時候,不過20出頭。
而等李世民當上皇帝,他也才27歲。
當時,尉遲敬德41歲,程咬金39歲,李靖55歲……
和這些功臣相比,李世民還處在青少年呢!
他有著大把的時間來安定天下,也有著充足的時間,來看清誰是真正忠心於自己的人,有著大把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事業。
有時間、有空間好好玩一把帝王的制衡之術,李世民自然沒道理去殺功臣了。
當然,李世民也不是沒有殺過功臣。
比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因為幫著太子李承乾謀反,就被李世民處死了,家人流放嶺南。
《舊唐書·侯君集傳》太宗謂君集曰:“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因歔欷下泣。遂斬於四達之衢,籍沒其家。
但這是極個別的例子,而且都事出有因,並非欲加之罪。
整體上來看,李世民對待功臣非常厚道,而這種厚道,並不是因為功臣們多麼完美,而是因為他們遇見了一個有能力、有自信、有手腕,最重要的是夠年輕的君主。
我想,若是他們在朱元璋、劉邦等人的手上,估計也很難善終。
回覆列表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是不是認為這是一句很有內涵的話?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這句話狗皮膏藥一樣跟隨著每朝每代的開國皇帝,似乎成了一個詛咒。
但唐朝李世民在登上皇位後,卻沒有殺那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是跟隨他打仗的那些有功之臣卻都是開國功臣。李世民雖然不是第一個不殺功臣的皇帝,但卻是一個最懂得駕馭功臣的皇帝。
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是他卻是大唐功業建成的第一人,唐朝的3/4的疆土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而那些跟隨他的將領都是一起出生入死過的,李世民不僅救過他們的命,他們也救過李世民的命,這是過命的交情。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的時候,只控制關中和河東一小塊地方,這個時候就是李世民提刀跨馬出征的時候,先平隴西,再收幷州和汾州失地,以鞏固北方。在這中間李世民出征每次都是身先士卒,對於一個20出頭的小夥子而言,熱血沸騰,建功立業是此時此刻李世民最想做的事情。
二、李世民是一個很好的統帥,能與士兵同進同退,同吃同睡。
在古代雖然說一個將軍能決定這支軍隊的命運,但是也要看這支軍隊是誰統領的,這支軍隊的士兵認為誰是統帥。
李世民不僅是一個很好的統帥,而且也是一個很好的士兵。這話怎麼理解呢?李世民在統領這支軍隊的時候,和這些士兵是同進同退,同吃同睡的,他是將領,是秦王,但他從來不以此自居,讓人更能親近,一個不自傲的人自然能和士兵打成一處。
那麼我想問你,如果你是士兵,知道自己的統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還會跟著和這個統帥作對的人去造反嗎?我想答案是肯定不會的。
跟隨李世民征戰的這些將領,大部分都和李世民有過命的交情,但是不免有些人會出現一種另外的聲音,那就是驕傲自大。
面對這樣的人,李世民有一套很完整的方法去對付這些人,用言語就能鎮得住這些將領,這就是李世民和劉邦的不同。
李世民是一個馬上的天子,劉邦雖然也是一個馬上的天子,但劉邦不是一個很好的統帥,他只是一個能很好的駕馭統帥的人。李世民與劉邦不同的是,李世民不僅是一個很好的統帥,而且還是一個能駕馭統帥的人。
通俗一點講,李世民不僅有統領千軍萬馬去打仗的本領,還有去駕馭這些統領千軍萬馬去打仗的人的能力。
首先,在這麼多人中同樣跟隨李世民的人,你猜不透他的心裡是怎麼想的。當你這邊造反的時候,說不定還沒等你造反,李世民就已經知道了,那等待的結果又是什麼呢?可想而知吧。
其次,李世民此時只有20多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並有著機智靈活的頭腦,而且有著身強力壯能殺能打的本領。這在眾多的將領中,沒有幾個人可以超越,那麼也就可想而知,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斤兩。
最後,李世民對跟隨他打仗的這些功臣都有很好的待遇,明明知道自己也沒有那個能力去坐上那個位置,現在又碰上了這麼一個好的領導,好好的生活不過,為什麼要鋌而走險呢?
李世民為什麼不殺功臣,因為沒有必要,因為李世民自信,因為李世民駕馭得了他的這些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