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分享心理小知識
-
2 # 蘇菲的盜夢空間
父愛缺失的確對成長而言會有缺陷,男孩認同父親,會成長為男人,女孩認同父親,會嫁個滿意的丈夫。父愛如山,許多父親給的情感體驗,是母親無法替代的,例如沉著、冒險、創新、自由。
但並不絕對。
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媽媽身上也能夠體驗到“父愛”,因為媽媽又當爹又當媽,她身上同時存在父親影像和母親影像。只要做這樣恰當的母親,對孩子的發展也完全是足夠的。父愛也同時可以來自於父親以外其他重要的好的男性客體,例如媽媽喜歡的男朋友、老師、外公等。
其次,要知道濃重的父愛,就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父愛不缺失的家庭,一樣會造成另一種“成長的煩惱”,例如過度親暱、寵溺。
因此,我想說的是,萬事都沒有絕對好與壞。缺少濃重的父愛,一定是會有影響的,但影響可能會被其他因素彌補,影響也可能比父愛過多還來的少一些。關鍵是,我們接受一切的真實情況,接納影響會一直伴隨你一生,只不過把不受影響的另一面充分發揮好,逐漸減弱影響的那個自己部分,逐漸被強大成熟獨立的自己部分主宰,就會很好。
-
3 # 敗筆情書
這個問題對於我來說,還真的可以說是親身經歷過了。那我就分享一下自己個人的觀點吧。
從小,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所以,我才出生沒多久,父母便都出去打工,讓我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會幫著外公外婆做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學著自己獨立。二十多年前,交通沒那麼發達,通訊設施也比較落後,我父母在外面,有時候幾年都沒回來一次,偶爾會打一下電話,但那時他們對於我來說,就像陌生人一樣,我不喜歡接他們的電話,不想和他們聊天,和他們根本就沒有感情!還記得那時,剛上學的時候,因為學校比較遠,別的小朋友都有父母接送,而我,因為外公外婆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就只能每天自己一個人去上學,有時候在路上還要被高年級的欺負。那時我也會想,要是父母在身邊,或許就不會這樣了吧。於是,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變的沉默寡言,不再和其他夥伴一起玩,喜歡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
後來,父母回來了,而我也長大了,因為從小和他們沒有感情基礎,我變的很叛逆,不想和他們交流,不想聽他們的話。因為從小沒有父愛,我把自己變的像一個男孩子一樣,性格獨立。因為弟弟妹妹在父母身邊長大,看他們相處的其樂融融,有時我都會想,或許他們才是溫馨的一家人吧。
其實,童年時期,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與呵護,孩子很容易形成自閉或壓抑,甚至會對異性有牴觸。對於我而言,因為從小沒在父母身邊長大,上學的時候我不喜歡和男同學說話或一起玩,即使後面出了社會,我也對異性有一定的牴觸,因為我無法信任和接受他們,這可能是從小缺乏父愛潛意識做出的結論,認為男生都不可靠。即使現在已經長大了,但有時想想,感覺總是有些缺憾,可能就是那從小缺少的溫暖吧。
所以,我決定如果自己以後結婚有了孩子,我希望自己可以陪他長大,至少不會像自己一樣,心裡有缺憾。我也希望有了孩子的父母,儘量可以多抽出點時間來陪自己的孩子,因為童年是否有父母的陪伴真的很重要,有時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回覆列表
0-8歲家庭對成長負主要責任,8-18歲家庭和個人一半一半,18歲自己對自己負責,原生家庭不好的影響自我覺察自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