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
2 # 堅定的飛龍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不是好人,卻是一位好皇帝。說的是明成祖朱棣。開創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是透過殺死兄弟,逼迫李淵退位登基的。評價歷史人物,看他對歷史發展的貢獻就可以了。沒有好人。。。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不是好人,卻是一位好皇帝。說的是明成祖朱棣。開創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也是透過殺死兄弟,逼迫李淵退位登基的。評價歷史人物,看他對歷史發展的貢獻就可以了。沒有好人。。。
春秋時期的開端,是以周平王東遷為標誌的,而周平王在正史記載中也一直是中興之君的形象。然而,周平王卻是靠勾結犬戎,攻陷周都鎬京,弒殺其父周幽王,才登上週王之位的。按今天的觀點,周平王乃是十足的“周奸”。雖說周幽王並不能算是賢君,但周平王勾結外族,弒父殺弟,並致宗周(關中)之地遭受犬戎的殘破而滿目瘡痍。若不是周平王此次之亂,周人也未必會輕易放棄宗周之地。
那麼,如此惡行昭著的周平王,是如何獲得周人與諸侯們的原諒與承認,併成為後世心目中的“中興之主”的呢?其實,這其中有一段歷史隱秘。據戰國楚簡《系年》記載:“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伯服)。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即未交出周平王),曾人(申國的盟國)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洛陽),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這段歷史記載,表明周平王的繼位並沒有獲得周人及諸侯們的承認(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周平王系已廢太子,又惡行昭著,已喪失了嗣位的資格。故而,周人及部分諸侯擁立了周幽王之弟餘臣為王,史稱周攜王(系周平王給其的惡諡,餘臣的封國-莫國給其的諡號為惠。故而,也被稱為攜惠王)。直待,晉文侯襲殺了周攜王,並迎立了周平王之後,周平王的王位,才漸漸獲得諸侯們的承認。而周平王東遷,其中有一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未能獲得宗周百姓的擁護與承認。
而對於《系年》記載中,周幽王死後,二王並立的真實性,也有其他先秦史料予以佐證。如《竹書紀年》記載:“幽王死,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餘臣),二王並立。”餘為晉文侯所殺,是為攜王。《左傳》記載:“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左傳》雖也陳述了周攜王嗣位稱王的事實,卻又站在儒家正統的立場,否認其繼位的合法性。其實,這就是為周平王洗白,“為尊者諱”乃是孔子編纂刪定《春秋》的原則與態度。有一則成語叫“諱莫如深”,該成語來源於《穀梁傳》記載:“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我們今天卻很少把周攜王當成是西周的正統,而諱莫如深這則成語,揭開了這其中的原由。莫,指莫國(今河北省任丘縣附近),為周攜王的封國,也即代指了周攜王之事。而談論周攜王之事,也就容易想起周平王嗣位的不合法。故而,諱莫如深,周攜王之事成為了後世的最忌諱之事。
但是,還是有一些諸侯國將這段歷史,如實地記載了下來。而晉文侯之所以要襲殺周攜王而擁立周平王,也完全是站在晉國利益的立場上的。攜王當政,威望甚高,深受華人及諸侯的愛戴與擁護。而攜王的封國卻毗鄰晉國,在晉國的周邊出現強大的王權,將成為晉國開拓疆土的障礙。故而,趁周攜王出巡之際,以其無權繼承周室大統為名襲殺之。而周平王也自然對晉文侯感恩戴德,並作了《文侯之命》以對晉文侯的功績阿諛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