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騎無聲

    這個問題可以弄得很複雜,也可以非常簡單,主要看你以什麼韻書為標準。

    如果,你以中華詩詞學會於2005年頒佈的【中華新韻】為創作依據,那就簡單了。凡是新華字典上,漢語拼音音調為一聲和二聲的字,都是平聲,三聲和四聲的字都是仄聲。如果你能講普通話,根本不用翻韻書和字典。

    如果你想用【平水韻】等古韻,那就麻煩了!字的平、仄沒有任何規律可循,全靠死記硬背,或手不釋卷地翻韻書。在平水韻中,像黑、白、德、澤、食…這樣的常用字都是仄聲。另外,字的音韻也是一塌糊塗。比如東和冬、蜂和逢,都不是一個韻部,不能通押的。還有魚和虞,真和文,寒和珊,清和蒸…都不能通押的。具體原因,就是古今流行語言變化太大,舊韻早已和當今的流行語相去甚遠的緣故。

    寫詩詞,要舒發心聲,所謂“詩言志”,是要給別人看的。為了廣大讀者,欣賞我們作品時,不至於產生疑惑和岐義,也為了我們在創作時,不耗費毫無意義的無用功。建議大家還是使用【中華新韻】。

  • 2 # 六甲番人

    這個問題,不管答平聲還是答仄聲都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近體詩中,當代普通話的二聲有平聲,也有仄聲。

    實際上,平仄是沒辦法完全依照普通話的聲調來判斷的。平仄的分類是陰平陽平歸入平聲,其餘聲調比如上聲、去聲、入聲不管陰陽都是仄聲。但是現代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古發音的入聲消失了,原來的入聲字被分別改成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因此,普通話的二聲字也就是陽平聲調字是包含仄聲字的,比如以下這些詩句: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和“入”都是仄聲的入聲,但“白”在普通話就是二聲。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是入聲。

    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竹”、“一”和“入”都是入聲,其中“竹”讀成平聲則此詩韻味明顯減弱。

    4、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角”和“獨”是入聲,“獨”讀成平聲此句拗口。

    5、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學”是入聲,如讀平聲則是平平仄平平平仄,是什麼感覺?

  • 3 # 古詩今詞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回答那麼複雜。

    題目中明確問的是,近體詩中普通話的二聲是平是仄?也就是說明確問的是中華新韻,不知道怎麼有人帶到平水韻去了。用平水韻或新韻的前提是知道怎麼讀。

    普通話四聲

    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而在現代漢語中,雖然一樣有四聲,但是已經沒有入聲了。

    普通話的四聲一次是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三聲)、去(四聲),最簡單的記憶方法是,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用新韻寫詩會方便很多。

    用韻的目的

    有些人寫詩,只是一味地仿古,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設立這些規則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其實,格律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吟誦的過程中,領略到文字的節奏美感。

    換句話說,只有會讀,格律才有意義。但我經常看到不少人,一直強呼叫平水韻寫詩,強調中原正統的入聲字,但是隻會用普通話讀,如此不倫不類,豈不是食古不化?

    我認為,我之所以用平水韻,是因為我所用的方言中帶有入聲字,能夠學以致用。而今天大部分人都是用普通話,不能因為新韻簡單就嗤之以鼻。

    說到底,詩是文字遊戲,衡量一首詩的高低從來不是由用韻決定的。

  • 4 # 老街味道

    這個問題確實很困擾大家,初學詩詞的朋友非常頭疼平仄的區分。

    先回答這個問題:普通話一、二聲大部分是古韻的平聲,少部分是古韻的仄聲。

    下面我會用一些常用字舉例說明。

    一、今古四聲的變化

    1.古代有平上去入四聲。

    梁武帝曾經問臣子,什麼是四聲?大臣回答:天子萬福。這四個字就分別是平上去入。

    2.普通話有一二三四聲。

    如:媽、麻、馬、罵。

    3.今古相同之處

    古代的平聲基本歸入今天的一聲和二聲。

    古代的上聲(讀晌)基本是今天的三聲。

    古代的去聲是基本今天的四聲。

    但是入聲就麻煩了。

    4.入派三聲

    即入聲派進其他三聲。

    古代的入聲在普通話裡消失了,但是字還存在,分別進入了其他三聲,即普通話的四聲。

    派入平聲

    變成一聲:屋、一、八、失、發、哭……

    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第二句,平平仄仄平,白、屋,入聲,仄、仄。

    變成二聲:熟、隔、白、服、俗、燭……

    如:杜牧的《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第三句, 仄仄中平平仄仄,燭、惜 ,入聲,仄、仄派入上聲

    角、筆、乙、骨等進入三聲

    派入去聲

    客,月、烈、闕等進入四聲。

    二、從《念奴嬌·赤壁懷古》看古今平仄

    《赤壁懷古》押的是入聲韻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些押韻的字都是入聲,今天讀起來就不押韻了。

    1、現在是四聲:物、壁、滅、月 、發(頭髮)。

    2、現在是三聲:雪。

    3、現在是一聲: 傑、發(發生)。

    注意兩個“發”其實是不同的兩個字,繁體變為簡體字時合併了。

    三、入聲消失的原因

    1、元朝統治時期,官話已無入聲。

    2、後來明朝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恢復下江話(金陵)為官方語言。

    3、滿清入關,入聲在北方漸漸消失了。

    四、今天的入聲

    1、存在於方言中

    入聲還或多或少地存在於南方的各地方言中。兩年前有一個香港學生用粵語讀詩詞,那個影片好像風靡一時。

    2、存在於部分外語中

    越南、日本等這些受中國文化影響巨大的國家,今天的語音中也保留了一些入聲。

    3、普通話中沒有入聲

    簡體字和普通話的推廣促進了經濟教育的發展,但是也多少影響了文化的傳承。

    五、詩詞中入聲的使用

    1、只是當做仄聲使用,可以和上去混用。

    2、入聲做韻腳時,不可與平上去混用。古體詩和詞的換韻另當別論。

    注:我的上一篇回答專門說了《西江月》為什麼不能換入聲韻。

    3、入聲變為平聲要注意

    派入三聲和四聲的入聲影響不太大,只是變成平聲的要注意。

    結語

    1、入聲有些規律幫助記憶,內容比較多,這裡就不說了。

    但是有好多入聲韻的名作有利於記憶,如岳飛《滿江紅》、東坡《念奴嬌》、柳永《雨霖鈴》、周邦彥《蘭陵王》等,這些儘量多讀幾遍。

    2、初學者如果確實覺得難,可以從新韻開始入門,以普通話的平仄來作詩,慢慢轉到古韻來。

    3、網路時代,好多軟體可以幫助檢測。

    2018-3-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容應對各種場合帶來的緊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