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河明月

    法正,是東漢末年一個落魄的貴族子弟,他的父親做過漢朝官員,但到法正這裡,已是窮困不堪,於是和好友孟達從陝西眉縣逃難到了蜀中,好不容易做了新都縣令。當年與他一起逃難至此的同鄉人,暗地裡說法正私德不好,因為這事劉璋遲遲沒有重用他。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法正因為與張鬆關係不錯,張鬆推薦法正出使荊州,引劉備入蜀國,共拒張魯。從此法正如魚得水,盡展個人才華。

    但是法正這人,私德確實不怎麼樣,擔任蜀郡太守時,頗有點小人得志的感覺,擅自處決了以前誹謗他的人,於是有人到諸葛亮那去告狀,說法正作威作福,應該受到制裁。但是一向賞罰嚴明的諸葛亮卻網開一面,不予追究。這裡不得不說,諸葛亮的做法確實不妥,違背了法理公正的原則。所以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不敢惹法正,具體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法正是劉備身邊的大紅人

    建安十三年,法正受劉璋委派,來與劉備修好,勸說劉備入蜀。劉備見到法正後,表現得額特別殷勤,窮盡討好之能事。對於在蜀中受盡冷眼的法正來說,簡直是幸福到找不到北了,於是直誇劉備有雄才大略,準備與他共謀大事。正好此時,劉備迎娶了孫權之妹孫夫人,但是這個孫夫人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喜歡舞刀弄槍,進出必有親信衛隊持刀護衛,劉備每次進出宮中,膽戰心驚,生怕這個枕邊人做出意料之外的舉動,外有孫權和曹操虎視眈眈,劉備的日子不好過。法正鞍前馬後,左右周旋,為劉備出了不少好主意,讓劉備度過了一個一個的難關,因此逐漸贏得了劉備的寵信。

    關羽被殺後,劉備執意要東征孫吳,蜀中文武苦勸不能阻止,後因劉備大意輕敵,兵敗夷陵。事後,諸葛亮痛心疾首得說了一番話,若法孝直在,先主必不會東征,即使東征也不會兵敗如此。也充分說明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到了劉備特別喜歡聽法正話的地步。劉備骨子裡其實有強權的一面,在一次與曹操的作戰中也暴露無遺。劉備因為一時得失,大發脾氣,冒著曹軍的箭矢指揮作戰不肯離去,眾將誰勸也不聽,最後是法正擋在劉備前面,劉備生怕法正被箭射中,才答應跟法正一起撤離,法正已經受寵到如此程度。

    二、法正是劉備入蜀的直接策劃者和重要實施者

    法正自與劉備見面之後,可謂是惺惺相惜,當即為劉備入主益州指明瞭一條康莊大道,希望劉備乘著劉璋闇弱,兵發成都,加上內有劉璋的股肱之臣張鬆為內應,一舉拿下益州之一肥沃之地,憑藉天險成就一番霸業。劉備是欣然同意的。此後劉備留諸葛亮防守荊州,自率兵馬直取成都。在這個過程中,法正識破鄭度堅壁清野之計必不能被劉璋所採用,堅定了劉備的進取之心。後親自寫信勸降劉璋,雖沒有說服,但已動搖劉璋抵抗之心。因此法正在劉備奪取益州之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戰略決策作用。

    劉備入蜀後,法正勸說劉備像當年燕王重要郭槐一樣,去重要徒有虛名的許靖,贏得了益州士子歸心。再勸說劉備迎娶了劉璋已故兄長劉瑁的妻子吳氏,與蜀中大族豪強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通過一系列舉措,穩固了劉備在蜀中的根基。

    三、法正審時度勢,勸說劉備進圖漢中,一舉奠定了三分天下

    建安22年,曹操征討張魯後,沒有進一步進取巴蜀之地,而是撤軍北還了,只留下了夏侯淵和張郃留守漢中。法正審時度勢,認為曹操的大本營肯定是出問題了,真的是天賜良機,於是說服劉備趁此機會一舉拿下漢中這個入蜀的大門戶,從此蜀漢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法正給的理由是很有戰略高度的,對於攻佔漢中,法正認為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不行的話還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最不濟的話也可以固守要害,與曹操進行戰略相持。這幾句話是很誘人的,由不得劉備不答應。

    於是,劉備扔下諸葛亮經營後方,提供兵員糧草,帶著法正就去了前線。漢中之戰打的很漂亮,是劉備對外戰爭,尤其是對曹操陣營取得的唯一一次大勝。在法正的戰略戰術指揮下,在定居山一舉斬殺了夏侯淵,徹底拿下了漢中,為蜀漢安全和後期的北伐中原奠定了基礎。

    小結

    陳壽對法正的評價是像曹魏郭嘉、程昱一樣的人物,這個評價已經是很高了,其實也暗含了法正私德確實有些問題。畢竟郭嘉被普遍認為有“負俗之譏”,風評不是很好。程昱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狠人,當年曹軍缺糧,程昱劫掠鄉里,湊足了三天的口糧供給曹軍,其中居然夾雜了“人脯”,程昱為此事多遭世人毀謗,這也正是程昱為什麼沒有位列三公的原因。但不管怎麼說,法正一直是蜀漢集團的重要謀主,在一段時間內諸葛亮主內、法正主外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是蜀漢的重要功臣之一。終劉備一朝,僅有法正死後獲得諡號,足以說明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分量。

  • 2 # 歡樂讀歷史

    三國蜀漢中有臥龍美稱的諸葛丞相,即孔明,可謂是嚴法治蜀,公正嚴明。

    同時,蜀漢中也有一位行為蠻橫,多人對他也是無可奈何,但卻有謀有略的法正,即孝直。

    這兩位性格各異的蜀漢臣子他們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諸葛亮和法正的性格?

    性格為人上,孔明和孝直一正一邪,如同黑白對立,截然相反。孔明與孝直,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孔明性格:

    我們現在心目中那個竭忠盡智、始終不渝的蜀漢丞相形象,已經是千百年來經過無數或史書或文藝作品的演繹之後存留在人們心目中的身影,很難說是武鄉侯的真正面貌。

    就像同時期歷史人物曹孟德一樣,人們在通過屬於個人的不同方式去圖解孔明。

    有趣的是由於孔明這個人身上所帶有的天然的“忠誠”和“堅韌”屬性,有時候我們會將其視為符號化的偶像,而不容易允許藝術創作者或者其他試圖撰寫孔明個人經歷、特徵及動機時有所非完全合乎主流觀念的發揮。

    孔明治軍理政,都是以自己的言行取信於人,贏得上下高度信任,連政敵都心悅誠服,百姓更是久久追懷。

    這樣一個人,與劉玄德患難與共相從多年,常期駐守劉備大本營,劉玄德會不瞭解他?

    孔明最核心的價值是信義,因信義,所以盡忠竭智,他知道蜀國弱小漢室難興,但為了知己逆天而行,能讓這樣的人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必是其知己之主,所以是魚水君臣!

    法正性格:

    判斷精確、辦事果敢、但愛憎過於分明的的孝直就是(郭嘉+賈詡)/2的蜀漢版本。

    剛烈,狠辣,豁得出去,現實,殘忍,精確,睚眥必報,這麼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眼光敏銳甚至到毒辣的孝直雖說有點人格缺陷,倒談不上特別變態極端。

    畢竟也是有智商和情商的,不像張翼德那般莽撞,況且滅夏侯淵時,謀略和戰機把握能力堪稱頂級。

    孝直的才能被劉玄德多次見識,所以劉玄德對孝直這個人當然是很喜歡,這樣的人對他是很有幫助的。

    孝直的話,劉玄德多少都會聽取,故此,孝直對於劉玄德,也是盡忠職守,畢竟這世界上伯樂是很難找的。

    這兩人價值觀、性格、行事作風差異甚大,卻可以以“公義”為共同目標,自覺讓避對方,和平相處,劉玄德估計做著夢都要樂開花。

    想想看,假如其中任何一方是關雲長那種性格,估計都要勢如水火。

    諸葛亮和法正的關係?

    據史書記載,有關孔明與孝直間的交集並不多,孝直睚眥必報,擅自毀傷同僚,但是在諸難得的是,兩人都是高情商+務實黨。

    孝直在孔明面前卻不敢太造次,被孝直欺負的人跑到孔明面前打報告,一向秉公執法的孔明卻替孝直說話,只是寬慰被害者們。

    孔明與孝直,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不過在孔明的“法治”面前,法正卻是一個例外,你諸葛亮不是以法治蜀嗎,當時就有人開始打小報告,說“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我們接著便聽到了那段聞名遐邇的“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耶?”不過在我看來,與其說是孔明寬巨集大量,不如說是不敢去追究孝直責任。

    一方面,歸根結底,這所謂“法治”本就是個橡皮圖章,用來平衡雙方勢力的權杖而已,作為政治中樞的孔明沒必要去碰這個釘子。

    畢竟孝直和李嚴不同,李嚴在江州做的是分庭抗禮的買賣,而法正作為當初邀劉玄德入蜀的得力干將,雖然是巴蜀舊人,但在裡面卻算是親荊襄或是劉巴式人物?

    沒有對抗與威脅,又何必大動干戈呢。再說你孔明在政治上或許能勝法正一籌,但在軍事謀略,行軍打仗上,或許就遠遠不如後者了。

    這無論是入蜀之初,還是後來的定軍山下,都有著沒法抹去的證據。更何況孝直作為劉玄德的親密夥伴,身邊還有劉玄德撐腰呢。

    所以,孔明再怎樣也要給主公留點面子,穩住檯面功夫。

    而對於孝直而言,就算自己多麼愛恨分明也好,畢竟孔明也是當時主公創業的元老級人物。

    也不要在他面前“作”,傷了兩人的臉面也令主公難做人,所以也不敢在孔明面前太過造次。

    後來的陳壽也曾對孝直與孔明兩人的關係給予了一定的評價,稱孔明為人注重自律、品行與修養。

    而孝直則截然相反,主張放縱與鋪張,兩個雖個性與品行相左,但在蜀漢的國家利益當前,兩人還是舍小我而成大我,各有相讓,名有包容。

    從陳壽對兩人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兩人雖然關係不好,性格不和,甚至沒有任何的共同語言,但在國家的利益面前,兩人都作出了以大局為重的忍讓,正是有著這種大局共識,使得兩人共事多年也未發生大的動亂,兩人關係處理得十分巧妙。

    感覺這兩人一正一邪代表,鋒芒畢露,卻不曾用刀之鋒利傷過對方絲毫,堪稱情商智商爆棚啊!

    孝直早亡,孔明活到後面,對夷陵戰敗發出“法孝直若在”的感慨,至少說明孔明從未把現在當做敵人,而是一個重要的可以挽救局勢的同僚。

    要知道前面孔明秉公執法卻迴護孝直的行為,被後世史官當做黑點批評了好久。

    蜀漢的正義凜然的一派孔明與睚眥必報的一派孝直雖說未必性格上能合拍,但這兩人為了蜀漢的利益,一直在舍小我而成大我,相互包容,並非有內部勾心鬥角之說。

  • 3 # 東湖野客

    諸葛亮和法正同為劉備入蜀後的重要助手,粗略看了很多答案,基本都是回答“法正是誰?”而對諸葛亮和法正的關係,尤其是“不敢惹”上簡略化了。我的這個答案就側重說下後半段:諸葛亮和法正關係。

    大家之所以把法正和諸葛亮比,原因有二:一是均是謀士型的人物,均有高超的軍事謀略;二是都為劉備奪取和鞏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三國志法正傳》曾提到:“諸葛亮與(法)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也就是說諸葛亮和法正雖然志趣和品性不同,但都是以“公義”也就是國家利益相互欣賞,可見兩人並非水火不容的關係。不僅如此,諸葛亮對法正其實是很欣賞的,夷陵慘敗時,諸葛亮就感嘆到:“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法正是劉備重要謀士,但活躍時間不長

    法正,字孝直,是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重要到什麼程度?陳壽認為,法正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可惜的是,郭嘉在曹操北征烏桓時病死,法正也沒有能在劉備手下活躍太長時間。

    從時間線上看,法正決定暗中戴奉劉備為主是在公元208年,那時候赤壁之戰剛過,劉備勢力正在擴大期。四年後,也就是公元212年,劉備在法正建議下,奪取益州,佔據川蜀。可惜的是,公元220年,也就是劉備進位漢中王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終年只有45歲。

    也就是說,法正在劉備下前後大約工作了10年左右。但這10年,卻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而且主要在謀略方面:勸說劉璋投降、奪取益州;獻計斬殺夏侯淵,奪取漢中,這基本就是劉備鼎力三國的家底了!所以,劉備對法正非常信任和敬重。就連曹操也感嘆: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諸葛亮與法正:地位略有不同

    諸葛亮與法正在地位上,《三國志》說的比較清楚,“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

    諸葛亮是劉備的左右手、肱股之臣,而法正則是劉備認可的“謀主”。從劉備稱漢中王的職務分封上看,諸葛亮封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主要職責是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所謂尚書令,就是劉備的祕書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護軍將軍實際上就是軍師,統御外軍、內為謀士,跟隨劉備四處征伐。

    可以這樣說,法正在蜀漢文臣中的政治影響僅次於諸葛亮,但是實際重要性要高於諸葛亮。

    諸葛亮與法正:品性不同

    為什麼有人總愛說諸葛亮不敢惹法正,或者諸葛亮怕法正、縱容法正呢?這實際上是有典故的。

    法正這個人,有奇謀、有計策,但是有一點,是一個品性上有瑕疵的人,這一點類似於範睢,度量不大,睚眥必報!《三國志法正傳》這樣評價他,“(法正)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所謂“無行”,是說法正為人品行不端,因此遭受益州本地士族甚至是外地僑居益州大族的鄙視。陳壽也說: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

    法正怎麼能忍受這些鄙視呢?劉備稱主川蜀後,法正擅自殺死了詆譭自己的多人。於是,有人去向諸葛亮彙報:“法正太過於跋扈,將軍應該告訴主公,壓制一下他的勢頭。”

    諸葛亮從當時大局出發,標明瞭自己的立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也就是說,自從法輔佐主公之後,猶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現在為什麼要約束他,讓他不能如意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治理蜀國,崇尚嚴刑峻法,但是從大局出發,縱容了法正等人,可見也是從大局出發,維護團結。話說回來,劉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最懂識別人心、利用人心,豈會不知道法正有這些小瑕疵,還需要諸葛亮去說嗎?這也就看出,劉備的安排,為什麼諸葛亮是肱股,法正是謀士了。

  • 4 # 北大賢學長

      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先主傳雲: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雖然性格和興趣彼此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互相之間能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後來劉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群臣大多進諫,皆不聽從。公元222年(章武二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諸葛亮對法正善出奇謀十分欣賞,陳壽也將他比作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但陳壽同時也認為法正品德不佳,這一點也與程昱和郭嘉相似:程昱性格急躁,喜歡與人結怨;郭嘉不喜拘束,行為不檢點。兩人雖對魏國功不可沒,但性格及操守上皆有缺陷,這也與法正得意後肆意報復相似,故陳壽以此二人比擬之。諸葛亮曾說過,夷陵之戰如法正在,必定不會失敗。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法正的生平事蹟與正史大體相當,是賢士法真孫子,張鬆之友。原為劉璋部屬,與張鬆、孟達合謀獻益州給劉備。在涪城大會上,與龐統一起策劃刺殺劉璋的計劃。伐蜀成功後,曾與諸葛亮討論治法之事。後來任蜀郡太守時公報私仇,聽聞諸葛亮向他人的解釋後有所收斂。曹劉爭漢中時,說服劉備親征,又受諸葛亮之命助黃忠斬殺夏侯淵。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

    劉備託孤之前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三國志】

    很多人說,諸葛亮其實在劉備託孤之前沒什麼存在感,然而三國志記載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是“義同君臣,恩猶父子”,民間也有桃園三結義的佳話,可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好關係甚至都已經超越了關羽和張飛。世界上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愛與恨,如果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之前沒有什麼存在感,劉備又有什麼理由突然間天下託付給他呢?

    赤壁之戰與諸葛亮無關?

    很多人說赤壁之戰與諸葛亮無關,諸葛亮甚至可能都沒見過周瑜。可是據三國志記載,是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決定聯合劉備對抗曹操,如果認真去看三國志,其精彩程度不亞於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

    【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三國志】

    而且三國志都明說了,孫權很高興,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人帶水軍3萬跟隨諸葛亮一起見劉備,可見諸葛亮是見過周瑜的,而且一言勝萬兵,他的外交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對孫權與劉備結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在託孤之前只是後勤官?

    很多人說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之前,地位不高,並且只求負責後勤,從未參與過軍事。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三國志】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是參與過成都之戰的,並非毫無帶兵經驗。

    而且,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劉備大軍去益州時,居然放心的把後方交給諸葛亮,足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再說,蕭何也是負責後勤的: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同樣,諸葛亮留守荊州,使荊州成為劉備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備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起了重要作用。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三國志】

    很多人說,劉備有了法正之後,諸葛亮就毫無存在感了。然而,當法正“睚眥必報”,劉備手下的臣屬們沒有選擇直接找劉備告狀而是找到了諸葛亮。正說明在他們認為,諸葛亮和劉備關係已經是親密無間了。而且諸葛亮是“股肱”,法正是“謀主”,法正的“謀主”固然地位超然,然而“股肱”在古代地位可比“謀主”更高。比如說現在說很多深受皇帝信任的名臣為股肱之臣。

    當時劉備集團正值用人之際,諸葛亮只是考慮到法正對劉備集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不願意接觸她,所以由著他的個性而已,那句話只是感嘆與讚賞法正的貢獻,並不是說自己對法正無計可施。

    而且實際上諸葛亮和法正的關係是很好的,他們是心心相惜,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並且能夠接受對方的建議。治理國家,法正不如諸葛亮。運用奇謀,諸葛亮不如法正。他倆正好可以優勢互補。諸葛亮和法正曾經出現過分歧,法正認為成都初定應該約法三章,放寬法律,以籠絡人心。諸葛亮卻主張嚴肅法紀,治理蜀地,結果法正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放棄了自己的主張,最後劉備選擇接受了諸葛亮的主張,難道不足以說明諸葛亮的地位並不低於法正麼?最後當劉備兵敗,諸葛亮感嘆:“如果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這句話是諸葛亮對法正才能的肯定與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怎麼能說明諸葛亮地位不如法正呢?

    所以說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從頭到尾,都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5 # 歷史從哪說

    法正本是劉璋手下一小官,跟隨十幾年但不被重用,跟隨劉備後猶如魚入大海,龍出生天,成為劉備帳下的第一謀士,雖然諸葛亮的地位不能撼動,但法正的作用也是無法取代的。

    在軍事上,法正是劉備的主心骨

    (一)勸降劉璋助劉備奪取益州

    曹操派鍾繇征討張魯,劉璋接受張鬆的建議迎劉備入川抵禦張魯。劉備與劉璋反目後,刀兵相見,劉備先下手為強,誘殺劉璋大將楊懷、高沛,益州之戰正式打響。

    (二)在漢中之戰中發揮關鍵作用

    劉備在得知曹操奪取漢中後,恐益州有失,不惜放棄長沙郡、桂陽郡和江夏郡給孫權。為防止曹操進一步攻取益州,劉備發動漢中之戰,如果漢中之戰再失敗,劉備不僅僅是丟了荊州三郡,很可能會危及益州。

    法正趁曹操處理內部問題,建議劉備出兵漢中。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可以說精銳盡出,劉備在法正的指揮下,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佔得先機,最終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因為有法正這個主心骨,劉備信心大增,面對曹操親征一改以往掉頭就跑的作風,硬氣的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中”。

    在政治上,法正是劉備的指路人

    劉備剛剛取得益州,很多益州本土勢力雖然表面臣服,但內心還是抗拒的,劉備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他們的態度。法正在益州的十幾年間,雖然沒有被劉璋重用,但對益州的形勢是比較瞭解的,這讓劉備在面對益州勢力時輕鬆了許多。

    大家都勸劉備納劉瑁遺孀吳氏為妻,但是劉備因為與劉瑁同宗而不同意,但是法正以“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勸說成功。吳氏作為劉瑁妻子,在益州有一定的話語權,同時吳氏也是吳懿的妹妹,吳懿早期隨劉焉入蜀,可以說是益州的元老級人物,有了吳懿的支援,劉備在益州的處境順利了許多,後來劉備稱帝時,更是立吳氏為皇后,吳氏確實給了劉備很大的幫助,這都要歸功於法正的指引。

    結語

    在漢中之戰的一次戰事中,劉備當時處於劣勢,應該撤退,但劉備非常生氣,就是不退,在箭雨中指揮戰鬥,大家都不敢勸說,只有法正站在劉備的身前,劉備對法正說:“孝直避箭”,法正對劉備說:“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劉備才撤退。

    通過這幾件其他人勸說不通的事,法正卻能成功,足以說明劉備對法正的信任,同時從劉備的幾次封官拜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劉備取得益州後,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諸葛亮作為荊州元老,地位不可能撼動,但法正作為劉備主要出謀劃策的人,作用是諸葛亮無法取代的。

    當劉備稱漢中王時,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能做到三獨坐之一的尚書令,而且還是首任,可見法正的作用之大,而護軍將軍更是掌管著國家中級以上將領的考察選拔,也就是說中級以上的將領,都在法正的考察範圍內,而想要成為中級將領,必須經過法正的認可。

    法正去世後,劉備傷心流淚多日,諡法正為翼候,是唯一去世後賜予諡號的人,連關羽、張飛死後劉備都沒有賜予諡號。

  • 6 # 子冬

    一、幫劉備謀取益州,有賣主求榮之嫌。

    法正在遇到劉備之前,一直都不得志,在益州劉璋手下做事,官也不大,不受劉璋的重用,與益州周圍的官僚關係處的也不好。劉璋派遣他去劉備那裡出使,一番交談下來,他覺得劉備可以幹大事,跟著劉備前途更光明,於是反了水,開始與劉備密謀,奪取益州。劉備能在後來取得益州,他在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一旦得志,睚眥必報,吃相難看。

    法正投降劉備,反過來出賣益州的利益,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私心。劉備取得益州後,法正被認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成為劉備勢力最核心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同時是劉備最信任的“謀主”,權力與信任程度都超過了諸葛亮。一旦得志,他開始大肆報復曾經冒犯過自己的人。連諸葛亮都非常忌憚,不敢去管。至於劉備極度信任法正的原因,諸葛亮看得很清:法正為劉備出謀劃策,使他免受牽制而得以展翅高飛。所以劉備是法正最大的依仗。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龐統法正傳)三、才能出眾,功勞不小。

    從劉備的角度來看,法正確實是自己的福星。他一來,兩人一謀劃,就取得了益州這麼大的地盤,從此結束了劉備勢力長期沒有根據地,處處看人臉色的日子。接著又獻上了攻略漢中的計劃,並且能夠順利實施,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劉備第一次憑藉自己的力量擊敗了強大的曹操,這使得劉備獲取人口和土地、實實在在得利之外,一改從未贏過曹操的歷史,揚眉吐氣了一回,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四、法正一死,蜀漢也是江河日下。

    攻佔漢中,可能是劉備勢力最為鼎盛的時候,法正等於是見證了劉備最耀眼的一段歲月。可惜,法正一死,福星一去,劉備迅速開始走下坡路了。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除了父子二人身死之外,還搭上了幾萬精兵。接著劉備自己又不聽人勸阻,帶兵去打東吳,叫陸遜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自此蜀漢多年來積攢的一點家底,糟蹋了個七七八八。到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蜀漢政權面臨內憂外患,確實如諸葛亮所說,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了。

    諸葛亮曾經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意思是,如果法正在,必然能阻止先主東征(東吳);即使東征,也不會一敗塗地。出自天下第一名相之口的這句話,從側面可以證明法正的不凡之處。

  • 7 # 李飛叨

    法正可謂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之人,但在劉璋手下期間,卻一直得不到重用,懷才不遇之下,內心的鬱悶是可想而知的。法正有個好朋友名為張鬆,當時任益州別駕(相當於副州長),和法正同樣覺得劉璋只是守成之人,不是個能成大事之人,於是兩人經常在一起互相傾訴,尋找機會幹票大的。

    張鬆推薦的出使人選,就是法正。劉備正覺得荊州施展不開手腳,惦記著劉璋的益州,法正就來出使,正是天上掉下來個大餡餅,於是對法正異乎尋常的好。而且在接觸過程中,法正的才能深獲劉備認可,劉備的雄才大略也收穫了法正的擁戴。

    法正回到益州後,開始和張鬆暗中商量怎麼出賣劉璋,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幫了一個大忙。當時張魯盤踞漢中,曹操派部隊討伐張魯,劉璋聽到訊息後小心肝嚇得撲通撲通的,十分害怕曹操滅了張魯再來攻打益州。張鬆趁機給劉璋出主意:劉備兵強馬壯,肯定能擋住曹操的進攻,你和劉備是兄弟,就讓他來抗拒曹操吧!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劉備進入益州之後,一路上收買人心安撫百姓,慢悠悠地向漢中前進,最後張鬆暗中投靠一事敗露被殺,劉備找了個藉口翻臉,奪取了劉璋的益州,後來法正又協助劉備取得了漢中,奠定了蜀漢政權的基業。

    兩人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呢?歷史上的說法是,兩人雖然性格和興趣都不相同,但互相始終以大局為重,能夠做到緊密合作。

    以諸葛亮對法紀的重視,能夠對法正網開一面,只能說明他不想因為法正破壞大局。

    法正對諸葛亮的態度,同樣具有大局觀。在平定益州和漢中後,諸葛亮制定的法律比較嚴苛,法正對此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剛剛穩定下來,應該施行相對寬鬆的律法,諸葛亮對此進行了解釋,說明了法制的重要性,法正之後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支援了諸葛亮的做法。

    但實際上,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對法正還是有些忌憚的,原因就在劉備身上。

    在劉備獲取益州和漢中之後,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關係,已經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和諧,劉備更傾向於自立為帝,而諸葛亮還想著恢復漢室,兩人之間自然發生了理念上的碰撞,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埋頭做事。

    如果說諸葛亮是個理想主義者,那法正絕對是個機會主義者,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輔佐明主建功立業,使自己的才華得到施展。比較之下,劉備自然喜歡的還是法正這樣的謀士,所以對法正更是與眾不同,即便是諸葛亮都承認這一點。

    在後來劉備征伐孫權失敗後,諸葛亮曾說:“若法孝直(法正的字)在,則能止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大概意思是,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能夠阻止劉備伐吳,即便勸不住,也能使劉備不至於敗的那麼慘。諸葛亮這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劉備最信任法正,別人的話聽不進去,包括諸葛亮;第二,法正謀略過人,能為劉備挽狂瀾於既倒。

    這樣的法正,諸葛亮必然是有些忌憚的。但如果說諸葛亮懼怕法正,卻有些言過其實了!

  • 8 # 古今歷史觀文

      三國時期的蜀國有一個法正是劉備除關羽、張飛、諸葛亮之外最信任的一個官員,然而對於這個風評很一般的法正為何劉備會如此重視,就連諸葛亮都斷言只有他說的話劉備才會聽得。

      大臣能夠被封侯並在死後得到一個諡號,這被認為是一項特別的尊榮,劉備時期得到諡號唯一之人是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劉備東征為關羽報仇,群臣多諫,劉備一概不聽,最終導致全軍覆沒。事後諸葛亮嘆息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那麼,劉備為什麼特別看重法正呢?

      法正原本是益州牧劉璋的手下,一直不受重用,倒是和益州別駕張鬆要好。張鬆出使許都不得曹操待見,回來時見了劉備,就在劉璋面前勸說他結盟劉備。劉璋也有這個意思,法正就被張鬆推薦當作使者去見了劉備。出使歸來後,法正向張鬆誇讚劉備有雄才大略,兩人私下祕密策劃,打算共同擁戴劉備。後來張鬆勸說劉璋請劉備入蜀幫助他抵禦張魯,法正再次受命帶兵前去迎接劉備。法正向劉備轉告劉璋的意圖後,又私下向劉備獻計,讓劉備利用劉璋的懦弱和張鬆作為內應奪取益州,得到了劉備的認同。也就是從劉備率軍逆長江而上開始,法正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劉備的人。

      劉璋讓劉備駐兵葭萌,因為張鬆的陰謀敗露,他在殺了張鬆的同時,還命令軍隊的將領們不再聽從劉備的。劉備藉此機會和劉璋反目,在奪取白水關後向成都進軍。州從事鄭度認為,劉備的士兵很少,又是一支孤軍,還沒有輜重,可以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困死劉備。具體辦法是將巴西、梓潼兩地的民眾內遷至涪水以內,將田野的糧食全部燒掉,深溝高壘,靜候劉備的到來。劉備來了,堅決不和他交戰,這樣劉備沒有糧食,必然退走。到那時再出兵追擊,必然擒獲劉備。劉備聽說後非常擔心,就來問法正的應對之法。法正對劉備說,根本不用擔心,劉璋不可能用鄭度的計策。此事果然被法正言中。劉璋認為,只聽說過抗擊敵人來保護百姓,還沒聽說過遷移百姓來逃避敵人。於是不用鄭度的計謀。在攻打成都附近雒城的時候,法正還寫信勸說劉璋,起到了一定的瓦解劉璋軍心的作用。

      每接受一個新地方,新主人都會面臨著一個安撫民心和使用當地官吏的問題,以便鞏固自己的政權,劉備攻下成都後,同樣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劉備以為,蜀郡太守許靖不是主動投降的,因此不想用他。法正勸他說,許靖這個人雖然沒有真才實學,但他有一個博學的虛名,如果不用他,人們將認為您不重視賢人。應該重用他,給天下人做一個榜樣。就這樣,劉備讓許靖當了自己的左將軍長史。可以說,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建議,因為許靖代表著劉璋投降前沒有投降的那部分官員,這對於穩定益州原有官吏,讓他們為新政權服務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對於武將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人,劉備更缺乏的是行政謀略人才,尤其是龐統死後。不是有一個諸葛亮嗎?但諸葛亮需要在家“鎮國”,可以說是顧了前頭顧不了後頭。因此,這時候法正的作用就凸顯了出來。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劉備剛剛獲取成都不久,孫權前來索取荊州,孫劉兩家於是打了起來。也就是這一年曹操奪取了漢中,劉備不得已和孫權議和,回過頭來守衛益州。在張飛打敗夏侯淵,局勢稍微得到控制之後,法正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奪取漢中的計劃。此計劃說到了劉備的心裡,劉備也毫不猶豫地予以實施,終於在第二年將曹魏西北大將夏侯淵斬殺,漢中歸於劉備。有了漢中的劉備,終於感覺自己腰桿子贏了,於是稱王。

      劉備為什麼重用法正?可以說,除了關羽張飛這兩個老兄弟,在整個蜀漢國,論能力功勞除了諸葛亮,也只有法正了。法正在任職蜀郡太守期間,曾經橫行霸道,為報私仇而濫殺。有人告訴諸葛亮,讓他報告給劉備,抑制一下法正的囂張。諸葛亮說,劉備由整天提心吊膽到自由翱翔不受人制約,都是因為這個法正,在這個問題上,劉備會聽從誰的?諸葛亮說劉備提心吊膽是在荊州,其實在荊州之前又何嘗不是?有了益州和漢中之後,儘管失去了荊州,劉備的蜀漢國仍然是偏鄙小國,但劉備可以安安穩穩地睡覺,再也不用擔心別人來攻擊他了。這是法正的大功,是劉備重用法正的原因,也是諸葛亮說人不能制約法正的原因。

      在此看來諸葛亮說了一個大實話,但是對於諸葛亮這樣的大才放在身邊都能不聽他的意見,反觀對一個歷史風評、德性不佳大臣的話著實看重,可見劉備其人敗的還是有道理的。

  • 9 # 始終先生

    諸葛亮不是不敢惹法正,是不敢惹法正所代表的龐大的益州派勢力群體

    劉備作為外來軍閥入主益州後,一直不能真正收服當地人的民心。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劉璋當初是以請劉備幫忙受益州的名義,請劉備來的,而且劉璋又與劉備同宗,所以劉備取代劉璋是不顧同宗之情,背信棄義的做法,與劉備一直主打的仁義背道而馳。

    劉焉、劉璋父子在蜀地經營多年,當劉備攻打成都時,成都百姓打算奮起反抗,也是劉璋行仁義之事,怕百姓飽受戰禍,才開城投降的。兩廂一對比,人心所向,不言而喻。

    而劉備自己也深深清楚這一點,所以入主成都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原益州將領進行拉攏。向劉巴、法正、李嚴、黃權等人,不但沒有削了他們的權,反而放權給他們,讓他們參與劉氏集團的建設中來。

    其次,對益州將領張翼、吳蘭、張嶷等人,均任命為副將,雖有軍權,但都在荊州派系的壓制之下,一直到夷陵之戰,這些益州將領都沒有單獨領兵出戰的機會。

    諸葛亮之所以不敢也不能得罪益州派系,是也是因為劉備是外來軍閥。和曹操、孫權不同,曹操本就是官宦之後,在挾天子令諸侯後,以天子之名行天下之事,廣大世家全都一心支援他,特別是大批的潁川名士,讓曹氏陣營不斷的壯大。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在江東經營多年,和當地世族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向周瑜、魯肅、陸遜,和他們不是朋友,就是親屬。而作為外來勢力的劉備,在益州就完全沒有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要想獲得益州世族的支援,就必須給世族帶來利益。可劉備有什麼?什麼都沒有。所以劉備、諸葛亮只能在軍權之外的官職上,為益州世族開綠燈,無論從演義還是三國志,我們都不難發現,原荊州派系的文官,在劉備漢中封王后,官職不是沒有益州文官的職位高,就是隻有虛銜,沒有實權,但軍權,益州將領沒有一個能摸得上的。

    所以,沒有根基,才是諸葛亮不敢得罪法正,不敢得罪益州派系的根本原因。

  • 10 # 歷史轉角359度

    《三國志》裡,陳壽認為法正堪比曹魏的程昱和郭嘉,他是劉備時代唯一一個有諡號的大臣。首先,功在社稷、籌謀天下。

    看《三國演義》我們知道益州別駕張鬆出西蜀訪明主,在曹操那裡被一通戲耍,而途徑劉備之處則受到了無上的禮遇。好演員劉備明知人家身揣西蜀地形圖,卻裝作不知,陪張鬆遊山玩水、秉燭夜談,臨走時還哭了一鼻子。這把張鬆感動的覺得終於碰見了知己,立刻把益州地圖拱手送上。

    張鬆是在前臺的執行者,而事件的策劃者就是法正。法正法孝直原本是劉璋手下,是益州重臣,可他始終在為西蜀未來考慮。天下三分益州疲憊,如果不能尋到一位明主,或許未來這裡就會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重心,屆時百姓死傷無算,城破家亡必然出現。

    讓張鬆選主獻圖,劉備包圍益州時法正又主動勸劉璋頭像,兵不血刃奪得這一大片土地,法正居功至偉。

    其次,官高權重,有功有勞。

    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無論文官武將,法正都位列第一,諸葛亮這時只不過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相當於前敵指揮部參謀總長兼第一集團軍軍長,兩者之間顯然法正官職更大,權利更重。

    在劉備身邊,法正多次獻良策、出奇謀,為劉備政權的進一步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主張另闢蹊徑,明確有效,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外交內政,劉備最離不開的人就是法正。劉備自封漢中王后,法正被加封尚書令、護國將軍,繼續坐穩了蜀國第二號人物的座椅。

    法正死後,劉備痛苦不已,諡曰翼侯。賜子邈爵關內侯,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劉備征討東吳打敗,退居白帝城,這一場戰役是諸葛亮都不敢阻止的,眾人評議,若是法正還活著,陛下一定會聽從他的勸阻。

    最後,勢力代言,一方諸侯。

    在劉備的政治和軍事團隊中,分為荊州系和益州系。前者是劉備早年征討天下的老班底,後者是受降益州後從劉璋手中繼承過來的政治軍事資產。毫無懸念的,法正就是益州系的代言人,是他們的絕對的精神領袖,這樣擁有著實力和人望的權威人士,諸葛亮怎麼敢輕易招惹?

    曾有一次,法正為了報仇,殺死了幾個當年曾經譏諷和打壓自己的人,引發了劉備集團內部人士的不滿。還有人說法正驕橫跋扈、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因此,有人來找諸葛亮,希望諸葛亮將此事告訴劉備並進行阻止。

    但諸葛亮只是給大家講了當年劉備在荊州四處受困、進退兩難,就是因為法正出謀劃策才使得主公能夠展翅高飛,不再受制於人。如今怎麼能夠阻止法正不讓他實現自己的意願呢?

    在小說裡,法正的形象沒有諸葛亮那樣飽滿和Sunny,但作為真實的歷史,諸葛亮是沒有資本跟法正抗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信用卡5萬入刑是單張還是多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