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說和唯物、唯心等學說一樣,只不過更偏重於意識層面一些。在精神學方面,對於意識等活動的論述有獨特的見解。只不過因為最初是從梵語翻譯過來的,所以就顯得晦澀難懂,更增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美國的理查·班德勒和約翰·格瑞德創立了NLP技術之後,被廣泛運用營銷、管理等各個區域。傳到咱們國內也曾經風靡一時,很多公司都派人去學習NLP技術。我們公司也聘請過NLP的講師給我們做過培訓。
NLP把人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三類,然後根據不同型別的人採用不同的語言暗示,據說可以透過話語影響到他人達到催眠的效果。我一聽這不就是從唯識學裡摘取的內容嘛,這不過是換成了現代的術語而已。
唯識學說其實並不複雜,只是那些翻譯過來的術語給人一種假象。只要把術語搞清楚了,再看起來就有意思多了。
那麼唯識學說倒底都講了點兒什麼呢?說起來很簡單:唯識學說把我們比喻為開店鋪。
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
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
我們這個人就是一個店鋪,管理這個店鋪的就是八個“識”。這八個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被稱作“前五識”。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東西,除了擁有眼睛這個器官之外,起作用的還是“眼識”,其它四識道理和眼識是一樣的。
“意識”這個名詞我們現在一直用,但是唯識學裡的“意識”和現在所說的不一樣。其主要作用就是處理“前五識”獲取進來的資訊。“意識”被稱作第六識,有時也和“前五識”共同稱為“前六識”。
“眼耳鼻舌身”都是身體的器官,“意”究竟是身體的哪個器官(也包括是不是器官)目前還有爭論。“眼耳鼻舌身”都是我們能看到的器官;“意”是我們看不見的器官,究竟是不是物質的也不太好說。它們被合稱為“六根”。它們還都是要靠“前六識”才能起作用。有時候這“六根”可以互用。
“末那識”被稱作第七識,也是我們當做自己的一個識。
“阿賴耶識”被稱作第八識,人這一生所做所為都被他默默地記錄了下來。阿賴耶識是我們投胎轉世的根本。
我們的身體就是這個店鋪。八識就是共同管理這個店鋪的人。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每天都和外界接觸,就像是五個夥計一樣。
意識把前五識收集到資訊分析,做個報表彙報給第七識末那識。
第七識末那識呢,則一直以為這個店鋪是自己的,絲毫沒有覺得這個店鋪卻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所以第七識末那識一直為這個店鋪操碎了心,把前六識管得服服帖帖的。
相對於看起來聰明伶俐的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則看起來渾渾噩噩痴痴呆呆的。不管前六識怎麼忙活,也不管第七識末那識怎麼管理前六識,這個店鋪始終被他牢牢地控制在他的手中。
當這個店鋪出現了問題再也不能經營下去的時候,阿賴耶識就帶著以前的經營經驗離開了。在另尋到一處店面之後,阿賴耶識再尋到七個員工,重新再開始了店鋪的經營。也就是重新投胎轉世。
以上只是通俗地講解,用詞並不是十分嚴謹。喜歡唯識學的朋友,沒有基礎的可以看一下《大乘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有一定基礎的可以看《成唯識論》和《瑜伽師地論》。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唯識學說和唯物、唯心等學說一樣,只不過更偏重於意識層面一些。在精神學方面,對於意識等活動的論述有獨特的見解。只不過因為最初是從梵語翻譯過來的,所以就顯得晦澀難懂,更增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美國的理查·班德勒和約翰·格瑞德創立了NLP技術之後,被廣泛運用營銷、管理等各個區域。傳到咱們國內也曾經風靡一時,很多公司都派人去學習NLP技術。我們公司也聘請過NLP的講師給我們做過培訓。
NLP把人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三類,然後根據不同型別的人採用不同的語言暗示,據說可以透過話語影響到他人達到催眠的效果。我一聽這不就是從唯識學裡摘取的內容嘛,這不過是換成了現代的術語而已。
唯識學說其實並不複雜,只是那些翻譯過來的術語給人一種假象。只要把術語搞清楚了,再看起來就有意思多了。
那麼唯識學說倒底都講了點兒什麼呢?說起來很簡單:唯識學說把我們比喻為開店鋪。
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
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
我們這個人就是一個店鋪,管理這個店鋪的就是八個“識”。這八個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被稱作“前五識”。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東西,除了擁有眼睛這個器官之外,起作用的還是“眼識”,其它四識道理和眼識是一樣的。
“意識”這個名詞我們現在一直用,但是唯識學裡的“意識”和現在所說的不一樣。其主要作用就是處理“前五識”獲取進來的資訊。“意識”被稱作第六識,有時也和“前五識”共同稱為“前六識”。
“眼耳鼻舌身”都是身體的器官,“意”究竟是身體的哪個器官(也包括是不是器官)目前還有爭論。“眼耳鼻舌身”都是我們能看到的器官;“意”是我們看不見的器官,究竟是不是物質的也不太好說。它們被合稱為“六根”。它們還都是要靠“前六識”才能起作用。有時候這“六根”可以互用。
“末那識”被稱作第七識,也是我們當做自己的一個識。
“阿賴耶識”被稱作第八識,人這一生所做所為都被他默默地記錄了下來。阿賴耶識是我們投胎轉世的根本。
我們的身體就是這個店鋪。八識就是共同管理這個店鋪的人。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每天都和外界接觸,就像是五個夥計一樣。
意識把前五識收集到資訊分析,做個報表彙報給第七識末那識。
第七識末那識呢,則一直以為這個店鋪是自己的,絲毫沒有覺得這個店鋪卻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所以第七識末那識一直為這個店鋪操碎了心,把前六識管得服服帖帖的。
相對於看起來聰明伶俐的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則看起來渾渾噩噩痴痴呆呆的。不管前六識怎麼忙活,也不管第七識末那識怎麼管理前六識,這個店鋪始終被他牢牢地控制在他的手中。
當這個店鋪出現了問題再也不能經營下去的時候,阿賴耶識就帶著以前的經營經驗離開了。在另尋到一處店面之後,阿賴耶識再尋到七個員工,重新再開始了店鋪的經營。也就是重新投胎轉世。
以上只是通俗地講解,用詞並不是十分嚴謹。喜歡唯識學的朋友,沒有基礎的可以看一下《大乘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有一定基礎的可以看《成唯識論》和《瑜伽師地論》。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