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淡看雲捲雲舒之善者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位君主,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而在這其中有這樣一件事情是被後人所討論最多的,而這件事情就是讓當時的趙匡胤為何要傳位給他的弟弟而不是他的兒子,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

    其實很多人在這一件事情上都是相信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篡的權,但在歷史上這並沒有歷史根據而且這樣的說法也不成立,可能很多人都會說就是因為那場“燭影斧聲”的事情才推斷出來的,但實際上這個事情的說法從那時到現在更是眾說紛紜,而實際上,可能是趙匡胤自己皇位傳給他的弟弟。而這個推測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並且這一種說法也是比較符合邏輯的一種。

    當時宋朝的開國君主趙匡胤是通過那一次“陳橋兵變”才黃袍加身當上宋朝的君主,按照當時的傳位宗旨來說他確實應該把皇位給他的兒子而並非是他的弟弟。但實際上趙匡胤這樣做也是有一定的考慮,首先他得到皇位的手段並不是很正當,雖然說是被別人強加的,但從根本意義上來說他的就相當於是篡位。所以說他很擔心自己的大宋因為自己的去世而被別人給篡了位。

    再加上他的弟弟趙光義是有野心的,他的心中也有一個管理天下的志向,而這個事情作為哥哥的趙匡胤不可能不知道,而這樣一來就說的過去了,如果趙匡胤執意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那麼他的弟弟肯定會用自己的手段將皇位給篡奪到手的,要是這樣的話,在那個時候宋朝肯定會迎來一場腥風血雨,而離世的趙匡胤肯定是管不了這樣的事情了,而他想著倒不如將皇位給他的弟弟。

    其實這樣一來趙匡胤也並不虧,他的弟弟趙光義沒有後代,而等到他去世之後只能把皇位傳給他的侄子也就是趙匡胤的兒子。所以說他弟弟只不過是幫助他管理了一段時間宋朝而已,他並不吃虧。而他的兒子這個時候處理宋朝的朝政也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畢竟還沒有經驗,所以說將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是一個萬全之策,一來能夠穩定宋朝的江山,而來能讓自己的兒子成長一段時間,等到時機成熟了自然他就會當上君主的。

    上邊所說的,這就是小編個人的推斷,也並不代表專業以及精準的意見。

  • 2 # 象點

    趙匡胤與弟弟趙光義感情非常好,小時候,趙匡胤是一個舞槍弄棒、行俠仗義之人,趙光義知書達禮、文弱書生,倍受大哥趙匡胤的愛護,這是第一基礎。此為人情。

    趙匡胤每到關鍵時刻,二弟趙光義都挺身而出,說明趙光義不但重情重義,還有文韜武略,比如後周符太后賜酒試探趙匡胤,大家都認為是毒酒,趙光義毅然衝上去替大哥喝;再比如趙匡胤心慈,一直不願意背叛後周,但後周皇帝年幼軟弱,難以服眾,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實際上是趙光義權衡局勢逼迫大哥黃袍加身,才成就大宋王朝,趙光義對大宋王朝建立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是第二基礎。此為才德。

    趙匡胤一直身先士卒,拼殺戰場,登基皇位一直為統一國家、發展民生操勞,身有勞疾,而且不進女色,子女不旺並且年幼,後周因幼主柔弱被顛覆,這一點趙匡胤非常清楚,其母親也看得清清楚楚,傳說母親立下遺詔傳位二弟,而且趙匡胤信奉道家道法自然,對二弟順理成章繼承帝王也看得很自然,這是第三基礎。此為天命。

    趙光義從人情、才德、天命(類似人和、地利、天時)都滿足了帝王的要求,所以趙匡胤傳位二弟趙光義是大勢所趨,天命所歸,自然而然的結果。

  • 3 # 有得觀史

    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黃袍加身做了黃帝,是因為他的外孫年齡太小,孤兒寡母無力抵抗。這在趙匡胤心中形成一個心結: 皇帝繼任者年紀太小,容易被人顛覆。為了趙家的江山長治久安,必須讓合適者接班。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功臣權力,卻有一個例外,他的弟弟趙光義沒被解除。如果堅持讓自己的兒子繼任,趙匡胤完全可以解除趙光義的職權,甚至殺掉趙光義,以免除後患。這至少說明趙匡胤讓兒子繼位的決心並不大。換句話說,趙匡胤並不反對弟弟趙光義接班。因為弟弟比兒子年長,有能力,更適合接班。

    趙匡胤是個仁慈的皇帝,他作為開國之君,沒有殺功臣,而是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功臣們的權力。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沒有血腥的開國。而且,他還立下規矩,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彰顯了趙匡胤仁厚開明的性格。也正是他仁厚開明的性格,才有了弟弟接班的可能性。

    趙匡胤的理想狀態因該是,他弟弟應該把皇位再讓給他趙匡胤的兒子,奈何趙光義沒有趙匡胤的胸懷和品格。

  • 4 # 何來遲

    首先兄終弟及中國早有先例,自商朝到秦朝都有,唐朝也有兄終弟及的事例,如唐武宗李炎乃唐文宗的弟弟,唐昭宗乃是唐僖宗李儇的弟弟。

    因此趙匡胤傳位趙匡義有典可循。再說傳聞說,趙匡胤未稱帝前,他母親給他約定:趙匡胤要把帝位傳給趙匡義,趙匡義再傳給趙光美,趙光美再把帝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這也就是“金匱之盟”。

    再說五代十國時期,可謂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誰有權,誰有兵,誰的勢力大誰就當皇帝,真是“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柴榮的繼位,才把皇位傳承方式拉回正軌,結束了強者為尊的時代。

    柴榮文韜武略,志在收復燕雲十六州,掃平天下,可惜天不假年,天妒英才。柴榮一死,趙匡胤馬上發動兵變,篡奪帝位,是為宋太祖。宋太祖也是立志收復失地,一統江山。可惜宋太祖無疾而終。因此趙匡義因金匱之盟繼承皇位。從此趙匡胤的死因及金匱之盟是否確有其事也成了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

    如果說金匱之盟真的存在的話,趙匡義繼位總比趙德芳繼位好,因為趙德芳年幼,軍中朝中威望不夠,可能不能約束朝中將領,宋室江山可能二世而亡。

    但是從“燭影斧聲”來看,趙匡胤死的蹊蹺,因為當事人只有一個——趙匡義,此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已經投到其麾下,有趙普幫忙,恐怕真相只能猜測了;還有趙匡義按照約定應該傳位給趙光美,當趙匡義裝腔作勢的問趙普是否傳位給趙光美的時候,趙普這樣說: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正是這句話判了趙光美的死刑,帝位成了夢。從這方面來看,兄終弟及不過是個騙局,是個陰謀。《水滸傳》中晁蓋死後宋江繼位,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暗示的金匱之盟。

    太宗以後,三代絕後,不知道是不是因果報應。

  • 5 # 國史通論

    宋太宗趙光義之所以能夠成為宋朝第二任皇帝,有“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兩種說法。

    金匱之盟說: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他的筆記《涑水記聞》中記載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前曾經問趙匡胤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嗎?趙匡胤回答說是因為祖宗的陰德,而杜太后卻說是因為後周世宗立了幼子柴宗訓為帝,如果接替柴榮的是成年的皇帝,那趙匡胤是沒有機會取代後周的。所以杜太后臨終與趙匡胤約定,將來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以保證宋朝的穩定。他們之間的這份約定就是“金匱之盟”,而趙匡胤在駕崩之後也如約傳位給了弟弟趙光義。

    斧聲燭影說:北宋野史《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趙光義曾經入宮與趙匡胤飲酒,但是後來宮中傳來了玉斧的撞擊聲,並且窗戶上有兩人搏鬥的身影,而當晚趙匡胤便駕崩了。這種說法雖然是野史,但是流傳非常之廣,再加上趙光義即位之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先後離奇身亡,所以很多人懷疑趙光義是在謀殺趙匡胤之後篡位的。

    趙匡胤不是被趙光義所殺,有以下兩點理由:

    第一、趙匡胤有傳位給趙光義的計劃。如果說“金匱之盟”的可信度不高的話,趙匡胤計劃傳位給趙光義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即趙匡胤終生沒有給兩個親生兒子封王,也沒有讓他們處於高位,反而是把“親王尹京”的身份給了趙光義。而按照五代十國時期的慣例,親王尹京就已經代表了此人擁有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所以趙光義沒必要殺害趙匡胤。

    第二、趙光義擁有龐大的政治勢力網,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想遷都洛陽以及長安,卻被所有大臣反對,趙匡胤都不予理會,最終還是趙光義站出來明確表示不能遷都,趙匡胤才放棄了這個計劃。這就說明,趙光義在開封已經有了龐大的勢力網,趙匡胤已經很難動搖他的地位了,所以趙光義沒必要殺害趙匡胤。

  • 6 # 歷史三日談

    在五代十國的亂世根本鎮不住場子,大家都磨刀霍霍的時候,試圖靠一個幼王坐穩江山,在朝堂上大家講道理,商量政務的時機遠未成熟,試錯的機會也十分有限,當時最主要的政治人物就是在軍事上對於其他的政權進攻,不管是南方的十國,北方的漢以及樑、唐、晉、漢,都在互相征戰的範圍之內!

    說白了基本上就是處在你打我我打你軍事對壘的狀態之中,在這種狀態下,幼主登基其實很不合適,靠他們馬上俺天下那就是笑話,更何況,幼主往往意味著弱主,外患往往會轉化成內憂。

    趙匡胤怎麼當的皇帝?黃袍加身就把皇帝給當了,老皇帝在哪呢?老皇帝一點不老,確切地說是太小,沒有反抗的能力,趙匡胤輕輕鬆鬆就宣佈自己是皇帝了,因此到了趙匡胤這裡,他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兒子,其實正說明了趙匡胤的人生格局和政治智慧。

    他的兒子並沒有什麼政治經驗,而他的弟弟不但具有豐富的政治儘管,還有韌性十足的政治手腕,“黃袍加身”的戲份就是趙光義的大導,趙匡胤要是不管不顧的把帝位傳給兒子,那才是政治上的短視,難保不會上演二次“黃袍加身”的可能。

  • 7 # 歷史庶吉士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趙匡胤是做了兩手準備,但是最後他弟弟尾大不掉,才導致皇位沒有傳給自己直系後代。

    五代亂世,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一定能看見明天的太陽。

    趙匡胤怎麼篡的位,不就是因為周世宗正值壯年卻暴死,柴宗訓年幼好欺負。

    所以趙匡胤登基後,是有把他弟弟作為繼承人培養的。趙匡胤登基後,他的大兒子早亡,二兒子年方九歲,不足以成大事。宋朝建立之初,南方尚有南唐,後蜀,南漢,武平,荊南等割據勢力,北方有北漢和契丹虎視眈眈。而且國內並不穩定,藩鎮割據不說,北有李筠,南有李重進都對趙匡胤篡位心懷不滿。如此危局,一但趙匡胤出什麼事,年僅九歲的兒子定不能成事。

    所以為求穩,趙匡胤必須得培養他弟弟。

    建國後不久,趙光義就被封為開封府尹,後來又封其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這在五代就是標準的繼承人配置。

    但是經過趙匡胤的努力,還是掃平南方,鞏固國本,宋朝已經不會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了。而且趙德昭已經成年,完全有了當皇帝的資本。趙匡胤此時難免想傳位於其子。有兩個行動很明顯。第一沒立太子或太弟。只要不從法律層面確定你的繼承權,那就不一定是你,趙匡胤雖然把他弟弟當繼承人培養,但是也有兩手準備,萬一自己撐過去了,統一了全國,那還能讓趙光義繼位嗎?所以他一直沒立太弟。

    第二,趙匡胤在最後的幾年其實一隻在想辦法弱化趙光義的影響力,為自己的兒子繼位做鋪墊,最典型的就是打算遷都洛陽。

    趙匡胤不止一次打算遷都洛陽。明面上來說是打算通過洛陽的山川地勢來削減軍隊,保護民力,休養生息。

    趙光義任開封府尹多年,其勢力在開封是盤根錯節。趙匡胤想遷都,但是還是被趙光義帶著百官給堵了回來,趙光義已成氣候,動不了了。

    隨後就簡單了,守仁君相信趙匡胤是暴斃,他不立太子也是想給兒子一個機會。要是成了自然不必多說,敗了也不太難看,說不準還能保住一條性命。只是趙匡胤還是低估了他弟弟的手腕和狠辣。

  • 8 # 史學達人

    歷史上真實的趙匡胤是沒有說過,自己死後究竟是把皇位傳給兄弟,還是傳給兒子的。

    正是趙匡胤的這一決定,導致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有了後來奪取帝位的機會。

    我們來說說趙匡胤為什麼生前不說好,到底在自己百年之後,是把帝位傳給弟弟,還是傳給兒子?

    在趙匡胤看來,自己還年輕,沒必要這麼早確定接班人,畢竟趙匡胤是三十多歲就當了天子,死的時候也僅僅是隻有四十九歲而已。

    趙匡胤根本就沒有想過他這個皇帝會死在四十九歲。

    因為他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這麼早,所以,他根本就沒來的急決定,到底是要立弟弟還是要立兒子當接班人。

    按理推算趙匡胤肯定是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帝呢?但是,他為什麼不立兒子為太子呢?

    一旦立了太子,大家不就知道,誰是接班人了嗎?

    實際上不是趙匡胤不想立太子。而是趙匡胤在生前和他的母親有個約定,他的母親在死前的遺言就是告訴他,等趙匡胤百年之後,一定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而且當時的趙匡胤也是答應了的。

    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為什麼非要讓趙匡胤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呢?

    原因就是他認為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一個年長的人做皇帝,這個國家的政權才會穩定,正如趙匡胤是奪了人家周世宗的兒子柴宗訓的帝位。通過這件事杜太后推測,年幼的孩子當皇帝是不靠譜的。

    按照杜太后的想法就是,趙匡胤死了把帝位傳給趙光義,趙光義死了再傳個他的弟弟趙光美。

    趙光美死了再把帝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就這麼來回迴圈......。

    若是真的這樣迴圈的話,趙匡胤的弟弟肯定是原意的,但是,趙匡胤本人肯定不願意。

    但是,這件事趙匡胤又不好說出來,所以,他就選擇了能推脫一段時間,算一段時間,決口不提立接班人的事。

    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等不及了,至少很多人認為是趙光義害死了趙匡胤。

    我們說說趙匡胤是如何死的?

    話說趙匡胤死的那一天晚上,他和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在一起喝酒擼串,要知道趙匡胤是很能喝酒的,史書上是經常記錄他喝酒的事件的,比如說杯酒釋兵權,和黃袍加身的時候,趙匡胤都喝過酒。

    可是,這一次他和自己弟弟喝完酒後,就在也沒有醒過來,而是在喝酒的那一天晚上,他就死去了,這也就是歷史上極其有名的斧聲燭影事件。

    趙匡胤死的這個事,本來是皇后先知道的。皇后想讓趙匡胤身邊的太監去叫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過來繼承皇位。

    誰知,這個太監一轉彎就跑到了趙光義家,把趙光義給叫來了。

    皇后一看趙光義來了,就明白大事不好了,這個皇位肯定是趙光義的了。所以,他當時就說了這麼一句話,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全部掌握在趙光義的手中了。

    趙光義對他說,一定會好好待他們,不會殺他們的。

    就這樣本來是趙匡胤的皇位,跑到了他弟弟趙光義的手中了。趙光義也就是歷史撒花姑娘大名鼎鼎的宋太宗。

    大家是不是有疑問,那個太監怎麼會如此大的膽子,他一個奴才為什麼敢違背皇后命令?

    皇后明明是讓他去叫趙德芳,他卻去叫了趙光義。

    這隻能說明一點,趙光義早就把太監給買通了,而且這件事他們早就密謀好了。

    要不為何太監會演這一處戲呢?你說對不對?

  • 9 # 置身黑白的精彩

    趙大很鬱悶,因為他根本沒有參與繼承人的選擇,突然就掛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趙匡義的皇位,是奪來!而趙匡胤絕非自然死亡

    兄終弟及這種選擇,在雄才大略的帝王眼中根本是不存在的。除非兒子年幼,國家根基不穩,比如趙大的老上級柴榮。但趙匡胤死的時候大兒子都好三十了!

    再說了,作為武林宗師、太祖長拳的創始人,一向身體倍兒棒的趙大,怎麼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呢?他只是和弟弟喝了個小酒而已啊,等會兒

    問題就出在這裡,這是一場致命的酒局!

    兄終弟及的佐證,廣泛見證於宋史之中,卻給人此地無銀之嫌

    都知道趙大的飛黃騰達之地,是在陳橋。而這場堪稱是超級大片的兵變,主導者卻是趙匡義?歷史記載,在這場悄無聲息的政變中,身為男主角的趙大,只是一個勁兒的睡覺,一切的安排都是由弟弟來完成

    這本來無可爭議,畢竟本人不方便出現,要低調一點。但問題來了,在黃袍加身全戲殺青後,準備策馬奔騰直取開封的趙匡胤卻被趙匡義攔了下來。意思很簡單,當弟弟的叮囑哥哥一定不要犯郭威當年的錯誤啊!(這是個典故,郭威當年承諾部下如果攻取都城即可燒殺擄掠,導致生靈塗炭,此事也成為他身上唯一的汙點)趙大一拍腦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感謝了弟弟的教導後,才上了路。

    話說,這是不是有點,太...演過了。雖說趙二即位後多次修改太祖實錄,但結果竟然是這樣的,是不是給自己貼金貼過分了啊,要知道那會兒他就是個21歲的小屁孩兒啊!

    除此以外,趙大曾在公共場合表示,自己長得比較土、趙二就長得很帥氣,走路也比較霸道。我想,作為一個皇帝,可能會有如此行徑嗎?而且還是雄才大略的宋太祖!

    斧聲燭影的記載,彷彿在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故事

    話說,趙匡胤死前曾經組織了一個酒局,人數不多,只有倆;其中一個就是他弟弟趙匡義。話說這老趙閒來無事想喝點小酒無可厚非,但只有這倆人就比較無趣了吧!好歹搞點娛樂活動,看個跳舞啥的,但事實上這場酒局只有他兩個

    而喝酒的過程也充滿了神祕色彩。斧聲燭影的記載就發生在這個酒局。兄弟二人喝酒過程中,蠟燭的影子數次出現了飄忽不定,簡單來說,在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除非一個人非常著急的離席,由於風的原因才會出現燭影

    作為皇帝,應該不會有這種動作,因為離席的原因只能是跪拜,而趙匡義的頻繁離席並且是十分著急的情況,只有兩個可能。要麼是他在謝恩,要麼就是在請罪

    再說說斧聲,喝高了的趙大,曾在酒後手執斧鉞跑到宮門口,好一個戳地,口中還唸唸有詞。隨後他返回了宮中,並結束了這場酒局,幾個時辰後,趙匡胤暴斃而亡

    我想,應該是趙大發現了弟弟的不臣之心,藉此酒局除了攤牌還準備殺掉他!只是這個弟弟的悔改之心讓他又不忍心下手,因此只能以斧擲地,並饒恕了他

    而對於趙二來說,心裡也應該有所準備,所以才會出現後來的一幕!

    金匱之盟就像是一場夢,是趙二做的最香甜的夢

    據記載,趙二在趙大那裡喝酒的時候,有一名太醫在他家門口徹夜守候直到趙二歸來,那可是寒冷徹骨的冬天啊!如此行徑,不得不令人生疑,是否早有準備的趙二,袖中藏的某些無色無味的藥水,就是這名太醫所為

    其後太祖駕崩,皇后喚來心腹太監急召太子卻等來了趙二,也進一步佐證了這個所謂的叔叔,實則早有狼子野心!

    五年之後,金匱之盟的出現,讓宋太宗“如釋重負”,多次修改太祖實錄的太宗,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因為這份金匱之盟,是由太后所留,是佐證太宗之位名正言順的最重要的砝碼!

    這份盟約的內容很簡答,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太后教育,為何五代十國更迭頻繁,都是因為先皇駕崩後太子年幼,因此被篡國!我們老趙家不能重蹈覆轍,所以你掛了以後皇位應該傳給你弟弟!趙大一聽覺得有理,就答應了。為了讓這次談話具有合法性,太后特意搞了這麼一份檔案,用以日後公示

    好嘛,這麼重要的檔案,為何不在太祖駕崩之時就拿出來呢?再者說了,如此機密檔案,竟然在已經失勢的趙普手裡,是不是有些...

    不管怎麼樣,太宗欣然接受了這份遺詔,而離開權力中樞多年的趙普也得以重新拜相,互利共贏,真是個雙贏的局面啊!

    趙大或許在壯年之時考慮過兄終弟及,畢竟他深知五代十國的前車之鑑,自然不想讓大權旁落外人之手,但他始終不立太子卻也表明了他是在觀望,沒有人願意將到手的榮華富貴拱手讓人,哪怕是親兄弟

    雖然太祖並非長壽,但他暴斃之時兒子已然長大,再加上杯酒釋兵權和政治上的改革,已經改變了以往藩鎮割據的局面,縱使有人叛亂,弟弟趙匡義手握大權,如能好好輔佐新帝,趙家江山豈不是穩穩當當?

    可惜,趙匡義卻不這麼想,在他眼中哥哥可以當皇帝,自己為何不能呢?所以在那個夜黑風高的夜晚,我們有理由相信,是趙二謀殺了趙大!

  • 10 # 老當益壯8114

    趙匡胤是主動傳位,還是“被動”傳位,這已是一個千古之謎~~到底是金匱之盟,還是燭光斧影,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史料做推測而已。

    個人觀點,從趙光義後期的所做所為推及人品,燭光斧影的可能性更大些。

    趙光義長期為開封府尹,首都的一把手,東京城內廣植黨羽,趙匡胤不可能不知且不忌憚的。開寶九年趙匡胤巡視洛陽時就已想遷都洛陽長安,其理由為“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但其中不免有防止趙光義尾大不掉的想法。但遷都這一想法遭到了趙光義的強烈反對,以“在德不在險”的重話迴應趙匡胤。

    趙匡胤在春秋鼎盛之時突然暴斃,趙光義那天卻也非常“巧合”地留宿內廷,這些疑點暫且不提,單是趙光義在登基後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多次修改就不免有掩耳盜鈴之嫌。且其繼位的合法性只是“後周舊事”。

    趙匡胤是一個非常有人情味的皇帝,趙光義不管是能力還是人品都差其兄太遠。趙匡胤可能並不是不想傳位給兒子,而是已不能了。

  • 11 # 再言春秋

    什麼是歷史,歷史就是勝利者的一塊遮羞布。我們在各種民間故事中,所聽到的歷史幾乎都是假的。

    就拿北宋開國那幾年的故事來說,什麼金匱之盟,那是假的!什麼二龍同行,那更是假的不能再假了!至於小說裡的八賢王,那就是編得!當然了,那個所謂的“燭影斧聲”的故事,也是假的哦!

    既然要聊趙匡胤的傳位,那我們就必須要聊燭影斧聲。按照大家所知道的故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趙匡胤生病了,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有所圖謀不軌。於是,趙光義趁著進宮拜見哥哥的機會,“咔嚓”一下子給趙匡胤弄死了。

    其實,這個真得是編的。且不說,趙光義就算膽子再大,野心再大,也不敢貿然在皇宮裡面對趙匡胤行兇。真要是行兇,下毒也好,勒死也好,都比拿斧子砍靠譜。趙光義他不傻又。

    咱們就是單說斧子,其實也構不成行兇的條件。當然了,如果是李逵那種大板斧肯定能砍死趙大,但這裡的斧子還真不是。

    在趙大的身上的確經常帶著一個斧子,這個斧子還是一把“玉斧”。可這個“玉斧”其實就是一個配飾,拿他行兇那怎麼可能。

    要照這麼看,趙大的死應該就跟趙二沒有什麼關係了吧!既然如此,那趙二就是一個“合理合法”的繼承人了!當然,這也是錯的!

    趙二的繼承,是不合法的。不管說破大天,“金匱之盟”的故事都是編造的。

    關於金匱之盟這個故事的原文咱們就不做贅述了,有興趣的百度一下也就知道了。咱們就說說這個故事為什麼假。

    按照歷史的記載,金匱之盟產生的時間是公元961年。這一年是杜太后,也就是趙大和趙二的母親病故的年頭。

    老杜太后擔心趙家的江山在繼承人一事上沒有安排後,於是和趙大訂立了金匱之盟。此盟約的見證人是趙普,但作為盟約最大受益者的趙光義卻不知道這件事。蹊蹺不?

    趙二是在繼位之後,趙普給他看金匱之盟的時候他才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合理麼?不合理!很明顯,此物的現世就是趙普和趙二在繼位合法性上演的一齣戲。

    或許,杜老太后在她死之前的確擔憂過這個問題,而在某一時刻趙大也想過這個問題。但所有的前提都是趙大的繼承人年齡小,無力承擔一個國家的重任。

    但問題是,趙大的太子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趙德昭,在趙大龍馭賓天的那年已經25歲了。早已經經歷了長期的政務鍛鍊:

    開寶六年,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趙德昭的這一切履歷都可以看得出來,趙大是打算把他當繼承人來培養的。畢竟,趙大死的時候不過五十歲,而且是突然的暴斃而亡。

    我們且不管趙大到底是如何暴斃的,但是我們能夠確定兩點。第一,趙德昭是趙大心目中的繼承人,第二,趙二就算在趙大考慮範疇裡,也要排在趙德昭之後。

    說白了,趙二的這個皇帝,並不是趙大傳給他的,而是他“巧取豪奪”得到的。至於他怎麼得到的,這其中必須要倚仗兩個人,一個是趙普,而另一個就是太監王繼恩。

    王繼恩這個人很牛,在中國“宦官史”中都是一個很牛的存在。他幾乎參與了北宋初年的所有大事。軍事上,他追隨二趙南征北戰;政治上,他兩次在新皇帝繼承人上進行風險投資。

    這裡咱們只說他的第一次風投,也就是針對趙光義的風投: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恩召秦王德芳。繼(隆)恩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根據《涑水記聞》的記載,王繼恩之所以違背孝章宋後的意思,舍秦王而尋晉王,是因為太祖趙匡胤早就決定要傳位於晉王趙光義。

    但只要我們一琢磨,就會發現司馬光老先生在編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沒有思考。所以這裡面的話真是漏洞百出。

    趙德芳的秦王之位最起碼是在趙光義上位之後才封的,這裡用秦王稍微有些不合禮制。而且,就算是召人入宮,也應該是召趙德昭而不會是趙德芳。

    畢竟,此時要召之人一定是要繼承皇位的。不管從哪個方面講,此時都應該召見趙德昭而不是趙德芳。

    司馬光這麼說,說白了就是在“為尊者諱”。一方面先說了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孝章太后在此時所作所為的“違法性”。

    但不管怎麼樣,在這裡我們都能夠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也就是王繼恩在趙光義繼位這件事上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不是王公公在這時的神助攻,那趙光義當不了皇帝。

    至於趙普,他是先帝最為信任的重臣,雖然趙大對他進行過罷相的懲罰。而趙大的這個懲罰,於趙普這種開國功臣而言不算重。

    大膽猜測趙大的用意,其實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繼承人,即趙德昭一個施恩於趙普的機會。

    但趙德昭沒有這個機會,因為是趙二繼承了皇位。這個新皇帝剛剛登基,趙普就拿出了金匱之盟,向天下人闡述了趙二繼位的合法性。

    你要說金匱之盟是趙二和趙普為了爭奪皇位,而聯手合作的產物,我是有所存疑的。但如果說,金匱之盟是趙普為了在新朝繼續榮寵,我是絕不會反駁的。

    總而言之一句話,在趙二得到皇位並坐穩皇位的過程中,王繼恩和趙普都是居功至偉的。

    或許,也許會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難道趙德昭就願意這麼看著明明屬於自己的位置竟然被自己的叔叔搶了麼?難道滿朝文武就沒有人直面反對麼?

    對此,趙德昭還真沒轍。要是在趙大死的當夜,趙德昭成功進攻當了皇帝,他也就當了。但他沒進宮,他就沒戲了。

    畢竟,趙二其人在北宋統一天下過程中,所立的功勞是大家親眼看見的。論資歷和能力,趙二是有資格當這個繼承人的。

    至於說滿朝文武,或許有那麼幾個終於趙德昭的,但這些人也無力對抗趙二。論趙二對宋初群臣威懾力有多強,怕只有趙大要比他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交中,說話好聽的人,心往往冰涼,一定要提防”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