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有些人應該是工作上的需要(比如微商)。但也不乏一些根本就不是工作上的事情,甚至是從早到晚不消停,我曾經細數過某人的相簿,居然可以高達60多條的天量,且每條的時間間隔不到一分鐘!證明其自己根本就沒有看過!是表現慾望過於強烈?還是想借此漲粉引起人的注意?是雞湯喝習慣了?還是那種吃碗麵條都要晒晒的習慣?
-
1 # 木瓜先生
-
2 # 鵜鶘心理
於是,各種關於微信的問題都來了,比如:頭像是不是可以代表個性?各種自拍是什麼心態?不停的發朋友圈是什麼心態?為什麼有的人從來也不發,有的人不停的發?等等。在各種問題的背後是各種對人的內在的探索: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著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她的外在表現與她的內在是否一致?
我的朋友圈裡有一個女生。我們並不相熟,因為有工作上的交集,才互相加了微訊號以便聯絡。從此我在朋友圈裡每天都會看到她,她從來不轉發“心靈雞湯”,都是原創。每天朋友圈裡晒出的都是些什麼呢?比如今天,“雙休日比上班還累啊!”配圖若干,重點是地點——帶著兒子在某高大上的場所早教。平時比較多的是:“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配圖若干,重點是——嬌嫩的小手上的首飾、或者是小手不經意觸碰的名牌包包,要麼是“女漢子媽媽”配圖若干,重點是——美少女媽媽嫵媚嬌嫩,不勝列舉。我對她“不停的發朋友圈”的理解是:希望每一位朋友都看到她,知道她是美麗的、知道她是被嬌寵的、知道她的生活是富裕的、知道她是如意的。她希望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好的,她是值得被看到的;又或者她希望被看到,所以把所有好的都展示出來以吸引目光。
等有一天,她看到了自己,也許她會把所有好的都藏在心裡。
-
3 # 實話實說啊666
總是不斷髮朋友圈的人,應該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無論微信還是QQ,玩個半年以上,聰明人都發現了其中的道道:朋友圈就是依靠個人表現欲和偷窺欲開發的小軟體,根據人類心理弱點開發出的社交小軟體,自控力弱的人多多少少都會不由自主隨著軟體走,甚至不能自拔深陷其中,成為自秀控,這是病!不把自己(或窺探別人)的內心和周身表皮暴露得毫毛盡顯不拉到!要麼自己裸奔要麼看別人裸奔,個人隱私權權力盡失.....
因此,聰明人發現規律後大都有所警惕,往往少發個人動態(憑什麼給你們彙報),卻以偷窺他人動態為樂,保護自己消遣他人,只有一些生活中的愣頭2貨才恨不得把自己的衛生巾、後槽牙也秀出來(觀察一下朋友圈裡上下翻飛的往往就是一些生活中的2貨),無節制秀幸福無疑也是一種心情焦慮、不自信的內心表現,自己旅遊了、吃西餐了不秀出來似乎就是錦衣夜行虧大了,當把自己的底褲都秀出來後,這個人也成為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全透明人了…… 眾人眼裡的那隻娛樂大眾的猴子!
-
4 # 趙聰的冥思錄
這種人在朋友圈裡發出的狀態,都是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去電影院看個電影,一定要把電影票和熒幕拍出來,傳到朋友圈;週末同閨蜜吃了一頓大餐,會拍一桌子的美食,傳到朋友圈;看見了流浪狗,自己要先買一包狗糧,然後餵給狗狗吃,接著會拍下來上傳朋友圈。
一旦釋出了朋友圈,這個人就會滿懷期待的想要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評論,他會時不時的掏出手機看上一眼,對別人有沒有給他評論很在意。如果沒有人評論,他就會很失落:為什麼我發出的東西大家都不感興趣呢?
以上。
-
5 # 小馬也
主要的心理需求是希望獲得關注。這是人的正常需求,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這種需求最早是在兒時,我們針對父母產生的。一般,隨著年齡增長會變得平淡。並不是需求改變了,而是我們變得理解和包容了,我們會把這種需求轉化到親密關係裡。如果,兒時在這方面被過度滿足或產生極大的空缺,會出現補償心理,就會在成年後再次出現高度索取關注的行為。
-
6 # 小浣熊卿卿說
隨著科技發展,電腦手機日益走進我們的生活,紙質日記本漸漸被遺忘。
當今社會,每個人生活壓力山大,非常需要一個解壓渠道。
朋友間需要溝通,共同愛好就是最好的交友方式。
-
7 # 艾丫果
我剛在朋友圈發一條有關的。有相關研究說愛說廢話的人快樂更多!我發現在我身上是這樣的。沒廢話的時候整個人是鬱悶的。廢話一大堆時,心情倒是蠻好的!發個無關痛癢的朋友圈就有人diss,那樣的人留朋友圈幹啥??理解的朋友能理解,不理解的再為他活,人家也不領情的呀!我喜歡發些朋友圈,最多一天兩三條吧!有時好久不發。以前會顧及少發,現在覺得沒那個必要。
-
8 # 隨心所欲YF
不停的發朋友圈的人一般都是剛剛學會用微信的人,新鮮勁過去以後就不會這樣發了,如果總是不停的發那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了,甚至全家的照片一發就是幾十張,著實挺煩人的,遇到這樣的人就乾脆把他遮蔽了
-
9 # 鵜鶘心理陳小康
我們生活在方便快捷的網路時代,很容易因為一些事積累一些情緒。比如你在加班的時候,刷朋友圈看到有人在旅遊,在晒美食、晒美景。這些情緒有時候成了彼此之間的祕密,成了隔開和他人之間的屏障。祕密不一定是什麼要緊事,有時候就是四個字:我不開心。你們看著我覺得我活得挺好的,其實我不開心。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敢表達自己的不開心,總覺得跟別人說自己的事情會內疚,總覺得在耽誤別人的時間,學著隱藏自己。但越隱藏,越孤單。越是孤獨,就越會找一些快捷的方式來排解。總想著不就是加班嘛,有什麼大不了的,說出來不夠丟人的,那怎麼辦,拿起手機,發幾個朋友圈,發幾條雞湯,告訴別人自己很好。起效很快,雖然不會讓生活真的變好,但起碼在那一刻我不用去想我的煩心事了。可能無事無補,但我知道如果不這麼做,我就會陷入更真實的痛苦。
所以,成癮是和孤獨聯絡在一起的。
-
10 # 柳州娜娜
個人覺得這談不上什麼自卑不自信吧。
有的人每天都在發很多條,多了就讓人感覺是在炫。而有的人就不怎麼喜歡發,可能就是不想讓人知道的更多,低調點吧。
愛發朋友圈怎麼跟心智和自不自信扯上關係了呢?發得多,最多說明這人很閒,無所事事,又渴望別人關注,很正常一件事。就像你,閒來無事,還有心情去數一數別人每天發了多少條,也不會覺得你有何怪癖,都很正常。
人是群居動物,生下來就要與人打交道,心理上希望得到他人關懷,需要與他人溝通,建立關係,獲得安全感。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過一個著名理論,大概意思是,每個人和維持持久關係的熟人,數量不超過200人,一般只有150人左右,人類大腦很難處理更龐大的關係網路和交往資料,這就是鄧巴數。
朋友圈的朋友數量可能遠遠超過200人,由於社交帶來的巨大記憶和認知負擔,我們不得不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待他人:針對少數熟悉的人,我們會把他當作有血有肉的物件對待,日常關注其興趣喜歡,留意其喜怒哀樂愛惡欲,揣摩其動機和意圖,這樣做是想更好地與其交往和相處。相反,針對倒熟不熟或者乾脆就是陌生人這類群體,我們會簡單粗暴地做型別化處理,比如歸類、分組、貼標籤,憑藉短暫呆板的印象迅速決定如何相待。很明顯,你朋友圈的那人就遭遇到你刻板化的對待。當一個人進入文化背景迥異的陌生社會,起初往往都會遭遇刻板化的對待,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係的微妙變化,那些和他建立起熟悉關係的人,就會慢慢改變態度。
當我們想要蔑視他人,或者想要強調與其之差異,甚或強調自己和他根本不是同類人,更不屑與之為伍時,就會傾向於對他的種族、民族、地域、階層、宗教派別等等,展開攻擊和不露聲色的侮辱。所以你完全有蔑視對方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