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普通民眾要如何識別他們?
1
回覆列表
  • 1 # 小鳳姬號

    近年來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大熱,各種網路理財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一些違法金融廣告誇大收益或是隱瞞風險,擾亂了金融市場正常秩序。與此同時,新型傳銷組織也“緊跟潮流”、“紛紛換了馬甲”,打著諸如P2P、數字貨幣、私募基金等頭銜,以“高回報”作為承諾,開始了犯罪的伎倆。

    這裡我舉一個真實發生過的例子來再現這種“新型傳銷”。

    犯罪嫌疑人首先打著投資理財的幌子,開發了一個所謂的XX盈利網路平臺。該平臺宣稱的盈利模式和正規P2P基本一致(迷惑大家)、但收益更高(吸引大家)。如果想成為這個平臺的會員,往往至少得買一份價值在千元左右“理財產品”(一般不會太高,這樣更容易“請君入甕”)。一些想致富的朋友,就購買了產品,也獲得了一定數量(比如1000個)電子幣以啟用賬戶。此後,賬戶內每天都會自動分配給一定數量的電子幣(比如20個)作為收益(每天表上利潤有2%,是不是很爽?)——但要想把電子幣變現獲利就必須拉新人加入,比如親戚朋友;然後只有把電子幣賣給新人讓其啟用賬戶,才能獲利,以此迴圈往復。“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

    還有的“新型傳銷”,特別是打著“數字貨幣”幌子的(畢竟近兩年以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漲勢瘋狂),還喜歡採用“飢餓營銷”的模式,比如一個賬戶最多購買n份理財產品、一天最多介紹幾個新人加入——讓迫切致富的朋友有一種緊迫感,好像不馬上拉人進來就沒有機會共同致富了。殊不知正中他人圈套。

    其實,咱們老百姓要是想甄別這種“新型傳銷”並不難。

    首先,要牢記“交入門費、拉人頭髮展、拉人越多層級越高、收取提成”都是非法傳銷的本質特徵,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型的。

    其次,顯著高於商業銀行普通理財產品收益,又弱化風險的“理財產品”要小心了。除了“可能跑路”的非法詐騙平臺,還有可能就是“新型傳銷”。事實上,兩者常常是一體的。

    再其次,要特別小心投資平臺打著公司發展升級不斷換“馬甲”——這些往往就是變著法的“新型傳銷”。這裡我舉個例子再解釋一下:比如,某投資平臺忽然說開發了一個全新的(往往是境外的)平臺,將原先平臺的電子幣平移至新平臺,並宣稱透過改變經營模式做大做強走向世界,但會繼續以收取會費和發展下線等方式營利。這種就基本上可以斷定不是準備跑路的騙子,就是新型傳銷的“金蟬脫殼”。

    最後,普通民眾要是想避開這個陷阱,除了不斷加強自我金融消費素養(對理財產品、收益原理、安全防範有一定認知),關鍵還是要不斷提醒自己“天上掉不下餡餅”,切莫貪心、切莫想一步登天地發財。

    這裡我補充說一點,我覺得政府還是要發揮其“看得見手的作用”。“新型傳銷案件”、“新型網路金融犯罪”等事件的頻發,固然有網際網路產品跨地域性、產品交叉性等先天因素的影響,但不得否認,監管部門在這裡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是加強監管、嚴厲打擊犯罪、切實維護老百姓權益;另一方面也要及時學習、探究新型犯罪模式,提前佈局、防範於未然。

  • 2 # 曾少聰

    其實這個問題,只是加了個形容詞,核心問題還是怎麼規避傳銷,那問題就簡單了,我以前有發過非常詳細的傳銷識別方法,深度剖析了到底什麼是傳銷,花點時間看一看,你會發現怎麼換套路換形式都沒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舞蹈的女孩因為基本功差所以比較自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