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表面上是在講江湖,實際是在講人心。
影片的中心人物有兩個,一個是李慕白,一個是玉嬌龍。李慕白是典型的儒俠,成名已久,受人敬仰。他厭倦於江湖恩怨,本一心在武當山閉關修煉,想要在得道中尋求內心的安寧。然而,即使他觸到了師父從未指點過的境界,卻感覺不到一絲喜悅,相反被一種寂滅的悲哀所環繞,無奈只得提前出關,再入江湖。
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悲哀?因為他心中還有牽掛,用佛家的話講就是塵緣未了。一個是師仇未報,所以他在聽聞碧眼狐狸訊息的時候,才會動容,要殺了她為師父報仇。另一個是放不下俞秀蓮。因為她是他拜把子兄弟孟思昭的未婚妻,而孟思昭為了救他而死,從此他便只能隱藏起自己的愛意,以朋友相待。但人的七情六慾乃自然生髮,為了開解自己,他又常思量師父的話“握緊雙手,什麼也沒有。放開雙手,你得到的是一切”。然而,愛情不是虛幻的東西,就像戀人的手,握住了是真真切切的感覺,放手了才是什麼都沒有。
李慕白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感情,恪守傳統道德觀念,對俞秀蓮始終不敢邁出那一步。直至最後垂死在俞秀蓮懷裡,他才毫無保留地表達對俞秀蓮的愛意,“我已經浪費了這一生,我要用這口氣對你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李慕白是武當山弟子,道家正宗的修煉造就了他武功、品性上的出類拔萃,也因此禁錮了他。他一生追求的平靜,不是在修煉中達到的,而是在和俞秀蓮坐在一起時才體會到,而所謂得道的喜悅,也僅僅只是一個“愛”字。
李慕白與玉嬌龍,一個對江湖厭倦,一個對江湖嚮往;一個一心修煉,卻被禁錮了自由,一個衝破禁錮,卻缺乏修煉,他們的結局是註定的悲劇,卻也讓我們見識到了人性中寶貴的特質。
《臥虎藏龍》表面上是在講江湖,實際是在講人心。
影片的中心人物有兩個,一個是李慕白,一個是玉嬌龍。李慕白是典型的儒俠,成名已久,受人敬仰。他厭倦於江湖恩怨,本一心在武當山閉關修煉,想要在得道中尋求內心的安寧。然而,即使他觸到了師父從未指點過的境界,卻感覺不到一絲喜悅,相反被一種寂滅的悲哀所環繞,無奈只得提前出關,再入江湖。
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悲哀?因為他心中還有牽掛,用佛家的話講就是塵緣未了。一個是師仇未報,所以他在聽聞碧眼狐狸訊息的時候,才會動容,要殺了她為師父報仇。另一個是放不下俞秀蓮。因為她是他拜把子兄弟孟思昭的未婚妻,而孟思昭為了救他而死,從此他便只能隱藏起自己的愛意,以朋友相待。但人的七情六慾乃自然生髮,為了開解自己,他又常思量師父的話“握緊雙手,什麼也沒有。放開雙手,你得到的是一切”。然而,愛情不是虛幻的東西,就像戀人的手,握住了是真真切切的感覺,放手了才是什麼都沒有。
李慕白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感情,恪守傳統道德觀念,對俞秀蓮始終不敢邁出那一步。直至最後垂死在俞秀蓮懷裡,他才毫無保留地表達對俞秀蓮的愛意,“我已經浪費了這一生,我要用這口氣對你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李慕白是武當山弟子,道家正宗的修煉造就了他武功、品性上的出類拔萃,也因此禁錮了他。他一生追求的平靜,不是在修煉中達到的,而是在和俞秀蓮坐在一起時才體會到,而所謂得道的喜悅,也僅僅只是一個“愛”字。
李慕白與玉嬌龍,一個對江湖厭倦,一個對江湖嚮往;一個一心修煉,卻被禁錮了自由,一個衝破禁錮,卻缺乏修煉,他們的結局是註定的悲劇,卻也讓我們見識到了人性中寶貴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