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里程
-
2 # 黑眼歷史觀
跪拜禮一直有,發展到宋朝,除了一些特殊場合以外,甚至君臣私下見面都不用跪拜。
【順便一提,宋朝及其以前的奴婢,指的是傭人,但是元朝時,因為元朝剛剛脫離奴隸制,把傭人當財產,奴婢就變成了主人的私人財產。明朝有很多東西都繼承於元朝,而清朝又做的更加變態。】
但是,帶有侮辱性的跪拜禮,是元朝開始。《牧庵集》記載:太史臣皆列跪。
明朝繼承了,改動了元朝制定的運用範圍,不過主要是罪犯面對官員、其他人面對皇帝、祭祀的時候等場合。也有專門的形式,比如五拜三叩頭等。明朝的小說裡,很多能反映明朝時期的情況,比如《金瓶梅》,雖然寫宋朝的故事,但是反映得更多的是明朝的社會。
《明史·禮記》有記載:常朝官一拜三叩,樂止,復班。
《大明會典》記載: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後來又變本加厲,凡司屬官品級亞於上司官者,稟事則跪。凡近侍官員難拘品級,行跪拜禮。
【明朝的很多跪拜禮只針對權貴,尤其是皇帝。】
清朝的跪拜禮更加變態,有十分繁瑣的禮節,衍生出一跪三叩、二跪三叩、三跪九叩等,甚至中原傳統的禮節,幾乎只剩下跪拜。就差見人就跪了。
所以,侮辱性的跪拜禮,是征服者帶來的陋習。
據《宋史·禮志》,淳化三年(992),宋廷申舉常參禮儀,將“朝堂行私禮,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談笑喧譁;入正衙門執笏不端;行立遲緩;至班列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言語微喧;穿班仗;出閣門不即就班;無故離位;廊下食;行坐失儀;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門出入;非公事入中書”等十五項行為列為失儀,“犯者奪俸一月”。由此看來,宋臣常參時似乎並不行跪拜禮。至於君臣日常見面禮儀,當是揖拜之禮。
從元朝開始,帶屈辱、卑賤性質的跪拜禮才推行開來。治元史的李治安教授根據兩則元朝史料的記載:《元朝名臣事略》:“……入見,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判斷出“元代御前奏聞時,大臣一律下跪奏聞,地位和處境比起宋代又大大下降了一步”。這一禮儀,跟元朝將君臣視為主奴關係的觀念也是合拍的。
跪奏的制度又為明朝所繼承。據《大明會典》,洪武三年(1370)定奏事儀節,“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朱元璋甚至變本加厲,規定下級向上司稟事,也必須下跪:“凡司屬官品級亞於上司官者,稟事則跪。凡近侍官員難拘品級,行跪拜禮。”
清代臣對君的跪拜禮更加奇葩,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眾臣也必須跪著聽訓。為了避免因為下跪太久而導致膝蓋受傷,聰明的清臣發明了“膝裡厚棉”的高招:“大臣召見,跪久則膝痛,膝間必以厚棉裹之。”看來清宮戲《還珠格格》中“小燕子”使用的那個“跪得容易”,並不是胡扯。練習跪拜也成了清代大臣的必修課,“光緒某年,李文忠公鴻章以孝欽後萬壽在邇,乃在直督署中日行拜跪三次,以肄習之。”臣下如果跪得乖順,則官運亨通,大學士曹振鏞“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門生向他討教為官的秘訣,曹振鏞告訴他:“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不但要跪,還要叩響頭,以頭觸地,叩得越響亮越顯示出忠心,“須聲徹御前,乃為至敬”。據稱,清宮“殿磚下行行覆瓿,履其上,有空谷傳聲之概”,只要叩對地方,聲音便特別洪亮,所以大臣叩見皇帝之前,“必須重賂內監,指示向來碰頭之處,則聲蓬蓬然若擊鼓矣,且不至大痛,否則頭腫亦不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