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態三農

    先看看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裝置,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裝置,相當於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採用了助力機構,裡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執行來講,裡面採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裡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透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執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 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麼,那個為牛什麼,這只不過是華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麼馬像什麼之類的。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裡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裡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 也可能有複雜化的想象,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採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 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 流馬的稱呼,馬指跑的快,輕便.我們叫獨輪車為木馬馬,叫腳踏車叫洋馬馬,也是出於同樣的習慣;流馬在四川只在平原地帶還在用,單人操作很簡便.流牛當是載重物的,行的慢,屬於大車類,民間沒有使用的價值,失傳的原因就在這裡. 木牛是什麼樣的呢,應該是在木馬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流牛的兩轅證明有個車斗,那麼這個車是一個掛斗結構,連線到木馬上的,木馬就演變成一條腿,獨輪部分也做了改進,在圓輪(改成粗軸)上安裝4根木柱,演變成4個足,這樣停走都平穩,也就是一個前後反過來裝的變種獨輪車,配上制動器(牛舌),控制牛舌落下和升起的牽引繩,繩頭則卡在牛齒裡.整車樣子確實象是一頭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岷縣的海拔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