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號,歷時近一年的不列顛空戰落下帷幕,希特勒企圖跨越英吉利海峽佔領英倫三島的“海獅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就在這場戰役行將結束的兩個多月前,在距英國本土遙遠的中東,一起規模有限的軍事衝突差點改變了日不落帝國命運的走向......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伊拉克曾一度淪為英國在中東的委任統治區,雖然不久後獲得獨立,但英國仍是其實際意義上的“保護國”,並在該國境內駐紮有軍隊用來保護英國的石油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擔任伊拉克首相的是溫和派親英政治家努裡·賽義德,但隨著具有強烈反西方立場的伊拉克國王加齊·費薩爾因車禍離世,親英的努裡便成了人們指責的眾矢之的,不久後便因難堪重壓而辭職。
到了1941年4月,激進派民族主義者拉希德·蓋拉尼在一眾親德軍官的支援下發動反英政變並建立了國防政府。當月,伊拉克爆發了大規模驅逐英華人及其勢力的運動,而被史學界稱之為“第二次不列顛戰役”的英伊衝突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在距離巴格達不足百餘公里的哈巴尼亞鎮坐落著一處英國皇家空軍基地,雖然這個基地的兵力只有一千餘人,飛機也都是一些效能相對落後的教練機和轟炸機,但它對英國的戰略意義卻非同小可:哈巴尼亞基地是英國控制伊拉克的支點之一、是聯絡印度的關鍵中點。
4月30日凌晨,在蓋拉尼主導的親德政府的命令下,一千多名伊拉克士兵攜帶著重炮和裝甲車輛開近哈巴尼亞基地外。彼時任英軍基地指揮官的哈利·斯馬特立刻將自己的遭遇向上彙報,並很快傳到了首相丘吉爾那裡。
就在丘吉爾與英國駐地中海最高軍事指揮官韋維爾商討對策時,哈巴尼亞的局勢又有了新的動向:與英軍對峙的伊拉克軍隊數量在短短一天之內就增加到了九千餘人,重型武器的數量也是水漲船高;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英軍完全處於下風。
對於丘吉爾來說,伊拉克軍隊的軍事壓力倒是其次,最讓他擔心的還是德國有可能會趁虛而入,因為一旦希特勒調轉方向出兵伊拉克並實現佔領,那麼坐擁巨大石油資源和戰略中轉點的德國將實力大增。鑑於此,丘吉爾不願再多做打算,隨即命令前不久在巴士拉登陸的英軍火速支援......
最終,在經過半個多月的激戰,英華人成功擊退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並透過地面部隊再次控制了巴格達,而風頭一時的蓋拉尼也在大勢已去之後逃到了德國。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直想要在中東發起反英浪潮的德國卻在這次衝突中顯得有些後知後覺:戰鬥進行數十天後才派機隊前往,期間甚至還遭到了伊拉克地面部隊的誤擊。
總而言之,這是一次公認的被希特勒錯失了的“良機”,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德國正在積極籌備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吧。
1941年6月22號,歷時近一年的不列顛空戰落下帷幕,希特勒企圖跨越英吉利海峽佔領英倫三島的“海獅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就在這場戰役行將結束的兩個多月前,在距英國本土遙遠的中東,一起規模有限的軍事衝突差點改變了日不落帝國命運的走向......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伊拉克曾一度淪為英國在中東的委任統治區,雖然不久後獲得獨立,但英國仍是其實際意義上的“保護國”,並在該國境內駐紮有軍隊用來保護英國的石油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擔任伊拉克首相的是溫和派親英政治家努裡·賽義德,但隨著具有強烈反西方立場的伊拉克國王加齊·費薩爾因車禍離世,親英的努裡便成了人們指責的眾矢之的,不久後便因難堪重壓而辭職。
到了1941年4月,激進派民族主義者拉希德·蓋拉尼在一眾親德軍官的支援下發動反英政變並建立了國防政府。當月,伊拉克爆發了大規模驅逐英華人及其勢力的運動,而被史學界稱之為“第二次不列顛戰役”的英伊衝突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在距離巴格達不足百餘公里的哈巴尼亞鎮坐落著一處英國皇家空軍基地,雖然這個基地的兵力只有一千餘人,飛機也都是一些效能相對落後的教練機和轟炸機,但它對英國的戰略意義卻非同小可:哈巴尼亞基地是英國控制伊拉克的支點之一、是聯絡印度的關鍵中點。
4月30日凌晨,在蓋拉尼主導的親德政府的命令下,一千多名伊拉克士兵攜帶著重炮和裝甲車輛開近哈巴尼亞基地外。彼時任英軍基地指揮官的哈利·斯馬特立刻將自己的遭遇向上彙報,並很快傳到了首相丘吉爾那裡。
就在丘吉爾與英國駐地中海最高軍事指揮官韋維爾商討對策時,哈巴尼亞的局勢又有了新的動向:與英軍對峙的伊拉克軍隊數量在短短一天之內就增加到了九千餘人,重型武器的數量也是水漲船高;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英軍完全處於下風。
對於丘吉爾來說,伊拉克軍隊的軍事壓力倒是其次,最讓他擔心的還是德國有可能會趁虛而入,因為一旦希特勒調轉方向出兵伊拉克並實現佔領,那麼坐擁巨大石油資源和戰略中轉點的德國將實力大增。鑑於此,丘吉爾不願再多做打算,隨即命令前不久在巴士拉登陸的英軍火速支援......
最終,在經過半個多月的激戰,英華人成功擊退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並透過地面部隊再次控制了巴格達,而風頭一時的蓋拉尼也在大勢已去之後逃到了德國。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直想要在中東發起反英浪潮的德國卻在這次衝突中顯得有些後知後覺:戰鬥進行數十天後才派機隊前往,期間甚至還遭到了伊拉克地面部隊的誤擊。
總而言之,這是一次公認的被希特勒錯失了的“良機”,或許是因為當時的德國正在積極籌備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