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舜日堯天

    生相愛,死相擁。

    生同巢,死同穴。

    在世是一雙傳奇,

    死後是兩個傳說。

  • 2 # 唐詩宋詞有風雲

    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留給中國歷史的,是一串鏗鏹有力的馬蹄聲。如果說,唐太宗在以政治家的智慧駕馭著他的“貞觀之治”,那麼以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馬周等人為代表的一批治世能臣,則在不斷地為他們的皇帝校正著前行的方向。在中國歷史上,“貞觀之治”無疑是封建君臣關係最和諧的“蜜月期”,臣子們的抗顏直諫,唐太宗的從善如流,最終營造出一派昌明的政治氣象,而作為這位“貞觀之治”締造者的皇后,長孫氏不僅與唐太宗共度了23年的愛情“蜜月期”,更一起走過了一段政治上的“蜜月期”。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長孫皇后的這首《春遊曲》以一種婉約的姿態躍入我們的眼簾。這位十三歲嫁給李世民,25歲就成為一國母儀的女人,不僅姿容妍麗,舉止賢淑,更精通經史,滿腹才學,她的詩作常常被唐太宗拿來高聲朗誦,讚不絕口,而更重要的是,在“貞觀之治”的民主氛圍之中,她和魏徵等眾多忠直的諫臣一樣,孜孜不倦地框正著唐太宗的治世之鞭,只不過,她進諫的地點是內廷。這個深明大義的女人,沒有在後宮這個向來妒火熊熊的地方點起一絲烈焰,卻以另一種溫婉得體的“枕邊風”,吹走了衝動,吹開了理智,吹融了冰牆,成為唐太宗引以為豪的“賢內助”。

    這是一個被載入史冊的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罷朝歸來,怒氣衝衝地說:“我早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這個鄉巴佬是誰,太宗沒好氣地說:“還用說嗎?就是那個魏徵!他總是在眾人面前侮辱我,一點面子都不給我!”長孫皇后聽罷,沒有說話,悄悄退了下去,少頃,她又重新出現在了太宗面前。但這次出現卻讓太宗吃驚不小,因為長孫皇后已是身著盛裝,這種盛裝,只有在受冊、朝會等國家大典時才會穿出來!就是太宗滿臉疑惑之際,但見長孫皇后鄭重地跪下來說:“臣妾穿上朝服,是來向萬歲祝賀的。”這一跪,更讓唐太宗詫異,忙問:“喜從何來呀?”長孫皇后說:“臣妾聽說,君主聖明,臣子才能耿直。魏徵敢犯龍顏,無懼無畏,是因為陛下開明豁達,不因逆耳之言而怒,不視直言之臣為仇敵。沒有陛下的聖明,就沒有魏徵的率直,國有良臣,是明君之德,國有明君,是萬民之福,如此,臣妾怎能不賀呢?”唐太宗聽後,立即轉怒為喜。他深知,這樣及時的規勸與提醒,是對自己帝王生涯的有效糾偏,而這樣充滿智慧的勸諫方式,更讓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生出了一份敬意:當帝國的馬車一路縱橫馳騁,朝中的文臣武將無疑是自己重要的依託,而放眼內廷,能夠有這樣一位知書達禮明辯事非的皇后,又是多麼的重要!

    正因如此,當長孫皇后香消玉殞於36歲的韶華之年,李世民“親臨宵載,義追深遠”。他親自為長孫皇后撰寫碑文,泣不成聲地對近臣們說:“皇后在世時,每對我規諫,都能彌補我的過失,現在,再也聽不到她的良言了,我失去了一位後宮良佐,怎不令人悲痛!”

  • 3 # 周哥説史

    他們也是普通人,就和普通夫妻一樣,就因為是皇帝和皇后而不存在愛情,這種說法實在很牽強。李世民對其他的妃子固然也有感情,可卻比不上對長孫皇后情深意重。

  • 4 # 大魯閣品牌

    結髮夫妻,可以說患難與共。尤其在反隋的浪潮中,面臨著生死風險。另外就是,長孫皇后很好得處理後宮,得到了認可。所以他們之間還是非常好的。還有就是長孫皇后的家族在建立大唐的過程中是有功績的,也是個大家族,共同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提著腦袋打天下。以上原因李世民對長孫皇后是非常敬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流電路中怎樣在不改變電壓的情況下降低負載的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