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品天下好書

    首先我來介紹《論語》,《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與《孟子》、《大學》、《中庸》並稱四書,同時也是“十三經”之一。《論語》在內容方面涉及軍事、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但其主要核心是“仁”。《論語》成書經過多有爭議,現在大家較為認同的是《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

    如今的科技發達,手機、電腦的諮詢都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情要不然就是國家大事,加之《論語》是文言文晦澀難懂,如果真的想去讀懂它,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和極大的精力,與現在的快餐文化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所以我們就很少在去關注老一套的東西。手機、電腦和文言文的對比,現代和古代的對比都讓我們認為這些老套的東西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早就應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我認為《論語》依舊有很多的東西要去學習。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這裡就是讓我們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那麼在這裡又和“盡信書不如無書”相照應。那麼這句話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道理和感悟呢?我覺得是,學習不僅僅只是學習表面的東西,而是要思考。只知道思考卻不去學習,這就像我們現在所說:你的迷茫,只是想多而做的少。但如果繼續延伸,那麼我們就應該做到多學習,多思考,然後知行合一。

    在《論語》第一章最後一節說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是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自己,而是擔心我不瞭解別人。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在說,你們為什麼不瞭解我。不過換個思維模式想,別人為什麼去了解你呢?別人有義務去了解你嗎?如果繼續往下說,其實很多時候父母都不瞭解我們,甚至是在某些時候我們不瞭解自己。如果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我們就明白別人是否瞭解自己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其他人,重要的是去了解自己。還有《論語》中所說的“因材施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以及《論語》中做人該如何待人接物都有提過。其北宋政治家趙普也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如果一個人因此讀過《論語》之後,再去實踐。其自身的道德修養一定是更進一步的。

    近些年,不少的國家開始圍繞著“儒家”、“孔子”、“論語”當做研究課題,而且在這些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儒家”、“孔子”、“論語”等名詞早就走向了國際化,可見《論語》對人類的影響。退一步講如果讀《論語》沒用,又怎會流傳下來。如果沒用,又怎麼會變成世界各國的研究課題呢?如果沒用,又怎會建立孔子學院呢?聽我說了這麼多不如自己去真正的瞭解和學習《論語》內容,讀過一遍《論語》後,再去思考和實踐。想必能夠體會出讀《論語》的作用。

    延伸:

    一、《論語》上很多詞語與現在的詞語意思不同,比如“學習”和“朋友”。所以在讀《論語》的時候需要注意,不然就會產生誤解。

    當然《論語》部分內容可能不適合今天的社會,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二、其實在很多時候我一直抨擊那些批評儒家的言論,本來在這裡不想多說,可還沒忍住。

    有些抨擊“儒家”和《論語》的言論真的很好笑,因為發表這些言論的人似乎就沒有研究過“儒家”,沒有讀過《論語》,然後就受到網上的一些言論誤導和自己的想象,就開始了自己的想當然。

    我經常舉出的誤解就是:儒家使得百姓不懂得反抗和以德報怨。這兩個觀點我也已經做過很多的解釋,這裡不在闡述。我相信每個認真讀過《論語》的人,能都從原著中找出他們言論的問題。

    因此讀此類書,切記鸚鵡學舌,更多還是多看多學多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故山猶負平生約”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