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眸一眼傾城
-
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劉備剛剛投奔曹操時,曹操表奏他為豫州牧,後來劉備幫助曹操殲滅呂布,劉備被漢獻帝認為皇叔,拜為左將軍、宜城亭侯。
這樣劉備有了三個頭銜:中央職務是左將軍,地方職務是豫州州牧,爵位是宜城亭侯。
之後就發生了許田圍獵、衣帶詔,所以劉備在義狀上簽名時寫了“左將軍劉備”,為啥不把頭銜都寫上,可能是地方不夠吧……
而馬騰寫的是“西涼太守”,這時候馬騰沒有中央職務,後來曹操為了防止西涼兵造反,才宣馬騰入朝當官的。
劉備見諸葛亮時,自報家門是: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也是把左將軍頭銜擺在最前面。
那麼,左將軍官職有多大呢?
漢代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左將軍是三公之下,約等於九卿。
武職序列,從高到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接下來就是前、後、左、右四軍將軍了,左將軍位置還是很高的。
從俸祿角度看,州牧是兩千石,九卿是中兩千石,左將軍差不多和九卿一樣,所以左將軍還是比州牧的收入更高。(注:中兩千石>真兩千石>比兩千石,真兩千石一般被稱為兩千石)
所以說,也就不難理解,為啥把左將軍放在最前面了!
後來劉備進位漢中王,封馬超為左將軍,可能是念及當初和馬騰並肩作戰之情吧!
首先看看董承刺曹的簡介: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據傳言,是漢獻帝不堪曹操的專權,把血書密詔藏在衣帶裡,賜給車騎將軍、國舅董承並工部侍郎王子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昭信將軍吳子蘭,西涼太守馬騰, 太醫吉平以及“左將軍劉備”等8人共同奉詔密謀除去曹操,事情敗露,劉備出逃,董承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等人皆為曹操所誅殺。
而劉備受封“左將軍”,是在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在徐州呂布派高順和張遼進攻劉備,曹操雖派夏侯惇援救劉備,但還是敗於呂布。沛城最終被攻破,劉備妻子也被呂布俘虜,劉備單身逃走。劉備在豫州梁國國界中與曹操相遇,於是與曹操聯合進攻呂布,呂布投降後,劉備力勸曹操殺死呂布。其後劉備與曹操回到許都,受曹操舉薦被封為左將軍。
我們暫且不論衣帶詔真假與否,最起碼這說明劉備是先受封左將軍,而後才發生衣帶詔事件。題目中提到衣帶詔,就按照有衣帶詔的說法,畢竟衣帶詔在《三國志先主傳》,《後漢書獻帝紀》,《資治通鑑》等史料均有記載。衣帶詔是漢獻帝發出的,那時候的獻帝只是個傀儡,拿不出實際性的獎勵,只能順從先前所冊封劉備的官爵,相當於承認劉備的官職,其實另一個用意,也是抬高劉備的身份,讓劉備能以“左將軍”的身份參與衣帶詔罷了。
不過有一些說法,就是漢獻帝剛開始下衣帶詔的時候沒有想到劉備,畢竟當時劉備無權無勢,聲名不顯,所以有些說法認為劉備其實並沒有參與衣帶詔事件。如:
漢獻帝紀: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接受秘密詔令誅殺曹操,事情敗露。壬午,曹操殺了董承等,夷三族。
曹操傳:劉備還在未去之前,就暗中與董承等人策劃謀反。這兩段並沒有劉備受密詔的記載。
也就是說,史料記載有衣帶詔,但是似乎只有先主傳和三國演義提到劉備有參與。
但是不管怎麼說,劉備的當時在聯名狀上書名漢左將軍並無不妥,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