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豆媽媽VS黑豆兒

    清太祖努爾哈赤隨身帶的口袋了裡裝的是土!

    因為努爾哈赤在一次戰爭中遇到了危險,被當地的一戶人家救了,後來被人告密敵軍前來搜捕,努爾哈赤就帶著救命恩人一起逃走,途中恩人去世,努爾哈赤埋了恩人後就抓了一把墳頭土裝在身上,後來專門做了個口袋隨身帶著,是為了紀念救命恩人

  • 2 # 狐筆恣史

    努爾哈赤是後金開國之君,清朝的奠基者,號稱清太宗,精通滿漢兩門語言,二十五歲憑藉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之後隊伍逐漸壯大,以虎狼之勢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建立後金,定都瀋陽。

    每逢戰爭時,努爾哈赤總隨身攜帶只口袋,許多現代人總疑惑不解,口袋裡究竟裝了啥?今天我們一同來探解。

    古代發生戰爭,建設騎兵部隊是重中之重,等同於今天的坦克部隊。因為騎兵部隊有速度,有攻擊力,往往能風馳電掣敗敵於瞬間,歷史上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靠騎兵部隊獲取的。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騎兵部隊在力求最大化速度傷敵的同時,自身的體力保持尤為重要。而唯一讓體力長時間保持的方式便是水和糧食,作為以速度見長的騎兵部隊,輜重部隊往往跟不上其步伐,聰明的古人便想到了乾糧。比如“餱”,就是把蒸好的飯曝曬成乾飯,裝在行囊裡,用作行軍打仗的乾糧,這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關於行軍乾糧的記錄。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部隊大部分是遊牧民族,馬騎得又快又穩,箭射得又遠又準。要想以少勝多擊敗明朝的數百萬有生主力軍,唯有力圖求快、狠、準,才能用最少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

    而前提,便是每名軍士攜帶足夠的乾糧。這也不難理解努爾哈赤的口袋裡面究竟裝什麼了!

    第一、清代入關之前的《滿文老檔》中,有攻城間隙讓士兵休息吃炒麵的記錄,努爾哈赤賞賜薩哈廉夫婦的物品有“…各色果子,及盛炒麵荷包二,染色水獺皮二”,

    可見後金入關前炒麵之普及,以致出現了專門的“盛炒麵荷包”。

    第二、黏豆包,號稱後金將士戰場殺敵必備的“原始壓縮餅乾”。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黏豆包是必帶之物。究其原因在於黏豆包其易於儲藏,製作食材簡單易得,並且在天寒地凍的遼東地區,蘊含高熱量。這對於一直征戰沙場的努爾哈赤來說,是天然的補品。

    第三、菜包,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糰子”。其作法: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團型,雙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葉、飯及菜等常因季節變化而有選擇。  

    相傳努爾哈赤帶領後金將士圍攻撫順。剛開始時,還有堡子裡的老百姓給他們做飯吃。等攻下撫順城,大量明軍敗退,努爾哈赤不想放棄殲敵機會,指揮後金將士乘勝追擊明軍。說來也巧,大兵開拔時,老百姓剛剛做好飯。軍令如山,而剛做好的飯想吃又不能吃,眾軍士苦惱之下。某家媳婦靈機一動,迅速把一些屋外的白菜葉子用水洗一下,鋪平,把已經做熟的帶有肉菜的飯盛上一勺子,用菜葉一包,做成大菜糰子,交給士兵,臨時解了士兵飢餓之圍。努爾哈赤後來聽說後,大讚其方法之妙,便在全管轄區推廣。這一方法慢慢演變成了民間習俗,並流傳到今天。

    所以,努爾哈赤的口袋或許大部分是用於裝乾糧,也有可能是在打勝仗的同時乾糧吃盡,順便裝些擼來的金銀珠寶,一舉多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天龍人最後會不會變成人類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