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利88
-
2 # 傅擁軍
不同的攝影師,不同的觀看,攝影師的視覺風格養成原因很多種,我不知道你具體指的哪位攝影師,要看人具體分析。
不過很早之前一位攝影學者陳建中老師曾經提到過,東西方有著不同的視覺語言體系。 陳老師在美國的大學裡面教攝影,提到西方編輯圖片故事,他覺得有四點很重要。
第一,informative,資訊性。一般透過大廣角,大背景來交代,比如介紹一個村莊。這個我們在很多新聞照片當中都可以看到,我們可以做到,沒有問題。第二,graphical,圖案感,因為這是視覺語言,你正在進行的是視覺敘事,必須要考慮影像的構圖用光等等,這個我們也能夠做到。 第三, intimate,親密感,照片有一種無形的親密感,容易親近觀者。第四,emotional,情緒感。會帶動觀者的情緒。
在我們的視覺文化裡,缺少親密感和情緒感。可能這與華人的情感含蓄,強調疏離感也有點關係。你看視覺雜誌lens中的很多照片,其實都有這種特質,親密感,情緒感,現在年輕攝影師倒慢慢地有了這種氣質,你可以留心感受感受。
-
3 # 洛桑雲丹杆言杆攝
國外很多攝影人是按自己的思想拍攝,國內攝影師大多按照別人的思想拍攝。
國外很多攝影人拍攝為了取悅自己,國內攝影師大多為取悅別人拍攝。
國外很多攝影人拍攝越簡單越好,國內攝影師懂得太多搞得很複雜。
國外很多攝影人比的是作品不是器材,國內攝影師大多比的是器材而非作品。
這裡面,有很多文化的差異在裡面。
攝影脫胎於繪畫,那麼,中國的繪畫與西洋繪畫有差異嗎?
相同的道理,哪怕是攝影本來是忠實的反映現實,但是,視角卻有巨大的差異,這應該是不證自明的吧?
從哲學觀點來看,就是東西方不同的人群對哪怕是一模一樣的現實場景,也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所以,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差異,對世界的認識本來就不太可能相同,體現在照片上,當然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