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回望歷史的青年

    李廣是一個怎樣的人?因一句話睚眥必報,是為不仁;丟下戰友輕率冒進,是為不義;在皇權鬥爭中站錯隊,是為不智。如果這樣還能封侯,那真是奇了怪了。

    雖然《史記》對李廣有一些偏頗之處,但是作為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還是毫不隱晦地記錄下來了。可是後人大多隻記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讚美,再加上“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煽情,讓李廣成為懷才不遇的代言人。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六件事告訴你原因。

    第一件: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中,李廣隨周亞夫征戰,勇奪叛軍軍旗,戰績可列前三,為什麼沒有封賞?因為李廣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封印。要知道,封官只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梁王是景帝同胞兄弟,當時竇太后建議廢黜太子,讓梁王成為繼承人。由此事可看出,李廣毫無政治頭腦,漢景帝會給他封賞嗎?

    第二件: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

    漢武帝派來的宦官因為打架輸了,找到李廣,作為一軍統帥的李廣為了幫人找回場子,卻擅自離開軍隊,後來差點被匈奴圍殲。這件事雖然表現李廣的勇敢,卻也說明其性格魯莽,不是一名合格的將領。雖然對兵士體貼,規矩少,可是總讓部隊置身於危險之中,這很要命。

    第三件: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這件事更沒有什麼好說的,就因為別人一句話,李廣一直懷恨在心,找機會報仇將人家給殺了。得罪自己非得要用這種方式解決嗎?面對同樣的刁難,韓安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兩人一比,立見高低。

    第四件: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李廣冒失輕進,導致幾乎全軍覆滅,雖然自己功過相抵,但是卻連累救援的張騫差點被殺。作為絲綢之路的開創者,沒有死在匈奴手中,卻差點因為李廣的失誤被殺。世人都為李廣叫屈,張騫才真正冤枉。

    第五件: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最後一戰中,大多以為衛青排擠李廣,其實是衛青私下接受過漢武帝的告誡,按衛青性情,自然無條件執行。另外,漢武帝說的“數奇”,表面上說的是運氣不好,真實之意就是能力不行。

    第六件: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這是李廣臨死前最後說的一段話,這種情景,與烏江自刎的項羽類似,他們兩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失敗了都不會反省自己,認為是非戰之罪。

    李廣是一個怎樣的人?因一句話睚眥必報,是為不仁;丟下戰友輕率冒進,是為不義;在皇權鬥爭中站錯隊,是為不智。如果這樣還能封侯,那真是奇了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自然界會存在“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