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原的風

    明代對女人的地位是漠視的,朱元璋的糟糠之妻馬氏後貴為皇后,但由於她天生一副大腳出門常遮掩,估計是怕亂了綱常吧。這個故事至少從側面反映了明代女子是很有點妻為夫綱的(依附男人)。清朝統治者是滿族,滿族沒有漢人那麼多禮義規矩,馬背上民族豪爽痛快,在入主中原後其作風自然會影響社會的價值觀,清朝女子相對活躍,因為框框條條少了。

  • 2 # 笑盡江湖

    首先,這裡是兩個問題,先回答前者。

    所謂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基於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在這種思想下,倡導的是女性的三從四德,而三從四德的形成,在明朝之前,確立於漢朝一位女史學家班昭所寫《女誡》的誕生。

    女誡的內容在這裡不做詳細述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尋閱讀。該書所講述的,就是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思想,並且在誕生後一直被視為優秀女性的標杆,久而久之便在潛移默化之間固化了女性的思想,將這些思想變成了一種常識,一種古人自出生以來便接受的世界觀,讓女子生來就習慣於順從男子。

    明朝的一位文人張岱更是在一篇名為《公祭祁夫人》的祭文中指出“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直接將三從四德思想推上頂峰,所以明朝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但這句話,又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所謂丈夫有德便是才,是指丈夫身為男子,應該品行出眾,德行過人,一個有德行的丈夫,才不會做出家暴等事情,破壞夫妻和睦。而妻子作為女子,並不是說不能有才學,一個沒有才學的女人終究是胸大無腦,反而有可能給丈夫丟臉,所以這裡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像道家的“無為”思想一樣,你可以不表現出才華,但你不能沒有才華。女子需要具備一定的才學和智慧,才能成為一名秀外慧中的女子,擁有大家閨秀的氣質,但三從四德的思想要求女子是男子的附庸,男為主,女為次,所以即便你有才學,在外人面前也不能表現出來,否則風頭蓋過丈夫,主次顛倒,這就違背了三從四德。

    再回答後者,清朝之所以能湧現出大量女性文學作品,這裡和三個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其一,清朝後期慈溪太后當政,慈溪以女子之身把持一國朝政,這無疑給清朝女子樹立了一個榜樣——女子有時候並不一定必須依附男子,女子自己也可以當家做主(清朝末期女子大多以慈溪太后為偶像)。

    其二,滿清人是女真族,並非漢人,而女子三從四德等思想卻是漢族女子所奉行的思想,原本在草原上生活的女真族並不奉行這一套,相反,女真族女子繼承了草原女子大膽直爽的性格,勇於表現自己,而且不認為女子是男子的附庸。

    其三,國外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

    清朝時期,天朝以外各國常常有人漂洋過海來到清朝進行文化交流。而在國外,並不提倡男尊女卑的思想,兩種文化相互碰撞,這就給清朝女子長期固化的尊卑思想打開了一條缺口,透過學習外來西方文化思想,一些本身便有豐富才學做基礎的女子的思想率先得到解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女子思想解放的先驅者就好像一堆白銀裡面的一塊黃金,顯眼之處,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強烈的,後來再加上慈溪以女子之身把持一國朝政,以及前往西方各國留學的學子越來越多,帶回來越來越豐富完善的西方文化,這無疑將那道古舊封建思想的缺口越撕越大,致使更多女性思想獲得解放,拋棄舊有的尊卑思想,大膽展現自己的才學。在這樣的一種大環境下,清朝湧現大量女性文學作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王審琦杯酒釋兵權之後的命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