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老師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後,接下來總會問同學們還有什麼疑問嗎,大多數學生都習慣性回答“沒有”,只有極少數學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時你是否會反思我怎麼沒想到呢?
公司開會的時候,針對一個主題當領導問大家有什麼要問的嗎,通常情況是大部分人默不作聲,只有個別員工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你是否羨慕那些總能提出問題的同事?
相對於提問,我們更擅長做回答,因為提問比回答更具開放性和創新。那麼如何學會提問呢?
美國經濟學教授尼爾布朗和心理學博士斯圖爾特基利合著的《學會提問》,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決辦法。該書應用批判性思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舉了大量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例項,教授人們富有理性、邏輯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想學習基本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那麼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
在書中作者首先丟擲題目“學會提出好問題”,這裡談到了兩種常見的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顧名思義前一種思維類似於把海綿放到水中—充分吸收水分,這種思維方式吸收的資訊較多,但相對被動;而後一種則像是在河流中披沙揀金,需要人為篩選做出取捨,這種思維方式相對主動,能促進人不斷地提問並隨時準備反駁,這就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方式。
這樣看來,在課堂上、會議上,你身邊那些愛提問的人可以說是同時運用了這兩種思維,對老師的授課、會議的內容,要先運用海綿式思維去吸收關鍵資訊,初步有一個整體印象,形成自己的一個知識點,然後呼叫淘金式思維方式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找到自己不認同或有疑問的點,籠統來講就是找到問題,學會批判性思考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養成批判性思維呢,作者接下來從識別一條資訊的基本構成要素入手,找到一條資訊的結論和理由,初步形成一個清晰的論證結構。然後關鍵點在於如何辯證這個論證是否合理,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關鍵詞的含義;
2、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3、推理過程有沒有謬誤;
4、證據的效力如何;
5、有沒有替代原因;
6、資料是否準確可靠;
7、被忽略的重要資訊;
怎麼在現實生活中來應用呢,舉個例子,比如部門開年中總結大會,領導讓每個人針對自己的工作做簡短總結,小李的彙報如下:在2017上半年合同簽了1000萬,離年初定的目標還有2000萬差距,總結了一下原因,主要問題在於自己專案跟得不夠緊、自身的大客戶比較少、產品售後服務跟不上,針對這些問題下半年計劃多出去拜訪客戶、鞏固已有的老客戶並開拓新客戶、努力提高售後服務等。
看了小李的工作總結,我們簡單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一下,在這個論證結構中,理由:專案跟得不夠緊、大客戶少、售後跟不上,結論:合同還未達到目標。我們來想一下,這個理由是否能完全支援這個結論呢,假設裡面的資料準確可靠,是否有什麼其他被忽略的或者沒有明說出來的資訊。我們再來看一下理由,除了這些主觀方面的原因外,是否還有一些客觀方面的原因,比如說整體市場份額減少、市場低價競爭嚴峻、競爭對手越來越強等,這些能否用來支撐小李的結論也是小李需要去考慮的一部分。
這個例子無非是想告訴你,當你準備去接受一個論證時,去多思考一下,看看論證過程是否儘可能地嚴謹。
所以,想提出一個好問題,要多思考、多實踐,養成批判性思維習慣。
課堂上老師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後,接下來總會問同學們還有什麼疑問嗎,大多數學生都習慣性回答“沒有”,只有極少數學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時你是否會反思我怎麼沒想到呢?
公司開會的時候,針對一個主題當領導問大家有什麼要問的嗎,通常情況是大部分人默不作聲,只有個別員工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你是否羨慕那些總能提出問題的同事?
相對於提問,我們更擅長做回答,因為提問比回答更具開放性和創新。那麼如何學會提問呢?
美國經濟學教授尼爾布朗和心理學博士斯圖爾特基利合著的《學會提問》,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解決辦法。該書應用批判性思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舉了大量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例項,教授人們富有理性、邏輯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想學習基本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那麼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
在書中作者首先丟擲題目“學會提出好問題”,這裡談到了兩種常見的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顧名思義前一種思維類似於把海綿放到水中—充分吸收水分,這種思維方式吸收的資訊較多,但相對被動;而後一種則像是在河流中披沙揀金,需要人為篩選做出取捨,這種思維方式相對主動,能促進人不斷地提問並隨時準備反駁,這就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方式。
這樣看來,在課堂上、會議上,你身邊那些愛提問的人可以說是同時運用了這兩種思維,對老師的授課、會議的內容,要先運用海綿式思維去吸收關鍵資訊,初步有一個整體印象,形成自己的一個知識點,然後呼叫淘金式思維方式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找到自己不認同或有疑問的點,籠統來講就是找到問題,學會批判性思考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養成批判性思維呢,作者接下來從識別一條資訊的基本構成要素入手,找到一條資訊的結論和理由,初步形成一個清晰的論證結構。然後關鍵點在於如何辯證這個論證是否合理,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關鍵詞的含義;
2、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3、推理過程有沒有謬誤;
4、證據的效力如何;
5、有沒有替代原因;
6、資料是否準確可靠;
7、被忽略的重要資訊;
怎麼在現實生活中來應用呢,舉個例子,比如部門開年中總結大會,領導讓每個人針對自己的工作做簡短總結,小李的彙報如下:在2017上半年合同簽了1000萬,離年初定的目標還有2000萬差距,總結了一下原因,主要問題在於自己專案跟得不夠緊、自身的大客戶比較少、產品售後服務跟不上,針對這些問題下半年計劃多出去拜訪客戶、鞏固已有的老客戶並開拓新客戶、努力提高售後服務等。
看了小李的工作總結,我們簡單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一下,在這個論證結構中,理由:專案跟得不夠緊、大客戶少、售後跟不上,結論:合同還未達到目標。我們來想一下,這個理由是否能完全支援這個結論呢,假設裡面的資料準確可靠,是否有什麼其他被忽略的或者沒有明說出來的資訊。我們再來看一下理由,除了這些主觀方面的原因外,是否還有一些客觀方面的原因,比如說整體市場份額減少、市場低價競爭嚴峻、競爭對手越來越強等,這些能否用來支撐小李的結論也是小李需要去考慮的一部分。
這個例子無非是想告訴你,當你準備去接受一個論證時,去多思考一下,看看論證過程是否儘可能地嚴謹。
所以,想提出一個好問題,要多思考、多實踐,養成批判性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