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水清風

    一:弄巧成拙。假如李秀成率25萬大軍直接在天京城下與曾國荃進行殊死一搏,估計曾國荃是敗多勝少,應該可解天京之圍。但李秀成卻走了一步臭棋,實施“進北攻南”的戰略。不救天京燃眉之急,而率大軍攻打安慶,欲效仿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逼迫曾國荃會師救安慶,如此天京之圍就能輕易化解。李秀成還能來個圍點打援,尋機全殲曾國荃的湘軍,再上演一次三河鎮大捷。然而,李秀成沒料到守安慶的曾國藩早就排兵佈陣,嚴陣以待了。李秀成非但沒能在短時間內攻下安慶,反而損兵折將,士氣大挫。

    二:後期的太平軍的戰鬥力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鐵板一塊,而且軍心渙散,缺少鬥志。加之各王之間勾心鬥角,為儲存實力推諉扯皮,讓李秀成的很多戰略計劃都落了空。湘軍是越戰越勇,太平軍則是越打越沒精神。途中許多人紛紛當了逃兵。等到李秀成退入天京城時,25萬大軍只剩下10萬多人。

    三:嚴重缺糧。天京被圍困兩年,糧食早已捉襟見肘。儘管李秀成幾次出兵想打通糧道,最後無果而終,可以說太平軍餓死的比戰死的人還要多。後來洪秀全說神將食物,名曰甘露,可解太平軍缺糧危機,他還帶頭食用。並讓李秀成把這種稱作甘露的野草,做成草團,送給太平軍吃。太平軍吃這種野草充飢,連拿刀槍的力氣都沒有,又如何打得過虎狼之師的向軍呢!

    天京城破時,李秀成突出城外,他本來有機會可以一走了之。因為把自己坐騎讓給幼天王洪天貴福騎,自己則不幸被湘軍俘獲,最後被曾國藩殺害,年僅40歲。李秀成一死,太平天國的支柱徹底倒塌,餘下幾十萬太平軍很快就灰飛煙滅了。

  • 2 # 使用者歷史

    雖要說明一下,李秀成從蘇州馳援天京時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二十五萬大軍,而是隻有區區的一萬人左右。為什麼李秀成只率領這麼少的軍隊回援呢?他的大部隊又在哪裡?因為其時李秀成已經調整動不了大部隊了,那時候根本沒有人聽他這個名義上還是一等王的指揮,包括他的弟弟侍王李世堯。這又為什麼呢?須知道,太平天國後期封了二千六百多個王,雖然是分了一二三等王,但其時你又是王,我又是王,雖然有一等王節制二三等王的說法,他也真的是說說而已,根本沒人當回事,這些王都有自己的本部人馬,多則幾萬人,少則也有一萬幾千,他們擁兵自重,各自為政,誰也不鳥誰,但為了利益甚至有時還會雙方發生火拼,在太平天國後期,王與王之間為了爭奪利益而發生械鬥的事情屢見不鮮。李秀成雖然名義是主將軍師節制諸王,部下有幾十萬大軍,但實際上他根本不能有效地調動這些人馬,尤其是他提出要率軍迴天京救援時,這些各懷鬼胎的王都不願意,有些用藉口推託,有些甚至不予理睬,按兵不動。他的弟弟李待堯甚至勸李秀成,回援天京已無可作為,不如率部出走,轉戰其他地方或許會更大有可為。但李秀成始終覺得自己受封忠王,應當忠字為先,所以最後他還是選擇了率本部親兵一萬人回去救援天京,就算是明知不可為也要盡力為之!事實證明,當李秀成離開蘇州後,他手下的幾個王就殺了留守的譚紹光獻城投降了。

  • 3 # 老帥初盤

    說起太平天國就不得不說這個洪秀全,洪秀全這個人也是具有相當爭議的人。前期倒是做了不少的事情,然而在建立太平天國後卻讓人大失所望。今天不是說洪秀全的,而是說在太平天國生死戰的時候,湘軍圍困天京,而李秀成帶著二十五萬大軍來解救最終卻為何還是失敗了?

    根據相關的記載,說是李秀成當初帶的士兵到了天京城下的時候僅剩下不到兩萬人。二十五三的兵力直接損耗了二十多萬,只剩下這麼點的人還怎麼和湘軍打,最後的結局肯定失敗。那麼為何會如此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就是不團結。

    當初李秀成帶著二十五萬大軍來解圍的時候,才剛開始,這個李世賢就帶著自己的六萬人走了。這二十五萬人一下子就少了六萬,在打仗的時候最忌諱這種事情。李世賢的行為導致軍心不穩,而且各個將領之間還勾心鬥角,還沒到天京城下自己就成了一盤散沙,這仗還怎麼打?

    洪秀全這個人也就比別人多讀了點書,當初他連童生都沒考上。打仗這個事情可不是鬧著玩的,而這方面洪秀全可以說是個小白,能打仗的幾乎都被他逼走了。本來天京城裡邊還有幾萬人馬,堅守還是沒問題的,但是在他的指揮下優勢盡失。

    也許是看到自己指揮不行,於是洪秀全就趕緊讓李秀成趕緊打回天京。沒辦法,李秀成不能不聽洪秀全的話。只好改變策略,帶著兵前來。然而卻不料走進了湘軍佈置好的口袋,讓太平軍更是損失慘重。

    第三個就是糧草缺乏。

    在最初的時候天京被圍困的時候,李秀成就讓洪秀全放棄天京。如果洪秀全聽從李秀成的意見或許還不會有後來的結果,然而也許是因為洪秀全捨不得天京就沒聽李秀成的意見。

    湘軍圍困天京之後,天京糧草奇缺。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有多麼的重要。太平軍這麼多人連吃的都沒有,沒有吃的怎麼會有力氣,士兵都被餓的頭暈眼花,還有力氣去打仗。而據相關的記載說是死於戰鬥的士兵才只有五萬人左右,很多人都被餓死了。所以即使這麼多人也是白搭。

  • 4 # 大聖悟空

    天京保衛戰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時差不多兩年,為了爭奪戰爭最後的勝利,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湘軍,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一決雌雄。據史料記載,當時湘軍將領曾國荃率領湘軍精銳,不費流量大舉進攻天京,此時洪秀全感到情勢危急,命李秀成帥軍回援天京,隨後李秀成統帥25萬大軍兵分三路,解救天京。然而洪秀全最後還是失敗了,天京仍然淪陷。

    1862年曾國荃率領湘軍從安徽安慶出發,一路上勢如破竹,後來和水師主帥彭玉麟一起聯合起來,攻佔了蕪湖。而最為重要的是湘軍隨即攻佔了大勝關和三岔河,太平軍的後勤運輸徹底中斷了。這樣就導致了天京城內的太平軍再無糧草接應,僅僅2天之後,彭玉麟的水師便攻佔了天京的護城河,曾國荃也攻佔了雨花臺,此時的天京已被湘軍各部團團圍住。此時城外的湘軍差不多有3萬人左右,後來曾國藩又幾次調兵援助,總共加起來也有6萬多人。李秀成有25萬兵力,是湘軍的4倍多,而且城內還有兩萬多的太平軍,按常理李秀成是可以輕鬆大敗湘軍的,然而天京最終還是淪陷。

    李秀成未能解救天京,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李秀全實施的戰略決策有很大的問題。李秀成當年帥軍回援天京,他並沒有直接回到天京,而是去進攻湘軍重鎮安慶,曾國藩緊急調兵來迎戰李秀成。雙方廝殺頗為慘烈,正在此時雨花臺失守,洪秀全大驚失色,三次下召要求李秀成回援天京。李秀成只得脫離戰場,向天京進發。這使得李秀成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被湘軍大敗,一路死傷無數,到了天京的時候只有15000人左右了。就這樣李秀成的戰略錯誤使得太平軍的主力被消滅。

    其二是一起進京勤王的諸王各懷鬼胎,不夠團結。雖然太平軍人數佔優勢,但李世賢率領的六萬大軍根本就不來天京城,大大的動搖了軍心。最後一個原因是太平軍的糧草比較緊缺,非戰鬥減員比較多,士兵們吃不飽肚子,也就沒有力氣和士氣來打戰。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覆滅。

  • 5 # 本草百曉生

    1862年10月13日,南京城外雨花臺。忠王李秀成統帥十二萬大軍(號稱六十萬大軍),已殺到曾國荃的駐地。營帳內的湘軍,僅有不到三萬的兵力,且無任何後備部隊可用,情況十分危急!

    遠在安徽的安慶大營,曾國藩心急如焚。他整日憂心重重,不再休息就寢,訪客一律不見。每天唯一的期待就是等弟弟從前方發來的信函。此外他不斷往曾國荃營壘輸送糧草和武器彈藥。但是他沒有增援部隊可以派。

    他的愛將鮑超被太平軍困在皖南,北面多阿隆的兩萬騎兵,不再聽命曾國藩。作為一個滿人,多阿隆不滿於一直扮演支援的角色。

    10月24日,曾國藩終於收到弟弟的來信,信中說:太平軍已持續進攻七天七夜,但湘軍一直堅守不退。看到弟的回信,曾國藩回覆“稍感安慰”。

    但兩天後,曾國藩又開始失眠。他得到訊息:李秀成的表弟侍王李世賢率領另一支太平軍已離開浙江省,挾十萬之眾,將前來合攻雨花臺的湘軍。

    第二天,曾國藩未收到弟弟曾國荃的來信,他憂心徹夜未眠等信使。擔心弟弟”本身受傷乎?“。曾國荃的確受了傷,被太平軍從洋人買來的新武器——開花炮所傷。還好只是皮外傷,未危及生命。

    到了11月,曾國藩實在受不了這種整天提心吊膽的日子,乾脆向曾國荃提出撤兵之計,但曾國荃不肯撤,曾國藩要他退到安全之地,他不理會,堅守不退。

    事實上:太平軍雖人多勢眾,但湘軍築有堅硬的防禦工事,可以逸待勞一再殺退毫無遮蔽的敵軍。曾國荃估算:光是11月某天的激戰,湘軍就殺掉長毛數千人,而自己這邊死傷只有近二百人。

    但太平軍不死心,想通過挖地道,安裝炸藥炸開外牆來獲得戰爭主動權,湘軍防守任務一方面:想辦法守住外牆,方便牆上的大炮轟擊來犯的敵人。另一方面:著手建設新的防禦工事和壕溝,以防外牆被轟掉後,自己仍有地方可守。

    11月26日,李秀成突然停止進攻,正如曾國藩當初所料:兵力超十萬,每天需要補給六十噸大米,若沒有水上的補給線,李只能靠南京城來補給,但那會威脅南京的存亡。而他派去攻打湘軍水師的部隊,遲遲沒有進展。沒有補給,他只能放棄這次圍攻。反觀曾國荃,源源不斷的物資向他們送來,曾國荃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此外,凜冬將至。李秀成的官兵沒有可供越冬的衣物和裝備,前一年,上海可怕的雪暴已讓他吃足了苦頭,他不想重蹈覆轍。

    湘軍未在南京攻下什麼據點,就連雨花臺上那座石造的要塞仍在敵軍手裡,但這支湘軍部隊在敵人眼皮底下捱過一個半月的攻擊,已足夠振奮人心,鼓舞士氣!

  • 6 # 陶短房

    我曾經在由中華書局結集出版的《這個天國不太平》(再版改名《說天國》三部曲第二部)中對此有過一段概述,不嫌長就看下去。

    順便補充兩點下文中未提到的。

    首先,太平軍號稱十三王近十四萬人,但實際兵力並沒有這麼多,很多較可靠的記載(包括清方情報和太平軍被俘人員自己的供詞)都提到太平軍的慣例是“二千五百作一萬”,即為了達成戰術欺騙刻意編造相當於實際兵力四倍的兵冊,照這個比例,十四萬人的虛數折成實數也只有三萬五千,且後期太平軍官多兵少甚至攜帶家屬隨軍,這三萬五還要打折,和湘軍三萬多的兵力相比並沒有多大的人數優勢,而在水軍方面則更是絕對劣勢;

    其次,雨花臺之役不是太平軍的勝仗,但也不是敗仗,而是一場戰術上的平手:李秀成未能奪回雨花臺,但曾國荃部也被打殘無力完成對天京的合圍,以至於曾國藩一再要求他趕緊撤兵。真正的敗筆是久攻不下、太平軍因後勤等壓力不得不暫停攻勢時,洪秀全不顧李秀成等人反對,執意讓李秀成等部主力渡江“進北攻南”,導致這些精銳太平軍因貿然進入赤地千里的淮南作戰,在幾個月內損失慘重,“失我(李秀成)一人之銳”,遂令整個天京戰役的戰局完全不可收拾。

    第三,什麼“二十萬三十萬大軍打不過湘軍幾千人”之類的天涯式冷笑話,聽聽就得了。

    消滅陳玉成後,湘軍主力曾國荃部精銳三萬多人在1862年3月24日從安慶出發,僅用兩個多月時間便在水軍配合下打到天京城下,5月30日,陸軍進逼城南雨花臺,水軍則一直開到三汊河、江東橋,封鎖了秦淮河入長江的通道。

    對此洪秀全十分恐慌,一天內連下三道詔書,召李秀成回援,此時李秀成正圍攻上海,勝利在望,認為不應功敗垂成,並且他分析局勢後斷定,湘軍無力攻城,周圍據點大多在太平軍手中,上策應該是穩守不戰,逸以待勞,等湘軍銳氣消減,再集中兵力決戰。

    然而洪秀全對李秀成的計劃不以為然,他一方面來軟的,下詔書讓洪氏族人“退居二線”,封李秀成為“護國軍師”,有權調遣內外一切人馬,另一方面又悄悄給江浙皖各路太平軍直接下詔,命令他們“勤王”。在這種局面下,李秀成不得已從上海撤軍。

    在供詞中,李秀成把這種被迫撤軍的委屈表露無遺,但事實上儘管不情願,但他的“勤王”準備還是認真、負責的。6月7日和7月24日,他兩次召開軍事會議,先後參加者包括自己、楊輔清、李世賢和天京直屬的各路大員,會議專門刊刻了《會議輯略》,並親筆寫下“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的序言,這正是當年“圍魏救趙”,總攻江南大營前,各路人馬在建平會議時的誓言。10月13日,李秀成率領13王10多萬大軍,號稱60萬,打響了著名的雨花臺戰役。

    自10月13日至11月25日,李秀成的太平軍和湘軍鏖戰44天,造成湘軍減員1/3,曾國荃“心力俱困”,後來他攻破天京,抓住李秀成後,聯想到當年雨花臺的困窘,居然情緒失常,親自拿著小刀、錐子,在李秀成身上亂戳洩憤,可見這一仗曾讓他何等難堪。

    但儘管如此,十多萬太平軍並未能戰勝三萬多湘軍。

    在湘軍方面,兵臨天京城下的都是百戰精銳,且號令統一,指揮系統嚴密,而太平軍主力共有13個王,其中李秀成、慕王譚紹光、孝王胡鼎文、納王郜永寬、來王陸順德屬於李秀成系統,李世賢、首王範汝增屬李世賢系統,堵王黃文金、襄王劉官芳、奉王古隆賢3人,分別是前陳玉成、韋俊的舊部,而相王陳潘武、航王唐正財、補王莫仕暌則是天京系統的朝官,除了他們,在外圍配合作戰的還有輔王楊輔清、顧王吳如孝、佑王李遠繼、賀王秦日來、對王洪春元、貢王樑鳳超等,這些人同樣分屬不同的集團,不僅戰鬥力強弱不等,配合時有時無,後勤各自為政,而且彼此間“人心不齊”,戰鬥力自然要大打折扣。

    不僅如此,湘軍完全控制了水面,水師不但可以掩護側翼,還能及時補充人員、武器、糧草和彈藥,比太平軍的人拉車推效率高得多,在江南水鄉地區,更讓完全的包圍變得不可能;在武器裝備方面,湘軍並不先進,洋槍數量甚至還不如李秀成部多,但槍炮彈藥採購都通過糧臺和正規渠道,質量好,規格整齊,反觀太平軍,洋槍洋炮除了繳獲,大量來自走私,規格五花八門不說,質量更粗劣無比,英國船長吳士禮等在檢查了太平軍收購的走私槍支後斷言,這些槍“對射手本人比對射擊目標威脅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太平軍士氣不低,人數佔優,且佔據“主場”,也難以獲勝。

  • 7 # 楓丹白露211735932

    1862年6月19日,李秀成在蘇州召開第二次軍事會議,研究回援天京的軍事部署。由於洪秀全濫封王爵,已嚴重影響到天國團結與作戰指揮,因而此次會議首先強調團結。接著,仼命重要省份的蘇、浙兩省的鎮守將領,爾後將老母、妻兒派人送回天京(實際上作人質)。

    9月中旬,李親率二十萬大軍從蘇州起程,經溧陽,到東壩會合後,浩浩蕩蕩朝天京開去。

    10月中旬,會戰開始,李親率大軍向曾國荃陣地發動多次猛攻。到11月底為止,大戰四十六天,終於不破自退。照理說,太平軍兵力佔優勢,二十萬人對湘軍七萬多。武器裝備多為進攻上海時繳獲的洋槍洋炮,數量及質量上超過湘軍。湘軍當時正鬧瘟疫,患病很多,天天死人,有作戰能力的不會超過三萬人。這些對太平軍都十分有利,為什麼又敗了呢?原因如下:

    一,天京城內由於洪氏草包兄弟把持朝政大權,不知道里應外合的道理,不出兵出物配合,單方面等待解圍。

    二,李此次作戰,因天王嚴旨,備戰倉促,以至作戰後期糧食嚴重短缺。二十萬大軍,毎天得二十萬斤糧食,此外還有戰馬、牲口消耗。更致命是糧道被湘軍封鎖。

    三,太平軍動身前是夏季,而時值冬日,卻未備棉衣及禦寒物資。

    這是天京援而不解圍的主要原因。此次失敗,主要責任不在李,他已基本盡力,而在天王意氣用事及瞎指揮所致。

  • 8 # 史學達人

    天京包圍戰的時候,確實是李秀成的25萬太平軍攻打不過3萬湘軍。

    不是說太平軍作戰很勇猛嗎?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逆差呢?

    這個應該和當時的具體事勢有關吧,要知道那時候湘軍圍困的是太平軍的都城天京,本來天京是沒有多少人的。

    湘軍在攻打天京之前,還把護衛天京的門口安慶給攻破了。

    安慶被攻破,對天京城裡的守軍的打擊是很大的。因為安慶這個地方,是給天京城供應糧食的一個基地。

    失去了安慶,就等於天京的太平軍,將會面臨斷糧的可能。

    這種情況對於他們穩定定軍心,是十分不利的。

    攻克安慶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曾國荃可是一個狠角色。

    他打仗很擅長挖壕溝,圍城池。這個戰術最終的結果就是屠城,讓城裡的人退無可退。

    當洪秀全得知曾國荃來攻打天京的時候,他就急了。

    此刻洪秀全唯一可以調動的人,也就剩下李秀成的大軍了,而且李秀成帶領的這二十萬大軍,還分佈在江浙一帶。

    當時的李秀成也是自顧不暇,他還想攻打上海呢。

    接到洪秀全告急的命令,他帶領二十萬大軍,火速進軍天京。

    此刻的曾國荃的兵力,已經佔領了天京城的制高點雨花臺。不過,李秀成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為曾國荃的部隊只有三萬人。

    令李秀成想不到的,正是這三萬人,他仍是沒有吃下來,不得不說這是李秀成戰爭史上最恥辱的一戰。

    李秀成對陣曾國荃,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李秀成打仗善於突襲,而且他是一個攻勢很強的將軍。

    恰恰曾國荃就是個守勢很強的人,兩個人這個仗打起來,就真的有點意思了。善於攻擊的和善於防守的人打仗,到底誰強呢?

    兩軍開始交戰的時候,李秀城帶領的太平軍的攻勢十分猛。曾國荃有點吃不消,但是,他還是讓士兵撐住了場面。

    曾國荃的湘軍士兵不但少,他們的武器,也沒人家太平軍的好。若是說湘軍有一個優勢,他也僅僅是地理上的優勢。

    但是,僅有這一個優勢,對於湘軍來說還是不夠的。

    曾國荃還給哥哥曾國藩寫信,說李秀成的大炮太厲害了,我們沒有大炮是打不過他們的。這個戰爭我們早晚要敗。

    曾國藩看到信之後,大罵了曾國荃一頓,他告訴曾國荃,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不是武器。你千萬不能有這種武器制勝的想法,若是你有這種想法,你的部下也有這種想法,這個戰爭若是這樣打下去,你們不打敗才會見鬼。

    曾國藩說是這樣說,不過,還是給弟弟曾國荃弄了一些大炮到軍裡來。

    就這曾國荃還是,處於被動地位,畢竟人少的太明顯了。

    戰爭打的激烈到曾國荃這個主將,要親自上前線督戰的程度,才可能抵擋住李秀成的太平軍強勢的攻擊。

    曾國荃騎著馬,穿梭在前線督戰,正是這時候,一顆子彈透過曾國荃的臉頰打了出去,還好,沒有打中要害,曾國荃也算是死裡逃生了一次。

    不得不說,幸好曾國荃沒有被打死,否則,歷史有可能將會改寫。

    曾國荃的太平軍,僅僅只有三萬人,他們能夠支援下來的信念就是,他們若是潰敗下來,不但會全軍覆沒,而且來救援的湘軍,再想拿下天京來,就成為不可能了。畢竟至高點一直在自己的手裡握著。

    還有就是曾國藩不會坐視自己的弟弟曾國藩被敵人消滅的,所以,援軍在路上。

    這個仗打著打著就到了十一月份,天氣很冷了。

    正好李秀成的太平軍沒有衣服穿,所以,他們不得不退到了城池當中。正是這個選擇,葬送了太平天國的命運。

    曾國荃趁機開始挖戰壕,把太平軍的城池給孤立了起來,這種打法就是,即使我不去打你,你沒有糧食早晚也會被餓死。

    太平軍確實斷糧了,他們只能吃草度日。

    到了連草都沒得吃了的時候,這時候太平軍連拿槍的力氣都沒有了。

    所以,一旦城池被攻破,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最終,湘軍也正是這樣屠城的。這就是為何25萬太平軍,打不過3萬湘軍的大致緣由。

  • 9 # 薩莎說歷史

    曾國藩湖南人,具有資歷,在當地頗有聲望,對當地人又瞭解,所以成立湘軍對坑太平天國重任,非他莫屬,當時曾湘軍可以說是曾國藩一手成立,一手練出來的,歷經幾次失敗的經歷,湘軍是越來越強了,在當時清朝的軍隊裡,湘軍可以說是王牌軍隊了。

    每營編營官一 、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於營官。

    湘軍在當時就有水師,每隻船安炮七門,舢板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臺,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太平軍的兵員多是自願投軍的農民和社會下層群眾,軍官從英勇善戰的士兵中選拔,壯男編入戰鬥部隊,婦女編入婦女營,兒童參加童子軍,初時,多將同縣同地參加太平軍的人集中編組,出廣西后,由於參加者眾多,遂打破地域界限,實行混編。武器多為刀矛為主 ,繳獲的火器槍多以火藥不足不能大範圍使用,糧草沒有保障,後期,政治頹敗,軍事指揮層次過多,設官繁冗,又濫封高官,以致形成指揮不靈的局面。

    李秀成雖說是25萬大軍,但在上海與李鴻章領導的淮軍交戰,和迴天京回援的路上遭到各地的清軍阻擋,其實真正到達天京的兵力就剩不多不足10萬人,加上沒後援死一個少一個,糧草沒有保障,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從作戰指揮上看,前敵諸將協同不夠,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 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這些,都和太天國後期政治日趨保守和腐敗息息相關,最後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寫完供詞後,被曾國藩殺害, 年僅40歲。城內守軍與入城湘軍展開巷戰,大部戰死,一部自焚,10餘萬人沒有一個投降的。

    有人說:“如果沒有天京變亂,中國就會在19世紀中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沒有中外反動勢力的相互勾結,太平軍就會改寫自古以來農民屢反屢敗的歷史。因此,太平天國運動留給我們太多的惋惜。”

  • 10 # 瓦當歷史

    首先是統治階層的決策失誤。太平天國本就是農民起義,負責指導軍隊的也是一眾並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也沒有什麼軍事思想的人。因此,在很多緊急時刻,他們不能冷靜地思考,當然也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據史料記載,在抵達大決戰戰場的之前,二十五萬大軍就已經勞碌奔波,死傷慘重了。真正參與戰鬥的人數估計沒有二十五萬這麼多了。

    其次,太平天國當時是和封建統治者叫板,他們的活動和生存受到各方面力量的打壓。再加上沒有明智出色的領導者,他們的軍隊其實早就物資匱乏了。當時士兵是奉命趕回天京的,一路上顛簸勞累,又吃不飽肚子,戰鬥力自然是大幅度下降了。因此,即使軍隊擁有眾多士兵,其實也沒有什麼戰鬥力,早就不堪一擊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都十分艱難了,又何談去解救天京呢?

    太平天國末期由於洪秀全疑心重重大肆封王分兵以達到諸王之間相互牽制的作用,最多的時候達到千人以上, 都在自己的地盤大肆搜刮興建王府,造成官兵之間離心離德,而李秀成這個二十五萬大軍裡就有這樣幾十個來自不同地方的王, 雖然隸屬於李秀成, 但架子一點不比李秀成差, 執行命令時經常打折扣以保全自己的部隊, 相互之間更是算計,私心多了大了, 戰鬥力大打折扣, 已不再是以前的百戰精銳之師,所以到最後這支部隊裡的很多王不聽李秀成指揮,私自離開以及被策反獻城投降, 這樣的部隊怎麼能指望打勝仗呢?

  • 11 # 當狗容易做人難

    1862年到1864年間,太平天國和清軍之間爆發了最後一場大戰“天京保衛戰”。其中李秀成領兵20餘萬回援天京,清軍十餘萬,但最終李秀成竟然全軍覆沒連自己都被俘了,天京也被攻陷,不得不讓人唏噓。只能說當時的太平軍確實是窮途末路,比不了當年了。

    1、1856年的天京事變可以說是太平天國的轉折點,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領軍出走,太平天國領導層分裂。該次事件對於太平軍物質、兵力上的損失並不大,但是在精神和思想層面造成了整個太平天國的混亂,底層士兵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作戰了,戰鬥意志大減。

    同時天王洪秀全對於部下的猜疑大大增強,雖然也重用了陳玉成、李秀成等新秀,但是也任用大量無能的親戚洪仁發、洪仁達等把持朝政。在“天京保衛戰”過程中陳玉成、李秀成在前線拼死奮戰,這幫人還不忘了胡亂指揮、拖後腿。

    2、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洪秀全等領導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官制、禮制、軍制、經濟制度,給參與起義的群眾描繪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當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領導層迅速墮落腐化,所謂財產公有的聖庫制度成了剝削民財、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平天國上層窮奢極欲,下層卻生活沒著落,曾經的熱血、理想褪去後,底層這些人也就都不相信洪秀全的忽悠了。

    到了“天京保衛戰”的時候,看似太平軍的兵力超過清軍,但是兵無戰心、將無鬥志,諸將各有私心、各行其是,這仗還怎麼打。

    3、洪秀全晚年昏聵,沉迷於自己創造的拜上帝教不可自拔。面對天京被圍、坐困孤城的局面,洪秀全多次拒絕李秀成“放棄天京,轉戰中原”的正確建議,居然寄希望於上帝降奇蹟賜福於太平天國、派天兵下凡戰勝清軍這種荒唐念頭。最終糧草匱乏,大量太平軍被活活餓死,非戰鬥減員嚴重。天京陷落與其說是湘軍強攻下來的,不如說是太平軍餓的實在是打不動了。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執掌一切權力,但是太平天國的局勢已經是難以挽回了。6月19日李秀成帶著幼天王洪天貴福意圖突圍,最終兵敗被俘,於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

  • 12 # 冷兵器研究所

    原因很簡單,政爭和內鬥。

    自1862年9月率主力離開蘇州馳援“天京”以來,李秀成始終處於顧此失彼的兩難抉擇之中。在李秀成看來,此時“天京”周邊的局勢並未到萬分危急的境地。畢竟清軍各路大軍之中,江寧將軍都興阿所部此刻仍在圍攻長江中的九洑洲要塞。依照太平天國中“洋兄弟”——英華人呤唎的說法,太平軍透過上海的西方軍火商購置了1門英國海軍32磅炮,1門18磅炮和一門法中中國產的巨型大炮安置在九洑洲要塞之中。因此都興阿雖然調集了大批戰艦,展開水陸圍攻,但始終無法拔除這顆釘在長江之中的“不沉的炮臺”。從皖南進軍的鮑超所部雖然於1862年7月擊敗太平軍楊輔清所部,攻佔重鎮寧國,但巨大的戰場減員和正悄然興起的疫情,卻令鮑超所部一時無力向“天京”外圍進擊。因此整個1862年的夏季,“天京”城下的清軍依舊只有曾國荃一支孤軍據守在雨花臺上。

    對於已經兵臨城下的對手,洪秀全自然力主全力猛攻。但李秀成卻認為,“曾帥之軍由上而下,利在水軍,我勞其逸,水道難爭,(其)軍常勝,其勢甚雄,不欲與戰”。因此他只是“將省府(蘇州)財物米糧火藥炮火俱解回京”,提出“待廿四個月之後,再與其戰,解京圍”。

    李秀成逐步加強“天京”防禦力量的計劃從戰略層面上考慮或許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一口氣將決戰的日期推遲到兩年之後,卻是洪秀全無論如何不肯答應的。因此其嚴厲地訓斥李秀成說:“三詔追救京城,何不啟隊發行?爾意欲何為?爾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詔,國法難容!”正是在這樣催促之下,李秀成最終於9月率主力離開蘇州趕赴“天京”,佈署了曾國荃所部的全線圍攻,史稱“雨花臺之役”。

    太平軍對雨花臺一線湘軍營壘展開的猛攻,投入14個王侯所屬號稱60萬的大軍,前後持續46天。但其實際戰果卻只能用“少的可憐”來形容,儘管事後曾國荃曾感嘆說:“賊(太平軍)之火器精利於我者百倍之多,又無日不以開花大炮子打壘內,洋槍隊多至二萬杆,所以此次殞我精銳不少,傷我士卒不少,最堪憫惻”。但湘軍方面雖然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曾國荃本人也流彈擊傷了面部,可雨花臺一線的防線卻始終巋然不動。反倒是太平軍進逼對手的營壘頻頻為湘軍反擊攻破,傷亡慘重。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固然是因為人稱“曾鐵桶”的曾國荃“營濠深壘”擅長防禦,但太平軍方面各路王侯互不統屬、缺乏完整的指揮系統,更是導致“雨花臺之役”功虧一簣的重要原因。李秀成雖然在其自述宣稱“亦因八月而來,各未帶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無糧,未能成事者此也”,但事實卻始終以其後方根據地——蘇福省的戰局變化為重。就在兩軍在雨花臺下激烈攻防的同時,李秀成已悄然抽調所部精銳回援蘇州了。

    而李秀成之所以選擇將手中最後的基幹部隊調往蘇州,其目的無非是逼迫洪秀全放棄“天京”或將自己外放。在其自述中,李秀成更頗為自得的描述其進入“天京”,向洪秀全”攤牌”的過程:

    李秀成首先提出“京城不能保守,會帥兵困甚嚴,濠深壘固,內無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隨後更進一步威脅道:“若不依臣所奏,滅絕定也!”李秀成所謂的“讓城別走”,無非是希望洪秀全能跟隨其前往蘇州。如此一來,一度被洪秀全削減兵權的李秀成,無疑將在太平天國內部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但洪秀全對其並不買賬,直言不諱的回答:“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轉手將“天京”的政務交給了自己的二哥洪仁達和“幼西王”蕭有和執掌。李秀成逼宮失敗,一度驚慌失措,竟然做出了“在殿前求天王將一刀殺我,免日後受刑”的衝動舉措。此後,雖然洪秀全贈賜龍袍,試圖緩和君臣關係。但李秀成卻仍決心儘快離開“天京”這個火山口。在交納了所謂“助餉銀”10萬兩的情況下,李秀成終於在1863年9月匆匆趕往蘇州。

  • 13 # 秦右史

    太平天國寄希望建立一個人間天國,卻釀成了人間廝殺。幻想成為清平世界,卻造就黑暗與暴力。希望根植吏治腐敗,最終被洪秀全等人的驕奢淫逸所破滅。

    李秀成是天京事變之後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卻屢遭猜忌,難以施展才華。一句話,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被太平天國腐敗的制度給消耗殆盡了。

    太平軍後期的戰略出現了嚴重失誤,自1861年安慶失守後,太平軍的側翼完全暴露在湘軍面前,湘軍水路並進,大舉向天京進發。從1862年5月曾國荃進犯雨花臺到1864年天京失守為止,太平軍整整堅守兩年多,可見是多麼頑強不屈,無奈由於消極防禦,死守孤城,最終亡國。

    在這場單純的防禦戰中,如果洪秀全不犯戰略錯誤,或許還能柳暗花明,爭取時間等援軍到來。

    因為天京雖已被圍,只要蘇福地區確保不失,就可有迴旋的餘地,有後方可以依託。但是一個戰略錯誤,致使該地區過早喪失,天京徹底成為孤城。湘軍兵臨城下,洪秀全驚慌失措,不顧一切的要求忠王李秀成回援,一日三詔,措辭嚴厲,李秀成無奈,率十三王,分三路救援天京,這就牽制了東面防線的防禦力量,最終,東部郡縣一個個失守,天京被徹底孤立。

    此時,洪秀全又制定了一個圍魏救趙的計劃,進北攻南,就是從長江上游進攻清軍的後方,吸引下游的清軍回援上游,南岸的清軍增援北岸,這樣就可以調動清軍,解天京之圍。計劃看似可行。

    但今非者比,等太平軍攻到長江北岸的時候,已經被清軍破壞的殘破不堪,赤地千里,沒有糧秣,無以生存。

    清軍採取堅壁清野措施,這次進北攻南計劃,不但沒有成功,反而使得太平軍損失不少,又趕上發大水,幾十萬太平軍在遭受飢餓、水淹之後,死傷眾多,此時江北地區全部落入敵手。在這種形勢下,李秀成等前線將領,知道束手待斃,天京終將不保,主張讓城別走,實行戰略退卻,以退為進。

    可是洪秀全養尊處優,年老多病,不想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主張死守,太平軍跳出清軍包圍圈的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另外,從雙方兵力對比上,一開始太平軍加起來大約32萬餘人,湘軍投入八萬人,可是最後失陷時,太平軍只剩下一萬人。

    其實留在天京者,除洪秀全、幼主及一幫文人外,主將只有李秀成一人而已,其他如洪仁玕等早已帶出一班人馬走出天京,實行逃跑主義。到了後期,太平軍已經心志不齊,不敢言戰了,長期的圍困最終精疲力盡,大量有生力量被消耗,城破國亡,太平天國徹底玩完了。

  • 14 # 歷史這樣說

    太平天國在天京事變後,走向下坡路,連連失地之後,天京也被包圍。

    天王洪秀全急召忠王李秀成回師解圍,與湘軍曾國荃等人決戰,悅史君來說說這場戰鬥。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湘軍曾國荃率軍從陸上到達雨花臺,彭玉麟則從水路封鎖護城河,天京被包圍。

    洪秀全在身邊人的恐慌傳染下,立即下詔讓李秀成等人回師,李秀成沒有辦法,抓緊穩定了蘇福省後,八月開始率三路大軍回援。

    九月,李秀成大軍對雨花臺發動猛烈進攻,湘軍遭到全線包圍,幾千人喪命,曾國荃也受了傷,曾國藩都覺得打得太艱苦。

    然而,四十多天後,李秀成不得不退兵,天京之圍沒有解除。

    悅史君認為,以下幾個原因決定了李秀成的失敗。

    第一,指揮不靈

    英王陳玉成死後,李秀成就是太平天國最核心的將領,然而,洪秀全表面上對他很信任,實際上卻非常不放心。

    洪秀全採用的辦法,就是把李秀成手下的大批將領封王,這樣李秀成和封王的部將就成了一個級別,指揮起來就多有不便。

    在這次解圍天京中,李秀成是總指揮,但很多將領都不聽從調遣,自然就會出很多問題。

    第二,水路受阻

    李秀成集中精力攻打雨花臺,但他也沒有忘記水路,派護王陳坤書去攻打彭玉麟。

    然而,陳坤書不是彭玉麟的對手,被彭玉麟打敗後就撤退了,導致湘軍水師一直能夠有力支援陸上作戰,糧草士兵隨時可以得到補充,給太平軍造成嚴重挫敗。

    第三,補給太差

    李秀成八月從蘇州出發時,天氣還不冷,然而越打越冷,太平軍沒有帶厚衣服,導致將士們縮手縮腳。

    太平軍的糧草補給有問題,外地的進不來,天京也沒有,將士們還得餓著肚子打仗,士氣越來越低落。

    ……

    在這種情況下,悅史君認為,李秀成的失敗是必然的,更讓他寒心的是,回到天京得到的是洪秀全的公開訓斥,王爵也丟了,太平天國的末路也近了。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 15 # 星火彪WarOH

    公元1864年,南京城外盡是蕭瑟,太平天國李秀成帶著洪秀成的兒子洪天貴福,企圖突破湘軍的重重包圍。無奈兵敗被俘,過了不久李秀成就被曾國藩所殺。至此太平天國,這個清朝時期唯一一個農民政權,宣佈失敗。

    為何在這場最後的“天京保衛戰”中,太平天國的新興將領李秀成部擁軍二十五萬,卻仍然解救不了天京,以至於最後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覆滅?

    一、底盤不穩

    首先,這二十五萬軍隊,並不是全部參與了天京保衛戰的。25萬指的其實是,李秀成麾下的部隊總數。由於太平天國前期急於求成的戰略問題,太平天國很多佔領的地區並不穩固,清朝的官員又重新組織起了力量進行反抗。

    所以李秀成這二十五萬軍隊中很大的一部分兵力需要在其他地方進行防守。一開始洪秀成要求李秀成回訪的時候,李秀成只分兵了一部分回到天京協助防守,自己卻仍舊留守蘇州。等到雨花臺失守的時候,李秀成才在洪秀成的嚴詔催逼之下趕回天京。

    除此之外,李世賢以及黃文金、古隆賢、劉官芳等將領的兵力都需要留守在浙江東部等地區進行鞏固。所以李秀成號稱25萬的部隊,絕大部分都需要分散出去,鞏固其他底盤。而湘軍的增援部隊卻是源源不斷從其他地方,趕來天京參與戰鬥。

    二、內部原因

    1856年太平天國的領導階層之間,發生了公開的分裂,原本強盛的太平天國開始走向衰落。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回到天京掌管政務。但是天王洪秀全卻在心裡,對部下的忠誠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透過加封兄弟為王的形式,牽制石達開。導致次年,石達開率部出走,於1863年陷入清軍包圍而死。

    諸王的死亡不僅直接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更在思想層面對底層士兵以及民眾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民間的歌謠所說,“天父殺天兄,終歸一場空。打起包裹回家去,依舊做長工”,太平天國已經失去了他賴以發展的思想根基。軍隊更是人心惶惶,不知為何而戰。

    三、曾國藩的湘軍

    說完太平軍以及太平天國的內部情況,我們再來看看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曾國藩本身就是湖南當地頗有聲望的人,他所帶領的湘軍大都選自湖湘的樸素農人,加上高素質的訓練,戰鬥來絕對出色。在武器方面,湘軍洋槍大炮雖少,卻裝備精良、彈藥充足。

    此外湘軍向來以團結、善守著稱。如此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再加上曾國藩的指揮,對抗上缺乏長期戰略、軍心渙散的太平軍,相信諸位看官也能夠明白——為什麼李秀成二十五萬的部隊仍舊解救不了天京。

    太平天國於1851年金田起義,最輝煌的時候曾經佔有中國半個疆域,勢力發展遍佈18個省份。終於在1864年,天京淪陷,這場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走向了滅亡……

  • 16 # 溫讀

    太平天國運動是晚晴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這次農民起義堪比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態勢較為浩大,可這兩個農民起義所不同的是,李自成在最後率領著自己的軍隊攻破了明王朝的首都,而太平天國在最後卻被晚清政府所剿滅。

    太平天國是在中國清朝的同治三年被消滅,當時太平軍的首都是天京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可能是因為洪秀全想要模仿朱元璋,想要在南京起家,最後再奪得天下,可是清廷、曾國藩和湘軍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其實,從真正意義上去講,當時天平天國的將領李秀成已經帶領了龐大的二十五萬大軍去救援天王,而湘軍也只有幾萬之眾,可後來的局勢卻瞬息萬變,最終卻被清軍攻破天京,告終了天平天國的政權。

    一方面,當時的李秀全為了保全天京,為了解除天京被圍的恐慌,親自率領了二十五萬大軍從上海回去,可就在其去援救自己主公的時候,卻遭到了曾國藩的阻攔:原來曾國藩料到了天京被圍,忠王李秀全一定會回來,為了能夠不讓這兩支軍隊完成會師,集中力量,曾國藩特意在天京之前設防,自己親自坐鎮;這樣使得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可以安心的攻打天京,加快天平天國政權的滅亡。

    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李秀成手上有二十五萬,湘軍不過幾萬人,但李秀成就是被曾國藩所埋下的防線制衡的動彈不得。

    但這二十多萬大軍也不是鬧著玩的,當時的李秀成接到天王洪秀全的命令,令他率軍渡過長江去攻打清軍的後方安徽,以這樣的目的來解除天京被圍之勢,而李秀成便在安徽境內艱難的向前推進,而每一個據點都有雖為數不多,但足夠防守的清軍把持,這樣在無形中就等於是消耗了李秀全的有生力量,再加上因為最初救援天京事態匆忙,李秀全在準備軍用的糧草輜重上也是一個問題,大家想一下,二十五萬的大軍,要打仗,還要吃飯,這樣龐大的消耗無形中就等於是在“自殺”這就造成了在李秀成率軍趕到天京的時候自己的軍隊已經損傷大半了,戰鬥力也大大不如從前,這又怎麼抵擋的住裝備精良的清軍呢?

    另一方面,太平軍的領導層眼光過於短淺,在還沒有取得天下的時候,便玩起了明朝“黨爭”的把戲,一場“天父下凡”的真人秀,將天京的政權攪亂的很是分散,難以得到強有力的集中,再加上洪秀全驅逐、逼走了天平政權中會打仗的部分將領,導致了天京防守的無策略、無目的和無方法。

    所以,太平天國在“天京保衛戰”的滅亡,不是偶然,也不是清軍的實力強大,而是其內部鬥爭的複雜,還有洪秀全在後期坐穩位置後的昏庸和腐敗,其班子也是各有鬼胎,沒有一心的想要去對抗和推翻清朝,再加上李秀全在回援時的準備不佳,路途中的牽制較多,這才導致了任憑太平天國有軍數十萬,可後來還是被湘軍攻破的事實。

  • 17 # 唯戀無名

    二十五萬,人數雖然多,但是不代表軍隊的戰鬥力強。從來沒有人規定“打仗,一定是人多的那一方勝利”。 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由於內亂,當時的太平天國已經是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了。1862年,湘軍水陸師2萬餘人從安慶沿江東下,五月份,抵達天京,對天京展開了包圍。當時,洪秀全面對這樣的情況,馬上命令李秀成的二十五萬大軍回援。二十五萬大軍面對湘軍幾萬人馬,結果出人意料,最後竟然被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結束。

    可能有朋友會問,二十五萬軍隊為什麼打不過湘軍幾萬人馬呢?

    老話說的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當時,湘軍圍攻天京的時候,洪秀全是萬萬沒想到的。等到被圍了後,才察覺到了危險。

    察覺危險,於是就極Superb人求援,而當時,李秀成為了趕時間,回援天京,二十五萬大軍走的是水路。總所周知,太平軍在水軍方面是非常缺乏的。一但選擇了水路,那麼就要面臨供給的匱乏。

    二十五萬大軍,糧草是一個大問題,糧草得不到解決,軍隊也自然而然沒有戰鬥力。 當時的局勢是,長江以南,以北的控制權,都在湘軍手裡。因此對於太平軍來說,補給糧草就很困難了。

    另一個方面是,湘軍的“圍點打援” ,湘軍圍住天京後,就知道李秀成會回援,因此當時的軍事分配是“曾國荃圍攻天京”,“曾國藩坐鎮長江一帶”,來抵禦李秀成的軍隊。 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經過一路的跋涉,已經是精疲力盡了,此時,剛到雨花臺就遭遇了湘軍的反擊。一個是疲憊之師,一個是蓄勢待發,戰鬥力明顯就有很大的區別。 再加上,當時太平軍補給跟不上,而湘軍則是源源不斷的補給,自然,太平軍打不過湘軍了。

    太平軍的失敗,自從天京事變後,就已經註定了失敗,李秀成的出現只是緩解了失敗的時間而已。太平軍佔領天京後,就出現了內部爭鬥,楊秀清被殺,韋昌輝也死了,石達開出走,五大天王,死了四個。你說,還沒打下江山,你就開始享受江山了,開始了內鬥,能不失敗嗎?

  • 18 # 歷史笑春風

    1862年,曾國荃在安慶誓師出兵天京。由於他貪功冒進,一路拼命攻擊,在三個月內,也就是五月到達了天京城下。當時,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沒有料到曾國荃進展如此之快,全都措手不及。

    曾國荃躊躇滿志的想按照以前的戰術合圍天京的時候,這才傻了眼。以他帶領的區區兩萬多湘軍,想合圍方圓幾十裡的天京城,簡直如同痴人說夢。曾國藩也知道曾國荃孤軍深入,危險萬分。

    可是這個時候,湘軍也沒有多餘的軍隊來增援曾國荃,只得讓湘軍水師保護曾國荃的後路,讓曾國荃在雨花臺築營防禦,先立下腳跟再說。

    這個時候,天京城內的太平軍不斷髮起對曾國荃部的進攻。但是,由於勢單力孤,無法打敗曾國荃,反而屢遭敗績。這給了曾國荃兩個月的時間,加強防禦工事。這樣,太平軍就白白喪失了對立足未穩的曾國荃部的反擊機會。

    這個時候太平軍的主力卻不在天京。這是因為李秀成和洪秀全之間發生了戰略上的分歧。洪秀全要求對曾國荃迎頭痛擊,而李秀成則想將蘇州的糧餉軍火接送天京,和曾國荃對峙24個月後,然後再解圍。

    我們現在看,如果隨便按照洪秀全和李秀成哪一個人的戰略都可以成功。可是,由於洪秀全和李秀成意見不和,結果天京的太平軍採取的戰略都錯過了雙方的正確部分,採取了雙方戰略中錯誤的部分,最終失敗。

    如果在曾國荃剛到天京城下,李秀成率領主力,以泰山壓頂之勢,會消滅曾國荃部。如果曾國荃立足腳跟後,採取李秀成的戰略,和曾國荃對峙兩年,也能消滅曾國荃。實際上,天京陷落也是兩年後的時候了,但那個時候李秀成大軍已失,彈盡糧絕,無力對精疲力竭的曾國荃部發動反擊了。

    這樣,在耽誤了兩個月後,李秀成才在洪秀全的幾次嚴令下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攻打曾國荃的湘軍。在雨花臺,雙方打了46天,打得曾國荃部叫苦連天。

    在這場戰役中,太平軍裝備精良,擁有西洋開花炮和兩萬杆洋槍,火力兇猛。但是,李秀成心裡沒有和湘軍硬拼的準備,只是靠火力,在肉搏時則處於下風。在戰鬥中,曾國荃自己也受了傷,在最危險的時候,曾國荃親自上陣與太平軍肉搏。

    當李秀成進攻曾國荃的後路時,又遇上了湘軍的水師。李秀成無法打敗湘軍水師,又不能攻克曾國荃的大營,這使得戰役進入膠著狀態。

    而且,李秀成關心的是自己的根據地蘇杭,當他知道蘇杭受敵的時候,便將主力撤了下來,終止了戰鬥。這次戰役,湘軍本身瘟疫流行,兩萬多人裡能夠打仗的也就一萬多人。李秀成損失了一萬人,消滅曾國荃五千人就撤退了。這是李秀成不肯打硬仗的緣故。

    在隨後的進北攻南等戰役中,李秀成連連受挫。隨後,李秀成大軍損失殆盡,天京也沒有糧草。最終天京無法解圍,落入曾國荃之手。

  • 19 # 薩沙

    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實力不足。

    在安慶失守以後,其實南京就已經難以防守。

    因為安慶是扼守南京西邊,長江運輸的門戶。

    就地理上來說,安慶北依大別山,與六安市、合肥市、銅陵市相接;東南瀕長江,與池州市、江西省九江市為鄰;西連湖北省黃岡市。

    安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相當的戰略意義,曾國藩就曾經認為“安慶之得失,定乾坤之轉與不轉。安慶關係淮南之全域性,為克復金陵之張本。”

    當時清軍猛攻安慶,背靠補給基地南昌和九江,無視太平軍在其他地區的進攻。當時陳玉成猛攻武漢三鎮,湘軍也不管。

    可以說,湘軍這一手是很高明的。

    因為湘軍攻破安慶,太平軍首都南京就危在旦夕。那麼,陳玉成即便攻佔武漢三鎮,到時候還是得放棄,轉而回頭救援南京。

    曾國藩也說:“力求破安慶一門,此外皆不遽之爭得失。”

    而安慶被攻破以後,太平軍西線防禦幾乎崩潰。

    同治元年五月(1862年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10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

    這其實是必然,既然連堅固的防禦重鎮安慶都守不住,其他地方更是不用多說。

    而此時太平天國由於連連征戰,地盤越來越小,經濟陷入崩潰邊緣。

    首都南京尚且無糧草,其他地方也是類似,無糧食還怎麼打仗。

    而李成秀的20萬大軍,表面上數字不少,其實很多是被強行徵召到部隊裡面的江浙皖平民。這些平民本來不是自願參軍,更不可能願意拼命,尋找一切機會逃走,戰鬥力低劣。

    這樣的部隊,人數再多,戰鬥力也是很弱的,同當年那支廣西湖南的老兵是無法相比的。

    此時,李秀成其實是在極度困境下,遭受湘軍和淮軍兩線夾擊,自保尚且困難,想要解圍南京當然是不可能。

    其實,當時如果不是洪秀全已經半瘋,就應該果斷放棄南京繼續突圍長征,尋找新的落腳點。

  • 20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1862年9、10月,李秀成率20餘萬大軍(號稱60萬)猛攻駐於雨花臺的曾國荃3萬湘軍。

    李秀成部剛從蘇浙前線回來,透過各種方式裝備了大量的新式裝備。其裝備水平並不弱於湘軍。

    可是,在兵力、火力均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李秀成仍然敗了。

    這樣的“富裕仗”,李秀成是怎麼輸的呢?

    內部爭執,錯失最佳時機

    攻佔安慶後,曾國藩開始攻略天京。

    按照曾國藩最初的設想,湘軍4路齊進,合擊天京。

    可是,由於太平軍的阻擊,3路湘軍被阻,當曾國荃部抵達了天京城下時,其他各部都距離很遠,難以救應。

    當時,天京城下,曾國荃的陸師18營9000人駐於雨花臺,彭玉麟的水師18營9000人協助,確保水路交通,另又曾貞幹部10營5000人確保西路糧道。

    可以說,由於湘軍的失誤,此時天京城下的湘軍兵力單薄、營壘未成,形勢危急。

    洪秀全及令李秀成前來增援。

    李秀成提出了不同意見:現在敵人初到,銳氣正盛,難以速破。我先給天京補充彈藥物資,以利持久,等到2年後,湘軍久圍師老,我再來一舉擊破。

    如此,太平天國高層在爭執中浪費了寶貴的3個月。

    直到洪秀全連番嚴旨,李秀成才集結大軍,前來解圍。

    此時,湘軍已經抓緊時間,修築營壘、補充兵力物資,站穩了腳跟。

    人心不一

    對於李秀成與洪秀全的爭執,絕大多數時候李秀成都是對的,但這次李秀成就有問題了。

    李秀成的主張,延續了太平軍攻破江南、江北大營時的套路。

    當年,楊秀清也未急於直接進攻威脅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等到時機成熟,才一舉破圍。

    可是,今時不同往日。

    湘軍圍攻九江、安慶,無不是長圍久困,何曾“師老”?相反,湘軍擅長的就是“結硬寨,打死仗”,一旦被他們死死困住,就很難甩掉了。

    或許,與當初解安慶之圍時一樣,李秀成急於發展、鞏固自己的蘇浙根據地,不無私心。

    太平天國後期,各將將自己經營的根據地視為個人利益所在,已一盤散沙。

    李秀成是這麼對洪秀全的,那李秀成手下的將領們,也是如此對待李秀成的。

    洪秀全害怕李秀成尾大不掉,“眾建諸侯以分其權”,忠王手下的將領們個個都封了王,形成了自己的利益,也不願全力替李秀成打仗。

    所以,開戰前,李秀成發出了“聯萬心以作一心”的號召。

    “聯萬心以作一心”,看來,太平軍已懷“萬心”,人心不一了!

    這也是此後血戰時,總差一口氣的重要原因。

    運氣不錯,形勢極為有利

    就在李秀成調兵遣將,前來救援時,上天幫了李秀成一把。

    9月,江南發生大疫,湘軍各營疾疫盛行。

    天京城下的曾國荃部,此時兵力已達3萬人,但在大疫感染下,“每營無病者不過一二成隊”,能勉強出戰者,不過萬人!

    而且,其餘各路湘軍,也因大疫所困,難以及時像曾國荃靠攏。

    此時,李秀成集結了20餘萬大軍,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

    同時,由於李秀成部久戰蘇浙,透過各種手段獲得了大量新式裝備。

    據曾國荃彙報:太平軍“火器精利於我者百倍之多,又無日不以開花大炮子打壘內,洋槍隊多至二萬杆”。

    曾老九的話未免誇張,但太平軍的裝備不弱於湘軍,則是基本可以確定的。

    形勢對太平軍極為有利!

    兵力難以展開,西路襲擊受挫

    用李雲龍的話說,這樣的富裕仗,還分什麼主攻輔功?

    但是,李秀成兵力雖多,卻不敢這麼說。

    因為:湘軍立營於雨花臺至江邊的狹長地帶。側背有長江保護,正面狹窄。

    戰場狹窄,李秀成難以發揮兵力優勢。

    戰役開始後,李秀成決心來一次“手術”。他把重點放在西路。

    西路的重點是:攻佔江心洲。

    只要太平軍控制江心洲,以火力封鎖江面,就可以切斷湘軍水師、陸師的聯絡,阻斷湘軍的補給線。

    太平軍數千人衝上江心洲,抄敵後路,企圖截斷敵人運道。

    湘軍的反應速度真不是蓋的。他們立刻組織兵馬,連夜築壘十餘座,與太平軍在洲上對峙。

    由於江心洲戰場不大,太平軍兵力雖多,但能投入者不過數千人,兵力優勢無法施展,遂達成僵持。

    西路,陷入僵局。

    就差一口氣的東路

    西路陷入僵持後,18日開始,太平軍把重點放在東路。

    東路,是硬仗。

    太平軍在火力掩護下,揹著板子,填上壕溝,奮力前進,“烽燧蔽天,流星匝地”,攻勢猛烈。

    太平軍攻勢猛烈,湘軍一開始還真吃不消。

    曾國荃親自督戰,被飛子擊上左臉,副將倪桂陣亡。

    23日,李世賢率3、4萬人來助戰,太平軍攻勢更盛。

    曾國荃形勢危急,本在保護西路的曾貞幹率軍來救,拼死抵抗。

    25日,曾國荃的彙報,顯示他已經抵擋不住了:我軍已疲且憊矣“。

    此時,湘軍的一次主動出擊,穩定了形勢。

    被反擊打亂部署

    原來,在太平軍集中精力於東路時,西路營壘散而不堅。

    湘軍見有機可趁,遂在西路發起反擊,擊毀太平軍營壘12座。

    太平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只得將江心洲的軍隊撤回山上。

    太平軍的調整,使他們對東路的進攻放緩7日之久!

    就在這段時間,蕪湖等地的湘軍援軍抵達戰場,帶來了3000生力軍。

    湘軍形勢得以好轉。

    接下來,雙方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一刻。

    死戰

    在調整期,太平軍也沒有閒著,他們繼續挖掘地道,準備土攻。

    曾國荃跟太平軍打了這麼多年仗,太平軍的套路他再清楚不過了,已有準備。

    曾國荃緊急下令:在壕牆內再築一道牆!

    11月3日,最驚心動魄的一刻來臨。

    太平軍地道爆破炸塌湘軍營牆兩處,從硝煙中殺入,衝入缺口。

    湘軍早有準備,據內牆死戰,殺傷太平軍後發起反擊,堵住缺口。

    太平軍豈會放棄苦苦打出的缺口?立刻組織兵力往缺口猛攻。

    兩軍在缺口短兵相接,拼死搏殺。

    最終,太平軍始終衝不如缺口,攻勢失敗。

    此戰後,雙方氣勢完全逆轉。

    湘軍決定:“定計不挖道矣,縱或地道轟裂,亦可拼力堵住口子也”。

    太平軍的攻勢,已過“頂點”。

    技術對抗

    此後,太平軍調整部署,不再死攻。

    東路,太平軍繼續挖掘地道,準備再來一波;西路,太平軍決長江之水,準備斷絕湘軍運輸道路。

    雙方進入了“技術對決”的階段。

    技術對決,湘軍是不怵的。

    太平軍的土攻技術,早年就是在湘南成熟起來的,現在在湘軍面前玩這個,哪裡能得到便宜呢?

    你挖地道,湘軍對著挖。

    挖通了以後,要麼灌溉淤水,要麼摧毀地道。

    不但如此,有時候地道沒有連上,湘軍“一不小心”挖到了太平軍的營地,也反擊太平軍。

    西路,湘軍發揮水師優勢,以舢板守住雙閘,牢牢掌握主動,粉碎太平軍決水企圖。

    如此,形勢對湘軍越發有利了。

    退兵

    此時,外圍湘軍中,一部分湘軍擺脫了太平軍的阻擊,抵達天京外圍。

    11月21日,曾國荃見兵力稍厚,立刻對太平軍最薄弱的西線發起反擊。

    西線太平軍不能抵擋,被迫退軍。

    形勢逆轉,李秀成被迫退兵。

    總結

    此戰,打了足足46天。

    曾國荃本是孤軍深入,又為大疫所傷,天災人禍,難免一敗。

    可是,絕對優勢的太平軍就是奈何不了曾國荃!

    其原因有3:

    1、前敵指揮官李秀成不擅硬仗。

    李秀成素來善於打巧仗。

    此前的作戰中,李秀成或“圍魏救趙”,或千里奔襲,或極力攻心,用兵巧妙,構思縝密,可謂良將。

    不過,李秀成一直不太擅長打硬仗,也不喜歡打硬仗。

    此戰中,太平軍前期的硬攻已經使湘軍陷入極端窘迫,正是所謂“我們困難,敵人更困難”的時刻。

    但每每在這個關口,李秀成放緩攻勢,改打“巧仗”,使曾國荃屢屢挺過最危險的時刻。

    2、戰鬥意志!

    此戰,曾國荃3萬人,傷亡5000餘人,曾國荃受傷,多位將官戰死;太平軍20餘萬人,傷亡不過萬人,沒有知名將官傷亡。

    這說明:湘軍是真的決死一戰了,而太平軍各部有儲存實力,不肯死戰的嫌疑。

    這也難怪:太平軍幾次出現絕佳機會,但總是差一口氣!

    3、太平天國的系統性失敗。

    此戰,曾國荃雖系孤軍,但後有長江水師支援補給,外圍湘軍雖受牽制,但一有機會,就幾百、幾千的前來增援,使曾國荃危而不敗。

    反觀太平天國。勢力雖大,卻一盤散沙。

    洪秀全、李秀成的爭執,使太平軍3、4個月才來打,錯失機會。

    戰前,洪仁達、洪仁發貪財,使天京囤糧計劃受阻,太平軍在天京的糧草、物資緊張,雖然“主場作戰”,卻缺糧少衣。

    而外圍的陳坤書,更是沒有全力阻援,使蕪湖湘軍源源不斷支援曾國荃。

    這就是系統性差距!

    清軍方面,自江南大營被攻破後,大清將平叛指揮權悉數交給曾國藩。

    而太平天國方面,已經在不斷的濫封、濫用後,成了一盤散沙!

    如此,兵雖多,怎麼能勝呢?

    此後,太平天國又想出多種方式,企圖扭轉形勢。

    只是,這樣有利的狀況都無法解圍,哪裡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扭轉乾坤呢?

    太平天國的滅亡,已不可能避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真實的崇禎帝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