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吃貨米豆
-
2 # 端木建
歷史上的崇禎
他很自負
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漢文帝,本來是馬屁之言,但是崇禎聽了十分的不高興,他認為漢文帝只是一箇中上等的皇帝,覺得那漢文帝和自己比根本不值一提。還有一次大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禎帝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到閨門無序,家法敗壞,我還羞於與他相提並論呢。”(摘自《三垣筆記》)前半句絕對不是崇禎的謙虛之言,他打心眼兒裡是覺得唐宗宋祖之類的人物比不上自己。
自負,來自於他的不自信
極其自負的崇禎內心中有很大的不自信成分,所以他對其他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對他人的行為十分多疑。他此生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別人看不起他,一旦他發現有人對他有不好的評價或者在他面前耍小聰明,他就會痛下殺手。他的第一個蜜月閣臣劉鴻訓,在寧遠譁變之後,沒有看出他想向此案向戶部問罪的態度,反而提出用崇禎的私銀髮餉,觸怒了他,之後崇禎又得到訊息,劉鴻訓在家中說崇禎畢竟只是個“衝主”(年幼之君)。崇禎不便以“衝主”之事定罪,於是在之後的張慶臻賄賂舞弊一案中強行將劉鴻訓牽扯進去,將他流放代州,使劉死在了戍所。
他自作聰明
崇禎帝是一個很自以為是的人,從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來,用人上,雖然他想法很好,嘗試通過科舉、科道以外的途徑網羅人才,但是他本人十分缺乏統籌安排進行制度改革的能力,只是憑著一時的激動隨意降旨,各種破格提拔人才,但又對他們缺乏考察,用之則一味信任,反之,罷免之時也極為輕易,全憑一己之好惡。在處理黨爭問題上,韓曠曾經上向崇禎提出過關於君主處理朋黨的意見,就是作為君主在處理朋黨問題時,要做到本身無朋黨之念,升遷革黜應該由才能品德和執政業績上來決定,可惜崇禎朋黨之見極深,自負地認為只有把哪一圈子的人都認清,才能消除朋黨,結果適得其反。
他很勤勞
自正德皇帝開始,沒有一個皇帝能規規矩矩參加內閣和翰林學士為皇帝的“日講”,但崇禎在位的十七年中,日講經筵堅持不懈,他驕傲的心讓他變得十分的要強,想通過這些理論學習增強自己的帝王修養,來達到自己心中為自己設立的目標。他十分勤於政務,本章和票擬每一個都認真閱讀,按慣例,閣臣的票擬雖然只是一種建議但是卻極受尊重,在崇禎之前閣臣的票擬被駁回的情況很少,但崇禎帝卻經常駁回,後期甚至有些大學士事先備好兩種票擬,以備崇禎帝批駁。除此之外,崇禎的朝會也十分頻繁。
“今後除酷暑嚴寒之外,朕將每日御於文華殿中,所有奏章均同各位輔臣面商定議,務求處理精當。”
面對這樣一個精力旺盛恩威難測的君主,崇禎的閣臣,不好當啊。
他性情苛刻
崇禎性情節儉,嚴令大臣們跟著節儉,痛恨貪墨官吏,整個大明只有三位輔臣被殺,王文、夏言和崇禎年間的薛國觀。本身薛國觀並無必死之罪,在崇禎得知薛國觀出走時的金銀裝載了滿滿一車隊時,起了殺心,下旨令薛國觀自殺,抄沒家財。
崇禎是一個很複雜的人,自小襲信親王,長期的呼奴喝婢使得他性情嚴急苛刻,剛愎自用;另一方面從小的孤獨寂寞和危險處境讓他敏感多疑,過分自負,但在緊要關頭卻又總拿不定主意。
他確實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我們把他的缺點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看來,都是無關痛癢的小毛病罷了,可怕的是,崇禎的這些缺點和他專制帝王的至高權力相結合卻產生了可怕的效果,這個可怕的效果又經過當時明朝時局動亂環境的放大,成為了一種令人震驚的破壞性力量。
他身上的悲劇色彩太濃重,一個死時僅33歲的瘦弱年輕人,將破敗不堪的大明王朝背在身上十七年,福王遇害之後,崇禎大病了一場,長達十幾天不能雙腿直立行走,只好在暖閣召見褚臣,頭一次在召對朝臣的時候泣不成聲。首輔範復粹一直在崇禎耳邊道:“這一切都是氣數,氣數啊。”崇禎帝很不高興的回道:“這也說不得是氣數。就是氣數也要靠人力來挽回啊。”
從初登帝位的意氣風發,雄心壯志,藐視唐宗宋祖,想要和一幫大臣共同幹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可是他身邊別說什麼經邦治國的王佐之才,就連稍微能合他心意的人都沒有。他身在帝位沒有一天是快樂的,等待他的只有日復一日的奏章、廷議、召對。前線不斷潰敗的戰報和國庫空虛的奏疏擺滿了他的桌子。可惜,最終他也沒能逃離命運,在他身上彷彿看到了那個我最喜歡的金庸筆下的角色,“別跟我說什麼氣數不氣數,我偏要勉強。”
-
3 # 史道驛站x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大明王朝的終結者,對於這個亡國之君,後人對他的褒貶不一。不管崇禎在煤山自縊前有何想法,他也無法阻止後人對他的評價是否公平。
崇禎帝死前曾對身邊太監說東林黨人誤國,太監也說了一句,要是忠賢還在,就不會如此的話。也許崇禎到死時才明白,誰是大明的擎天柱,誰是大明的掘墓人。那崇禎帝到底是一個明君,還是一個昏庸的亡國之君呢?
崇禎皇帝繼位時,宦官接魏忠賢還是炙手可熱的人物,魏忠賢因深得明熹宗的寵信,又有明熹宗奶媽客氏的關係,客氏是魏忠賢的對食。因此魏忠賢大權在握,號稱‘’九千歲‘’,明熹宗本來就對權力不感興趣,他只痴迷木匠活,是個有精湛技藝的木工大師,他的不作為,給了魏忠賢機會。
魏忠賢一手遮天,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打壓群臣,排除異己,明朝官員貪汙腐化日趨嚴重。一直自詡正人君子的東林黨人得不到重用,被魏忠賢排擠離開了政治中心。國庫財政收支寥寥無幾,窮家難當。儘管日子艱難,崇禎也還是一腔熱情,勵志圖強,一心想重振大明,他省吃儉用,從我做起,衣服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勒緊褲腰帶,大刀闊斧地整治了朝綱。
清算魏忠賢,是個大快人心的事,尤其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人,更是交口稱讚,回到政治舞臺的東林黨人,彷彿王者歸來,有了權力後,不遺餘力的剿滅異黨勢力。這些自以為知識淵博的傢伙,在治理國家方面確實個無能兒,沒有一個人能夠拿出好的治國方略來。他們上臺後,還是老生常談,代表著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1628年崇禎繼位不久,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就迅速壯大,聲勢席捲全國,他重用的東林黨人,都是貪生怕死之人,既不出力,又不出錢,而且漢奸較多。這就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很快做大做強,錯失了最好的機會,剿滅這些農民起義軍。崇禎似乎不明白‘’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一味地以城牆堅固來矇蔽自己,坐以待斃。就算後來李自成有條件的想跟崇禎談談,崇禎帝也是斷然拒絕,再次失去了機會。他還寄希望有大軍來救援北京城,結果是李自成率大軍攻破北京城。
不得不說,崇禎帝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貴為皇帝,能夠勤政,不奢淫,這是可貴的品質,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剛愎自用,不善權術。
-
4 # 朕即我意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軍開始包圍北京。遠處隆隆的炮聲和撕心裂肺的喊殺聲,淹沒了紫禁城片刻的寧靜。此時的孤城,顯得格外的悽婉。
崇禎帝朱由檢,此時正孤寂地坐在勤政殿冰涼的地板臺階上,身旁只有司禮監太監王承恩侍立著。崇禎的眼神看上去黯淡無光,鬢角爬滿了皺紋,還不到三十四歲的年齡,卻已顯得格外的蒼老。他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他這麼勤勉,卻還是擺脫不了亡國之命運?莫非天不佑大明?天不佑他朱由檢麼?他抬起頭,無神的眼睛看向遠方,乾澀的嘴脣動了動,卻沒有發出音來,此刻的他已陷入沉思……
可以說,他原本不過大明一藩王,根本無緣皇位。若不是九千歲魏公公搞出那麼多事來,他信王還是信王,他還可以當他的逍遙王爺。然,命運無暇他顧,是他的他躲不過。哥哥由校在位七年,無任何建樹,任用權閹,朝堂之上,東林集團與閹黨集團相互攻訐,鬥爭不斷。可偏哥哥不愛管事,只喜歡木工雕刻,他甚至能把桃核雕刻成一座宮殿,裡面的構造,都能栩栩如生。藝術家終不能成為優秀的政治家。天啟七年,哥哥遊湖落水,而生大病,沒有子嗣。信王為嫂子提攜,繼位為帝。改年號崇禎。
他被迫任用楊鶴舉持清剿流民事宜。但楊鶴此人不太會辦事,舉張招降流民,但反被流民假投降給背後打了一槍,他氣極敗壞,殺了楊鶴。他緊接著啟用楊鶴的兒子楊嗣昌,所幸楊嗣昌還真有點大禹的本事,把陝西的流民給疏通到河南,引流入豫,息事寧人了。不過這樣一來,河南流民又起來了。
他狠了狠心,把他的王牌調來,任用洪承疇為五省總督,採用洪之計謀"五面十八隅",令孫傳庭堵住潼關入陝關口,佈置四面八方口袋陣,看你流民往哪跑?你跑四川,四川總督陳奇瑜封口袋,堵死你,你回陝西,孫傳庭潼關放炮炸死你!你逃河南,洪承疇乾死你。這下可好,闖王高迎祥帶著他的闖將李自成,像一隻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竄。到最後被孫傳庭大炮幹傷,被孫俘虜了。李自成見勢不妙,一溜煙跑沒影了。為禍八年的流民之亂終於被平定。崇禎他高興啊,他終於抓到賊首了!
崇禎無奈的癱坐在勤政殿冰涼的臺階上,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
5 # 愛妮品歷史
明朝崇禎帝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個工作狂,其實他不是一個明君。崇禎帝工作強度非常大,據說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其實明朝皇帝勤政的並不多。只有明太祖、成祖、孝宗以及這位崇禎帝工作很勤奮。很多人都同情崇禎帝的遭遇,但我不同情他。
我認為崇禎帝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對大臣非常刻薄。(比如孫傳庭戰死之後還懷疑人家臨陣脫逃,不予贈蔭)
-
6 # 6別無選擇6
想到崇禎帝的亡國,就總恨不得在崇禎帝的身邊能多一些,更多一些,甚至包括他的臣子、宮女,最好連同皇后一起也都是這麼一類人,然後每天不休的在崇禎帝耳朵邊跟他講“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才好。
因為崇禎帝也實在太忙了。從十七歲那年做了皇帝開始,直到三十四歲自刎殉國,他就如同一匹瘸子馬,沒日沒夜拉著一輛破損不堪的大馬車趕路,累得哼哧哼哧不說,又一頭扎進懸崖下“車毀人亡”。縱然有人要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可既然這個黴運落在了他的頭上,要說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也是說不過去的。
如果有的話,問題又出在崇禎帝的哪些行為上,他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呢?
首先,便是崇禎帝的“勤政”
崇禎怕是我們歷史上最勤政、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了,當然近些年來也有人說隋煬帝也很勤政,而他們兩個人的“勤政”似乎又是完全不一樣的。
崇禎帝的“勤政”,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其一:日日早朝,時時召對
他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頗為“勤政”的皇帝,以至於徐元文、張廷玉修《明史》時會有“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一說。
其二:勤於用人,用人不專
尤其是清理了盤根錯節的閹黨勢力後,就想要“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他用人又不專,今兒個用,明兒個廢是常有的事。想想崇禎帝在位不過十七年,竟“誅殺總督七人,巡撫十一人”,崇禎帝的“忙”,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三,是急於求治,朝令夕改
至少明末名將袁崇煥的死,就不能說與崇禎帝的“急於求治”無絲毫關係。
當年的袁崇煥還是一介書生。初入行伍,一戰打死努爾哈赤,再戰打趴下了皇太極。足可以擔當的起大明中興的重任。
少年天子崇禎一上臺,也想勵精圖治,就想到要起用袁崇煥,君臣對答,兩人聊得很順溜。崇禎帝“龍顏大悅”,袁崇煥“熱血沸騰”,崇禎帝還想問個明白,遼東還守不守得住,我這皇帝的板凳還坐不坐得穩。袁崇煥想著讓崇禎帝心裡踏實,便說道“五年復遼”。
當袁崇煥再次駐守寧遠,崇禎帝話裡話外總要用“五年復遼”,不時就敲打敲打他;袁崇煥也越來越覺是芒刺在背,於是一再向崇禎帝要糧餉,好給自己找個日後開罪的藉口。時日遷延,君臣失和,甚至矛盾也開始慢慢激化。
袁崇煥最終被崇禎帝給賜死,這一事件似乎也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呢。
其次,崇禎帝執政如同兒戲
在我們整個幾千年的歷史上,唯獨明朝的皇帝是最“多才”的,如宣宗善於鬥蛐蛐、正德當過“大將軍”、嘉靖是養生專家、萬曆好斂財、天啟皇帝更是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兒,崇禎倒是位“專業”的皇帝,其執政的能力又讓我們大跌眼鏡。比如:
其一,崇奉宗教,祈求神明降福,搭救他的大明王朝
自打朱棣依仗著“真武大帝”的幫忙,從他侄子朱允炆那兒奪來皇位後,大明的皇帝都很迷信“真武大帝”,這位“老神仙”。為了得到他的“降福”,崇禎帝甚至將《山海經》都給搬了出來,用上面的“神獸”,更定文武官員朝服上的圖案。其結果卻在他的意料之外,“降福”沒有得到,反而花了一筆冤枉銀子。
後來士兵們鬧餉,崇禎帝更是把宮中所藏曆朝歷代的銅器都給融掉,來鑄錢,這在我們的歷史上也是獨一份的。
其二,便是他喜歡諉過臣下,自我標榜
關於崇禎帝喜歡下“罪己詔”,想必已經眾所周知了,其實連我們所熟知的崇禎的“勤政”、“節儉”,恐怕都是他自己標榜出來的,更有甚者,連他未能“南遷”,終至於城破人死,似乎都跟他的這一個性有著莫大的關係呢。
關於“南遷”的計劃,明廷議過其實不止一次。尤其是崇禎十七年,時任左中允的李明睿,於正月初三日向崇禎帝提起南遷計劃的時候,崇禎帝就高興得不行。然後示意李明睿在第二天的朝會上提出,還不能透露出他自己也很想遷都的意圖來。
從崇禎帝在遷都問題上表現出的跡象來看,他不是不想遷都,其實是不想由自己去擔“放棄祖宗陵寢”的罪名而已。他希望看到的朝會應該是這樣的:內閣及六部的眾臣們一請南遷,皇上不準;然後眾臣再二請南遷,皇上再不準;……。如此眾臣們三請,四請以後,崇禎帝這才勉為其難,在眾臣們的“脅迫下”南遷。
事實上,明朝的文官們也都不願意自己去背“棄半壁江山於不顧”的身後罵名;更有甚者如光時亨,還想著以此來沽名釣譽呢。於是在朝會上,大臣們一請南遷,崇禎帝不準,眾臣們也都跟著順坡下驢,不言語了。眾臣們不按套路出牌,在崇禎肚子裡排練了無數次的劇情,戛然而止,被氣得破口大罵,“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由此看來“死要面子活受罪”,這個詞兒,還真的不是傳言。
不知恤民,對百姓加徵不斷
水利不修
據計六奇的《明季北略》上說:天啟七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的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到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相對來說講,崇禎元年高迎祥率眾在陝西起義;崇禎二年,李自成又加入到起義軍中。也就是說,僅僅侷限於陝北一隅的旱災,而且還是在剛剛發生的那兩年,就已經爆發了規模不小的農民起義,明廷的抗旱救災工作到底有沒有做過,就不得不令我們疑心了。以我們中國這麼大面積的領土,其實每年都難免會有些災患的,時至今日不也是如此麼。而正是這樣一次局域性的災患便引發這麼大的暴動,我們還要將大明的亡國,諉過於天災,就未免跟崇禎帝一樣兒戲了吧。
事實上在崇禎帝在位的十七年間,就從未有過朝廷組織民眾興修水利的記載。而且在《烈皇小識》上還有這樣一段故事:有一次崇禎帝當著眾大臣們的面兒,大發感慨嘆民生的艱難,給事中黃承吳便抓住時機建議興修水利,當崇禎帝聽說“需要錢糧”的時候,就馬上顧左右而言他,將此事糊弄過去了。
加徵不斷
明代的加徵其實是始於萬曆年間的。當時迫於遼東戰事吃緊,朝廷便開始了加徵“遼餉”。崇禎帝上臺後,在保留“遼餉”的基礎上,又陸續推出了“剿餉”、“練餉”等稅收加徵專案;民眾的負擔就可想而知了。何況還未去計較貪官汙吏們的中飽私囊。
無休止的加徵,只能是逼著農民們開始逃亡,起先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後來地方官迫於嚴令,必須徵足一定的數額,一戶逃就由其餘九戶補足;九戶逃就由未逃的那一戶補足。這就意味著一旦一個地方出現了一兩戶逃亡,很快便會演變為“集體大逃亡”。他們走投無路,只能加入到起義軍中,明朝的起義軍越剿越多,其根本的原因正在於此。
如果朝廷真的這麼缺銀子尚還罷了,暫不說那些肥的流油的藩王們,就是崇禎帝本人,都還藏著三千七百萬的“內帑”呢。只是後來崇禎帝做雷鋒,送給了李自成。
《甲申核真略》的作者楊士聰,曾經在崇禎帝身邊任檢討 , 當他聽聞此事後,感慨道:“嗚呼! 三千七百萬 ! 捐其奇零 , 即可代二年加 派。乃今日考成 ,明日搜刮,使海內騷然 ,而扃鑰如故, 策安在也 ? 先帝(崇禎帝)聖明 ,豈真見不及此……籲, 其亦可悲也矣 !(據談遷:《國榷》)
結語
總而言之,或許崇禎帝不是一個壞人,但他也絕對不是一個值得同情的皇帝!在他當政的十七年裡,百姓們背井離鄉,餓死溝壑,更有甚者如《諸城縣誌》稱,“出境二十里,見道旁刮人肉者,如屠豬狗。 … … 又行半日,見 一 老摳,持一 死兒,且烹且哭。”
在我們幾千年來全部的歷史中,怕是沒有哪一個時期比這更悲慘一些了吧。
-
7 # Eleazarchen
1.明朝崇禎帝朱由檢17歲登基的崇禎執政。
①明太祖朱元璋有聖旨說後世皇帝不許殺諫言官,所以形成規矩後對文官較開明,之後的文官集團肆無忌憚形成,可以說是一派勢力,皇帝也管不了、皇帝不敢問則,無足輕重的事也要在皇帝面前擺擺。
②明朝說白了可以說皇帝只是個擺設,龐大的文官集團,要武揚威的把持朝政,丈明朝可謂是內患外憂、搖搖欲墜,崇禎帝朱由檢開啟工作狂資態,用全部精力與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歷盡心血復興明室,最後以自溢為結局。
③崇禎帝朱由檢是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其性格是年輕有為、自信中有著多疑、崇禎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徵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心格及其複雜,歷史評價時多有同情,而且很自負是由於崇禎帝朱由檢不自信造成的。自作聰明、而且脾氣爆燥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判,對別人產生多疑,一旦發現對自評判不好或耍小聰明者就痛恨殺手,感覺崇禎帝朱由檢是燥鬱症的精神病,可能是從小的孤獨寂寞和危險處境敏感多疑,過分自負,緊要關頭卻又總拿不定主意。是個呼聲大雨點小的人。
②政務上有內閣首輔韓爌,給崇禎帝朱由檢提出了君主與朋黨的關係,應該是有CEO的尊嚴,做到本身無朋黨概念,升遷革黜由才能品德和執政業績上來決定,崇禎帝朱由檢朋黨關係嚴重,自負地認為在黨朋朋友圈裡OO7後才能消除朋黨,適得其反的影響政務了。
②崇禎帝朱由檢在內閣和翰林學士為皇帝的“日講”上積極工作,正德皇帝開始就沒有先例,做到了教授級別的講師,十七年的歲月彰顯出了自己魄力在講臺,這樣的經歷使得心目中的偉人目標就是自己。每天的例會在朝中堅持形成慣例,對政務業績上追求嚴謹,其下屬官員認為崇禎帝朱由檢,工作認真,要求嚴格,私下也是不敢胡弄崇禎帝,做好配合,免得被辭退。
③過於精分的崇禎帝朱由檢,過於強迫症,但在執政上的專制效果抑制了明朝後時代年間的發展,因為當時的狀態是內憂外患,由其這種皇帝當道是可怕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引爆局面,由於崇禎帝朱由檢的贏弱又感情用事而且自負,這樣讓人感到即可恨又可憐,而且隨脾氣的好與壞掌握執政,當時的雄心壯志一攬無餘,可是事與願違的其被自己的性格打破常規,不盡人意、忘乎所以的揭斯底裡的偏執狂。總是應撐著勉強自己,所以也是最讓人憐憫的崇禎帝朱由檢。
-
8 # 史筆似塵鉤
崇禎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是一個很自負的人。
有大臣將他比做漢文帝,結果招惹了麻煩,被他訓斥一頓,後來又有個大臣變得聰明瞭,把他比做唐太宗與宋太祖,結果崇禎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到閨門無序,家法敗壞,我還羞於與他相提並論呢。”
他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人都是這樣的,自負的原因肯定是不自信的體現,崇禎帝就是如此,他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平生最痛恨的就是別人看不起他。
崇禎不便以“衝主”之事定罪,於是在之後的張慶臻賄賂舞弊一案中強行將劉鴻訓牽扯進去,最後流放代州,最後劉死在邊疆。
大明朝的皇帝從正德開始就不怎麼認真工作了,像崇禎帝的哥哥、父皇,甚至祖父這些人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但崇禎在位的十七年中,日講經筵堅持不懈,他驕傲的心讓他變得十分的要強,想通過這些理論學習增強自己的帝王修養,來達到自己心中為自己設立的目標。
整個大明歷史上只有三位輔臣被殺,王文、夏言和崇禎年間的薛國觀。本身薛國觀並無必死之罪,在崇禎得知薛國觀出走時的金銀裝載了滿滿一車隊時,起了殺心,下旨令薛國觀自殺,抄沒家財。
回覆列表
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漢文帝,本來是馬屁之言,但是崇禎聽了十分的不高興,他認為漢文帝只是一箇中上等的皇帝,覺得那漢文帝和自己比根本不值一提。還有一次大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禎帝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到閨門無序,家法敗壞,我還羞於與他相提並論呢。”(摘自《三垣筆記》)前半句絕對不是崇禎的謙虛之言,他打心眼兒裡是覺得唐宗宋祖之類的人物比不上自己。
自負,來自於他的不自信
極其自負的崇禎內心中有很大的不自信成分,所以他對其他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對他人的行為十分多疑。他此生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別人看不起他,一旦他發現有人對他有不好的評價或者在他面前耍小聰明,他就會痛下殺手。他的第一個蜜月閣臣劉鴻訓,在寧遠譁變之後,沒有看出他想向此案向戶部問罪的態度,反而提出用崇禎的私銀髮餉,觸怒了他,之後崇禎又得到訊息,劉鴻訓在家中說崇禎畢竟只是個“衝主”(年幼之君)。崇禎不便以“衝主”之事定罪,於是在之後的張慶臻賄賂舞弊一案中強行將劉鴻訓牽扯進去,將他流放代州,使劉死在了戍所。
他自作聰明
崇禎帝是一個很自以為是的人,從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來,用人上,雖然他想法很好,嘗試通過科舉、科道以外的途徑網羅人才,但是他本人十分缺乏統籌安排進行制度改革的能力,只是憑著一時的激動隨意降旨,各種破格提拔人才,但又對他們缺乏考察,用之則一味信任,反之,罷免之時也極為輕易,全憑一己之好惡。在處理黨爭問題上,韓曠曾經上向崇禎提出過關於君主處理朋黨的意見,就是作為君主在處理朋黨問題時,要做到本身無朋黨之念,升遷革黜應該由才能品德和執政業績上來決定,可惜崇禎朋黨之見極深,自負地認為只有把哪一圈子的人都認清,才能消除朋黨,結果適得其反。
他很勤勞
自正德皇帝開始,沒有一個皇帝能規規矩矩參加內閣和翰林學士為皇帝的“日講”,但崇禎在位的十七年中,日講經筵堅持不懈,他驕傲的心讓他變得十分的要強,想通過這些理論學習增強自己的帝王修養,來達到自己心中為自己設立的目標。他十分勤於政務,本章和票擬每一個都認真閱讀,按慣例,閣臣的票擬雖然只是一種建議但是卻極受尊重,在崇禎之前閣臣的票擬被駁回的情況很少,但崇禎帝卻經常駁回,後期甚至有些大學士事先備好兩種票擬,以備崇禎帝批駁。除此之外,崇禎的朝會也十分頻繁。
“今後除酷暑嚴寒之外,朕將每日御於文華殿中,所有奏章均同各位輔臣面商定議,務求處理精當。”
面對這樣一個精力旺盛恩威難測的君主,崇禎的閣臣,不好當啊。
他性情苛刻
崇禎性情節儉,嚴令大臣們跟著節儉,痛恨貪墨官吏,整個大明只有三位輔臣被殺,王文、夏言和崇禎年間的薛國觀。本身薛國觀並無必死之罪,在崇禎得知薛國觀出走時的金銀裝載了滿滿一車隊時,起了殺心,下旨令薛國觀自殺,抄沒家財。
崇禎是一個很複雜的人,自小襲信親王,長期的呼奴喝婢使得他性情嚴急苛刻,剛愎自用;另一方面從小的孤獨寂寞和危險處境讓他敏感多疑,過分自負,但在緊要關頭卻又總拿不定主意。
他確實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我們把他的缺點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看來,都是無關痛癢的小毛病罷了,可怕的是,崇禎的這些缺點和他專制帝王的至高權力相結合卻產生了可怕的效果,這個可怕的效果又經過當時明朝時局動亂環境的放大,成為了一種令人震驚的破壞性力量。
他身上的悲劇色彩太濃重,一個死時僅33歲的瘦弱年輕人,將破敗不堪的大明王朝背在身上十七年,福王遇害之後,崇禎大病了一場,長達十幾天不能雙腿直立行走,只好在暖閣召見褚臣,頭一次在召對朝臣的時候泣不成聲。首輔範復粹一直在崇禎耳邊道:“這一切都是氣數,氣數啊。”崇禎帝很不高興的回道:“這也說不得是氣數。就是氣數也要靠人力來挽回啊。”
從初登帝位的意氣風發,雄心壯志,藐視唐宗宋祖,想要和一幫大臣共同幹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可是他身邊別說什麼經邦治國的王佐之才,就連稍微能合他心意的人都沒有。他身在帝位沒有一天是快樂的,等待他的只有日復一日的奏章、廷議、召對。前線不斷潰敗的戰報和國庫空虛的奏疏擺滿了他的桌子。可惜,最終他也沒能逃離命運,在他身上彷彿看到了那個我最喜歡的金庸筆下的角色,“別跟我說什麼氣數不氣數,我偏要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