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體裁上看
“記”是以散文的形式來記敘漁人發現,探訪桃花源的經過。桃花源的發現是在漁人的“忘”路之遠近的情況下,“忽逢”而見的,而且是置於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繽紛的花片中,這樣就給人一種神秘變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顯得撲朔迷離,有如夢幻。
但同時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親切可感,因為文中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寫的又是漁人的親聞親見。這正是散文這一體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詩”則是側重敘述桃花源的社會制度和詩人的一種嚮往之情,它不同於“記”的入微摹神和繪色刻畫。
詩中表明的社會觀,是以道家的“淳”對抗現實的“薄”,由此襯托出黑暗社會激發的一種矛盾。這樣,這種超脫的精神所形成的獨特的胸懷,又使詩中蘊含了一種超然的意境,因此這種看似平緩的敘述也就帶上一種清雅脫俗的意韻。這些正是由“記”和“詩”的不同的體裁所決定的。
2、從內容的選擇上看
其一,“記”是以漁人的所見所聞為線索組織全文,這樣在內容的選擇上,必然侷限於一時一地之見聞。而“詩”則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敘述,這樣就可以多側面多角度的輻射壯的鋪陳。
“記”的內容選擇從細微出著眼,可摹狀繪神。而“詩”的內容選擇則從大處落筆,以拓其面。這樣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極好地反映了主題。
其二,“記”中受文體的限制,故而選擇了富有情節性的太守“尋向”不得的細節來表明心願--高士劉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這樣顯得含蓄,意味深長。而“詩”則發揮詩體表情的優勢,直接議論:“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來點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顯得自然真摯。
1、從體裁上看
“記”是以散文的形式來記敘漁人發現,探訪桃花源的經過。桃花源的發現是在漁人的“忘”路之遠近的情況下,“忽逢”而見的,而且是置於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繽紛的花片中,這樣就給人一種神秘變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顯得撲朔迷離,有如夢幻。
但同時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親切可感,因為文中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寫的又是漁人的親聞親見。這正是散文這一體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詩”則是側重敘述桃花源的社會制度和詩人的一種嚮往之情,它不同於“記”的入微摹神和繪色刻畫。
詩中表明的社會觀,是以道家的“淳”對抗現實的“薄”,由此襯托出黑暗社會激發的一種矛盾。這樣,這種超脫的精神所形成的獨特的胸懷,又使詩中蘊含了一種超然的意境,因此這種看似平緩的敘述也就帶上一種清雅脫俗的意韻。這些正是由“記”和“詩”的不同的體裁所決定的。
2、從內容的選擇上看
其一,“記”是以漁人的所見所聞為線索組織全文,這樣在內容的選擇上,必然侷限於一時一地之見聞。而“詩”則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敘述,這樣就可以多側面多角度的輻射壯的鋪陳。
“記”的內容選擇從細微出著眼,可摹狀繪神。而“詩”的內容選擇則從大處落筆,以拓其面。這樣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極好地反映了主題。
其二,“記”中受文體的限制,故而選擇了富有情節性的太守“尋向”不得的細節來表明心願--高士劉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這樣顯得含蓄,意味深長。而“詩”則發揮詩體表情的優勢,直接議論:“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來點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顯得自然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