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K強哥讀書

    準確的來說,羅貫中同學其實是編撰者,或者著作者,不能算創作者。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羅同學是聽老闆朱元璋的話為了感化百姓,開始著手寫三國演義的。所以他參考的是當時明初的政治背景,適應當時統治者的需求,再配合當時已經定型的一些民間傳說著作而成。

    我們來看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眾所周知,史家著筆多以簡練為主。雖然西晉離三國時期很近,幾乎同時代,但仍然有很多史料或是陳壽不能記完全的。況且有些記載民間不一定認賬,人們甚至更願意相信口口相傳的神話態人物。這樣從西晉到明初經過上千年的演化,慢慢的就有了定型的三華人物傳說。比如武勝關羽,比如智聖近妖的諸葛亮。你能說羅貫中沒看過三國志嗎?他能不知道空城計是硬安在諸葛亮頭上的?他能不知道,赤壁之戰中劉備們只是一個附庸者?但是他若這麼寫,鬼還會去看,還不如去讀史。要知道,這些都是民間成型的傳說故事,很多都已經編成戲文流傳成經典了。但羅同學畢竟也是個文人,歷史大義還是要遵循的。歷史程序雖不可更改,但是能張冠李戴的如此恰到好處不露痕跡,甚至有些就是憑空杜撰,這裡既有羅同學文字功底深厚的功勞,也有有些民間傳說已經成型的鋪墊。所以才會有讓人看完三國演義覺得這就其實是歷史的一種錯覺,不得不說羅同學是明清小說,乃至中國小說界的泰山北斗!

  • 2 # 姑蘇慕容興復大燕

    你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一看有關三國的京劇,京劇演的比三國演義還複雜。《三國演義》對比《三國志》七分真實三分虛構,虛構的那些就是演義成分,在京劇裡全都有,而且比《三國演義》內容更多。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有關三國的戲曲評書已經很多了,羅貫中在這些民間文學的基礎上加工整理成《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裡邊好多名仕的小傳又來自於《世說新語》一書。

    另外,羅貫中曾經在張士誠軍中當做謀士,所以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外交是有切身感受的。在張士誠被朱元璋打敗以後,羅貫中英雄無用武之地,轉而著書立說,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轉職從事於小說創作的文人。

    《三國演義》一書中劉備諸葛亮就包含了羅貫中對古代社會明君賢臣的政治理想,尤其諸葛亮這個角色可以看作是羅貫中個人理想的投射。《三國演義》“七分真實,三分虛構”,其中大部分的虛構成分都安排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就是全書最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甚至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的給諸葛亮安排了很多奇謀妙計、不世戰功,比如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祭東風,三氣周瑜,火燒藤甲兵,空城計,火燒上方谷等等等等。

    羅貫中“幫”諸葛亮打了這麼多仗,其實可以看作是張士誠失敗以後,羅貫中作為一個謀士,他經國濟世的理想破滅,所以把一腔熱情全灌注在了諸葛亮身上,把諸葛亮塑造得神機妙算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已經接近神仙一流人物了,和姜子牙差不多。

    《三國演義》其實可以以諸葛亮為視角,看成是諸葛亮傳。前期,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整天顛沛流離東奔西走,興復漢室的大業沒啥起色。中期,得到諸葛亮以後,事業馬上就有了氣色,接著在赤壁打敗曹操,之後又奪了西川,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結果關羽死後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去打東吳,又是大敗,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撐危局,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後期,諸葛亮死後,蜀中無人,蜀國慢慢衰敗,直至滅亡。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小說需要鮮明的人物形象,才能製造戲劇衝突。除開諸葛亮的部分,大部分是符合《三國志》《資治通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的nfc支援哪些城市的哪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