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民生活物質水平提高。
以前人為什麼盼過年呢?因為絕大部分老百姓只有過年時才有好酒好肉大吃大喝的機會。辛辛苦苦要一年的錢,食物,就等著過年的時候享受一下。小孩子有新衣服穿,有糖吃。大人們有酒喝,女人們有花戴,富裕點的也能趁著過年扯點布自己或者給家人做套新衣服穿,要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衣服也是屬於財產的。不似現在,買件衣服不算什麼,那個時候,先不講究料子,裁縫鋪子,絕大多數老百姓能做件新衣服就已經是個很開心的事了。吃的更是了,南方不算太瞭解,就北方來說,攢一年的白麵,就等著過年的時候包餃子。那時候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就是天天都能吃上餃子。而現在不同,絕大多數的人,吃頓餃子那還叫個事兒嗎,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我們都不曾經歷過一年到頭都只能吃棒子麵窩頭的日子。
第二,生產方式變革導致社群關係改變。
幾千年了,咱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農業社會,其實真正開始改變進入工業社會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千禧年後開始進入資訊社會。農業生產的要求都是以家庭,宗族為單位進行集中勞動,所以,那個時候,大多數人更多的是像植物一樣和一大堆熟人待在同一個地方,哪怕是不種地的,手工業者,商人等,也都脫離不開這個大的聚集型環境底色。進入工業化時代和資訊化時代就不一樣了,最大的不同是體現在居住上。我們不再以大家庭,宗族為單位,而是以小家庭為單位分散居住。一幢樓裡,住十年,不認識上下樓鄰居的太正常了。這樣的居住方式,其實必然會導致人情的淡漠,人與人之間,只有彼此熟悉,常來常往,才會有感情,一年見一次面,別說親戚,就是夫妻,感情都會越來越淡的。從前人講團圓,親族人多呀,現在獨生子女,再加上各種人口遷徙,一家三口團圓了,就是團圓。人聚不起來,或者聚起來也沒那麼強烈的感情了,年的味道淡然也就不一樣了。
第三,科技發展導致現代化文化消費方式改變。從前過年有各種各樣的活動。無論是什麼活動,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基本上都是熟人(包括親友,鄰居等)們聚集在同一地理空間內開展的,再大再大頂多是看花燈時跑到一條並不長的街上去。彼此說說笑笑,熱熱鬧鬧。現在不同了,一過年,全跑出去旅遊了,景點人也挺多,可彼此誰也不認識誰,也就沒啥可交流的。沒交流,就沒互動,沒互動就沒意味了。另外,這些年有多少人家都是看起來是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年餐,可飯桌上也都大多在看自己的手機而已,祖輩老人們在就還好,祖輩不在的話,純屬噶吃。因為太多人覺得手機比親人還親。
最後,年味的缺失表面上的直觀體現是儀式感的弱化,這包括習俗的內容流變等。深層原因在於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導致我們的文化素養本身其實是在下滑的。從前甭管多大歲數,只要上有長輩,除夕夜都要給長輩磕頭,然後說過年好等中國傳統賀歲詞。而現在,有幾人會給長輩磕頭,又有幾人會說句過年好,而不是新年快樂。
也沒辦法,春節本就是源自於土地的文化,當人離土地遠了,那土地上長出來的很多東西就慢慢的從我們身上開始褪色,也很難講是時代進步還是文化退步,說不好。
有時異想天開的在想,要是何時,能形成一種新的習俗,例如春節期間大家都能老式的或者各民族自己的傳統服裝過那幾天假期,好像過年也會有些意趣。也就只能想想。
第一,人民生活物質水平提高。
以前人為什麼盼過年呢?因為絕大部分老百姓只有過年時才有好酒好肉大吃大喝的機會。辛辛苦苦要一年的錢,食物,就等著過年的時候享受一下。小孩子有新衣服穿,有糖吃。大人們有酒喝,女人們有花戴,富裕點的也能趁著過年扯點布自己或者給家人做套新衣服穿,要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衣服也是屬於財產的。不似現在,買件衣服不算什麼,那個時候,先不講究料子,裁縫鋪子,絕大多數老百姓能做件新衣服就已經是個很開心的事了。吃的更是了,南方不算太瞭解,就北方來說,攢一年的白麵,就等著過年的時候包餃子。那時候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就是天天都能吃上餃子。而現在不同,絕大多數的人,吃頓餃子那還叫個事兒嗎,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我們都不曾經歷過一年到頭都只能吃棒子麵窩頭的日子。
第二,生產方式變革導致社群關係改變。
幾千年了,咱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農業社會,其實真正開始改變進入工業社會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千禧年後開始進入資訊社會。農業生產的要求都是以家庭,宗族為單位進行集中勞動,所以,那個時候,大多數人更多的是像植物一樣和一大堆熟人待在同一個地方,哪怕是不種地的,手工業者,商人等,也都脫離不開這個大的聚集型環境底色。進入工業化時代和資訊化時代就不一樣了,最大的不同是體現在居住上。我們不再以大家庭,宗族為單位,而是以小家庭為單位分散居住。一幢樓裡,住十年,不認識上下樓鄰居的太正常了。這樣的居住方式,其實必然會導致人情的淡漠,人與人之間,只有彼此熟悉,常來常往,才會有感情,一年見一次面,別說親戚,就是夫妻,感情都會越來越淡的。從前人講團圓,親族人多呀,現在獨生子女,再加上各種人口遷徙,一家三口團圓了,就是團圓。人聚不起來,或者聚起來也沒那麼強烈的感情了,年的味道淡然也就不一樣了。
第三,科技發展導致現代化文化消費方式改變。從前過年有各種各樣的活動。無論是什麼活動,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基本上都是熟人(包括親友,鄰居等)們聚集在同一地理空間內開展的,再大再大頂多是看花燈時跑到一條並不長的街上去。彼此說說笑笑,熱熱鬧鬧。現在不同了,一過年,全跑出去旅遊了,景點人也挺多,可彼此誰也不認識誰,也就沒啥可交流的。沒交流,就沒互動,沒互動就沒意味了。另外,這些年有多少人家都是看起來是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年餐,可飯桌上也都大多在看自己的手機而已,祖輩老人們在就還好,祖輩不在的話,純屬噶吃。因為太多人覺得手機比親人還親。
最後,年味的缺失表面上的直觀體現是儀式感的弱化,這包括習俗的內容流變等。深層原因在於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導致我們的文化素養本身其實是在下滑的。從前甭管多大歲數,只要上有長輩,除夕夜都要給長輩磕頭,然後說過年好等中國傳統賀歲詞。而現在,有幾人會給長輩磕頭,又有幾人會說句過年好,而不是新年快樂。
也沒辦法,春節本就是源自於土地的文化,當人離土地遠了,那土地上長出來的很多東西就慢慢的從我們身上開始褪色,也很難講是時代進步還是文化退步,說不好。
有時異想天開的在想,要是何時,能形成一種新的習俗,例如春節期間大家都能老式的或者各民族自己的傳統服裝過那幾天假期,好像過年也會有些意趣。也就只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