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格巫看影視

    各有各的立場,花千芳的話比較極端,學習外語是好事,家長想讓孩子多學點也很正常,出國用到外語的地方還是蠻多的,即使有很多軟體可以用,也沒有自己擁有這項能力管用,而且學到的知識也是自己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隔成在乎別人說什麼,做什麼!自己管好自己就好了

  • 2 # 暴走的線團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花千芳是何方神聖。花千芳,是一位草根農民網路作家,他初中畢業就休學,13歲便開始寫作,2012年,就寫出了15萬字的作品《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並憑此作品一炮而紅。 那麼,這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人為什麼會槓上了?緣分就是這麼的奇怪。花千芳與王思聰互懟的導火線是花千芳對於學習英語的觀點,他的觀點委婉來講是說沒必要全民學習英語,若是工作需要大可請專業的翻譯團隊,英語是一項廢物技能。

    在此,我們應該理智看待為何要學習英語。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到自己工作中使用、日常生活中學習查資料,大到國家之間的交流都離不開英語。簡單舉個例子,在外貿公司、汽車行業、通訊行業、產品銷售行業,外資、合資企業,英語是作為一項基本工作技能來看帶,你連溝通都成障礙,如何給公司創造價值?

    學校開展外語教育,是一個國家開放的標誌,這並不是思想上的自我矮化,相反,它是一種民族自信心的體現,試想,作為一個華人,若是能夠掌握好其他國家的語言,對於弘揚中國的文化也是有著積極的作用,語言有障礙,談何與世界共同進步?先不說翻譯團隊不是免費的,就說屆時尋找翻譯團隊,人少活多的情況下,翻譯人才資源匱乏,反而阻礙了發展。

    另外,“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語言西化思維就西化,追趕時間學習可以,取而代之的時候就必須改變。”言語之間透漏出嚴重的不自信,國家開展外語教育,不是讓全民苦學,精通英語何其不易,遑論漢語被英語所取代。我有一同事是個外國姑娘,精通五國語言,聊天的時候她說起學習漢語的艱難和不易,而她從高中時候就讀於他們當地的孔子學校,大學和研究生讀的都是對外漢語,而她的母語是英語,她說她喜歡自己國家的語言,同時也非常喜歡漢語,喜歡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自信不僅可以讓自己跟著時代的腳步前行,還能為自己的國家盡一點綿薄之力(如奧運會做志願者等)。

    我想花千芳之所以有這樣的擔憂也可以理解,只是表述方式讓人接受不了,因為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並沒有真正在職場中領略過語言文化包容性帶來的福利,他寫作,不是用英語,他也不去給外國名著翻譯,所以有這樣的觀點也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就應該好好回饋社會的認可,正向引導年輕人,別動不動就否決了所有的外來文化。

    而王思聰的口無遮攔,直言不諱也是出了名的,他的話雖然帶著濃重的諷刺意味,但應該也僅僅是針對花千芳式的群體,並不是說沒出過國就是“沙雕”,吃瓜群眾一定不要對號入座,要把持好自己,別輕易捲入到別人的戰爭中去,輕則氣壞自己,重則被定個擾亂網路秩序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 3 # 左岸太遠

    怎麼說呢,目前國內的英語的確存在不合理之處,但要理性看待,而校長的回覆的確有失偏頗了甚至有點難聽。但是後者說什麼學英語就是浪費時間、財力物力,犧牲了孩子的童年。這個也太扯了叭。世界文化本來就是要交融的啊,我們自己國家也知道要把漢語推向世界呢。外華人不也有很多喜歡學習中文的嗎。難不成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傻瓜,就他一個人看的通透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是覺得眼鏡睜不開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