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系列電影在網上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但我個人認為它是“反烏托邦”題材中非常好的一部。整部電影圍繞著自由,反抗,政權,鬥爭,生存……等幾個詞展開。有人說它是美版《大逃殺》,或者比《大逃殺》差了許多,但我卻不那麼認為。首先來了解一下《大逃殺》是什麼:該片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高見廣春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在未來世界,某中學三年級的學生由於紀律鬆弛,被教師遣送到一個荒涼小島進行“殺戮遊戲”的故事,重點描寫的是血腥殺戮與危難時刻人性的體現情節。【並沒有貶低該電影的意思】有些人便表示:劇情設定都有相似的地方,為什麼《飢餓遊戲》的殺戮,鬥爭場面少了很多,也不夠有激情?因為《飢餓遊戲》系列圍繞的是遊戲之外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這兩者之間的主旨全然不同,那麼為何還要拿去比較,或者口誅筆伐?
《飢餓遊戲》一系列故事都是充斥著黑暗基調的。不管是首都的金迷紙醉,12區的荒涼貧困,競技場中的殘忍廝殺,亦或是被當成娛樂工具的“貢品”們,活下來卻更為悲慘的冠軍們,被進行各種精神折磨的女主角……無一例外。主角凱特尼斯在第一部的時候就已經被迫陷入情感的尷尬期,如何對自己的青梅竹馬,解釋?如何跟表面上的男友相處等等諸多麻煩。而且她不知道,當她贏得了比賽的那一刻,地獄之門才真正的對她開啟。因為她破壞了規矩,也同樣因為遊戲設計者的心思而導致有兩個人贏得了比賽。事後遊戲設計者被賜死也表明了總統並不想看到規矩被破壞,並不想看到“希望”的火苗。
然後她被反抗軍看上了,被迫進行了一場交易,用反抗軍的精神領袖一職換來了自己開的條件。但她其實並不想要成為這所謂的“精神領袖”,她只是想要保護好自己所珍惜的人而已——她參加飢餓遊戲的初衷是要救自己的妹妹。就這樣,她被推上了政治的風口浪尖,而她的同伴也慘遭施惠國折磨。但在最後,她的妹妹也被反抗軍的總統——“科恩”隱形性的殺害。她因為要保護妹妹,所以才發生了接下來的一系列悲劇,而最後她的妹妹也死了,還是被“己方”的人殺死的。大概這就是所謂的“位高不權重”吧。我還記得書中寫到:這時已經並不需要女主去帶頭了,而女主對科恩總統的政治路途有害而無利,那麼她最後的價值是什麼?便是死,死了之後讓反抗的人民更為亢奮。但女主察覺到了,而她的隊員們也並不想讓女主立刻就死,所以女主還是活到了最後。至於科恩為什麼要殺波利姆(女主的妹妹),大概也是要讓女主更為絕望吧。她從頭到尾就只是工具而已,無論是娛樂工具,還是政治工具,都是工具,就像她那假戲真做的男友皮塔一樣。有很多人認為《飢餓遊戲》的結尾是普通的童話結尾而已,甚至抱娃了。但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其實男女主都是從絕望中拽出來的倖存者而已,互相扶持,給予對方精神上的安慰。女主角的妹妹死了,父親死了,青梅竹馬的關係也大不如前,最支援自己的服裝設計師被當面殺死,在賽場當成妹妹的小芸也慘死……而男主角呢?被首都控制,父母沒了……兩個受過嚴重創傷的人在被炸燬的家上過著本該屬於他們的生活,這真的是圓滿結局嗎……而最後的總統選舉,雖然凱特尼斯一箭射死了科恩,但可以在電影的結尾看到遊戲設計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科恩用飢餓遊戲來處死國會區的高官與其子女,與前總統斯諾何異?即使是一臉民主的第八區領袖,也同樣縱容勝者對國會區的敗將們胡作非為。遊戲還在進行著,這腐爛的制度還在執行著,只不過人換了而已。就如同第三部的名字一樣——“自由幻夢”。
體制不變,悲劇永遠結束不了。
《飢餓遊戲》系列電影在網上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但我個人認為它是“反烏托邦”題材中非常好的一部。整部電影圍繞著自由,反抗,政權,鬥爭,生存……等幾個詞展開。有人說它是美版《大逃殺》,或者比《大逃殺》差了許多,但我卻不那麼認為。首先來了解一下《大逃殺》是什麼:該片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高見廣春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在未來世界,某中學三年級的學生由於紀律鬆弛,被教師遣送到一個荒涼小島進行“殺戮遊戲”的故事,重點描寫的是血腥殺戮與危難時刻人性的體現情節。【並沒有貶低該電影的意思】有些人便表示:劇情設定都有相似的地方,為什麼《飢餓遊戲》的殺戮,鬥爭場面少了很多,也不夠有激情?因為《飢餓遊戲》系列圍繞的是遊戲之外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這兩者之間的主旨全然不同,那麼為何還要拿去比較,或者口誅筆伐?
《飢餓遊戲》一系列故事都是充斥著黑暗基調的。不管是首都的金迷紙醉,12區的荒涼貧困,競技場中的殘忍廝殺,亦或是被當成娛樂工具的“貢品”們,活下來卻更為悲慘的冠軍們,被進行各種精神折磨的女主角……無一例外。主角凱特尼斯在第一部的時候就已經被迫陷入情感的尷尬期,如何對自己的青梅竹馬,解釋?如何跟表面上的男友相處等等諸多麻煩。而且她不知道,當她贏得了比賽的那一刻,地獄之門才真正的對她開啟。因為她破壞了規矩,也同樣因為遊戲設計者的心思而導致有兩個人贏得了比賽。事後遊戲設計者被賜死也表明了總統並不想看到規矩被破壞,並不想看到“希望”的火苗。
然後她被反抗軍看上了,被迫進行了一場交易,用反抗軍的精神領袖一職換來了自己開的條件。但她其實並不想要成為這所謂的“精神領袖”,她只是想要保護好自己所珍惜的人而已——她參加飢餓遊戲的初衷是要救自己的妹妹。就這樣,她被推上了政治的風口浪尖,而她的同伴也慘遭施惠國折磨。但在最後,她的妹妹也被反抗軍的總統——“科恩”隱形性的殺害。她因為要保護妹妹,所以才發生了接下來的一系列悲劇,而最後她的妹妹也死了,還是被“己方”的人殺死的。大概這就是所謂的“位高不權重”吧。我還記得書中寫到:這時已經並不需要女主去帶頭了,而女主對科恩總統的政治路途有害而無利,那麼她最後的價值是什麼?便是死,死了之後讓反抗的人民更為亢奮。但女主察覺到了,而她的隊員們也並不想讓女主立刻就死,所以女主還是活到了最後。至於科恩為什麼要殺波利姆(女主的妹妹),大概也是要讓女主更為絕望吧。她從頭到尾就只是工具而已,無論是娛樂工具,還是政治工具,都是工具,就像她那假戲真做的男友皮塔一樣。有很多人認為《飢餓遊戲》的結尾是普通的童話結尾而已,甚至抱娃了。但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其實男女主都是從絕望中拽出來的倖存者而已,互相扶持,給予對方精神上的安慰。女主角的妹妹死了,父親死了,青梅竹馬的關係也大不如前,最支援自己的服裝設計師被當面殺死,在賽場當成妹妹的小芸也慘死……而男主角呢?被首都控制,父母沒了……兩個受過嚴重創傷的人在被炸燬的家上過著本該屬於他們的生活,這真的是圓滿結局嗎……而最後的總統選舉,雖然凱特尼斯一箭射死了科恩,但可以在電影的結尾看到遊戲設計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科恩用飢餓遊戲來處死國會區的高官與其子女,與前總統斯諾何異?即使是一臉民主的第八區領袖,也同樣縱容勝者對國會區的敗將們胡作非為。遊戲還在進行著,這腐爛的制度還在執行著,只不過人換了而已。就如同第三部的名字一樣——“自由幻夢”。
體制不變,悲劇永遠結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