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馬河:《水經注》記:"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淶源曾名廣昌縣隸代郡,淶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
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
(拒馬河出今河北淶源縣古稱廣昌縣,水源其一源自淶源南著名白石山北,淶山又稱七山今稱旗山,是臨近淶源南的小山。拒馬河形成於70萬年前,發源於淶源盆地)
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廣屏矣,魏封樂進為侯國。
淶水又東北逕西射魚城東南而東北流又逕東射魚城南,又屈逕其城東,
(淶源東三甲村有古城遺址,疑為射魚城;另淶源縣稻地莊北,傲魚溝西山之西,此地水域開闊,適合建城捕魚,而且是交通要道,適合建城扼守,也可能是東西射魚城)
淶水又東北歷紫石溪口與紫水合(紫水今稱小西河附近有紫石口村,秦漢也稱南涿水),水北出聖人城北大亙下(水出自小五臺山東,及西靈山一帶,大亙可能指西靈山),東南流,左會磊砢溪水(當地人稱角溝水,發源東靈山南水水峪尖山南,是與永定河支流清水河的分水嶺),蓋山崩委澗,積石淪隍,故溪澗受其名矣。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逕聖人城東(聖人城位於九龍鎮西大龍門堡,其名取自霍原,在今龍門天關,唐宋以後易名大龍門堡),又東南,右會簷車水(黑水),水出簷車硎,東南流逕聖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淶水。
淶水又東南逕榆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謂之榆城河。
(十渡西淶水縣都衙鄉都衙村南有古城遺址,疑為古榆城。但與酈道元所述榆城在拒馬河北位置相左,而今十渡鎮與描述榆城的位置相近,且也存古遺蹟)
淶水又南逕藏刀山下,層巖壁立,直上幹霄,遠望崖側,有若積刀,鈽鈽相比,鹹悉西首。
(1. 如果按“淶水又南,逕藏刀山下”來理解:世人認為今淶水縣鐵鎖崖是《水經注》的藏刀山,包括《涿州縣誌》等。是正確的。2.如果按“淶水又南逕藏刀山下”來理解:遺憾鐵鎖崖有藏刀山之姿,並無藏刀山之位,二者不是一處,應為訛傳。鐵鎖崖在巨馬水南;而藏刀山在巨馬水北,顯然二者不是同一山,藏刀山另有其處)
拒馬河:《水經注》記:"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淶源曾名廣昌縣隸代郡,淶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
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
(拒馬河出今河北淶源縣古稱廣昌縣,水源其一源自淶源南著名白石山北,淶山又稱七山今稱旗山,是臨近淶源南的小山。拒馬河形成於70萬年前,發源於淶源盆地)
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廣屏矣,魏封樂進為侯國。
淶水又東北逕西射魚城東南而東北流又逕東射魚城南,又屈逕其城東,
(淶源東三甲村有古城遺址,疑為射魚城;另淶源縣稻地莊北,傲魚溝西山之西,此地水域開闊,適合建城捕魚,而且是交通要道,適合建城扼守,也可能是東西射魚城)
淶水又東北歷紫石溪口與紫水合(紫水今稱小西河附近有紫石口村,秦漢也稱南涿水),水北出聖人城北大亙下(水出自小五臺山東,及西靈山一帶,大亙可能指西靈山),東南流,左會磊砢溪水(當地人稱角溝水,發源東靈山南水水峪尖山南,是與永定河支流清水河的分水嶺),蓋山崩委澗,積石淪隍,故溪澗受其名矣。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逕聖人城東(聖人城位於九龍鎮西大龍門堡,其名取自霍原,在今龍門天關,唐宋以後易名大龍門堡),又東南,右會簷車水(黑水),水出簷車硎,東南流逕聖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淶水。
淶水又東南逕榆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謂之榆城河。
(十渡西淶水縣都衙鄉都衙村南有古城遺址,疑為古榆城。但與酈道元所述榆城在拒馬河北位置相左,而今十渡鎮與描述榆城的位置相近,且也存古遺蹟)
淶水又南逕藏刀山下,層巖壁立,直上幹霄,遠望崖側,有若積刀,鈽鈽相比,鹹悉西首。
(1. 如果按“淶水又南,逕藏刀山下”來理解:世人認為今淶水縣鐵鎖崖是《水經注》的藏刀山,包括《涿州縣誌》等。是正確的。2.如果按“淶水又南逕藏刀山下”來理解:遺憾鐵鎖崖有藏刀山之姿,並無藏刀山之位,二者不是一處,應為訛傳。鐵鎖崖在巨馬水南;而藏刀山在巨馬水北,顯然二者不是同一山,藏刀山另有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