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銀河流嵐

    蘇軾明為詠梅,暗為悼亡妻。是蘇軾為悼念跟隨自己被貶謫嶺南的侍妾朝雲而作。慨嘆愛梅的情操己隨曉雲空無,己不再夢見梅花。體現了對朝雲的一網情深和無限思念。

  • 2 # 賞雪品梅

    傻傻分不清。

    王昌齡說:落落寞寞路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

    王 建說:薄薄落落霧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

  • 3 # 上弦月A

    蘇軾謫遷嶺南,侍妾朝雲輾轉相隨,成為蘇軾最大慰藉。後,朝雲亡故,東坡作悼《西江月·梅花 》,有句“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

    問題來了……“不與梨花同夢”到底引用誰的?

    唐朝王昌齡有句:“落落寞寞路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見於《梅詩》

    唐朝王建有句:“薄薄落落霧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見於《夢看梨花雲詩》。

    直接證據:古人的注引《墨莊漫錄》宋張邦基按:「東坡作梅花詞雲:『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注云:『唐王建有《夢看梨花雲詩》。

    《墨莊漫錄》張邦基認為(提示):蘇東坡引用王建的《夢看梨花雲詩》。小編注:全詩見於晏元獻的《類要》。

    蘇軾《西江月》詞末句雲:「不與梨花同夢。」自跋雲:「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傅藻注因引此二句。《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引曾慥《高齋詩話》、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卷二《西江月》注引南宋傅藻注引。

    傅藻說地很明確:蘇軾自跋“引用了王昌齡”。後面這堆文獻和文人,就是朋友圈轉發了。

    張邦基提到蘇軾《西江月》,後作注:王建《夢看梨花雲詩》。這只是提示,他並不肯定。張邦基北宋,比南宋傅藻要早,卻沒拿出證據。

    傅藻卻說:蘇軾自跋中說明了自己引自王昌齡的《梅詩》。這明顯就更具說服力。

    蘇東坡、王昌齡和王建

    蘇東坡在惠州先失意,又失妾,難免苦悶感觸:這個不毛之地啊,韓愈來過,王昌齡來過,如今我也來了……王昌齡?梅花?於是靈光一閃......

    舊時嶺南為流放之地,環境之惡不用贅述。蘇軾卻發現此處生有如此高潔脫俗之梅花,就像他的朝雲,不辭千里相隨偏隅嶺南,侍奉失意的自己。

    如今,她的美好已隨曉雲而去,世間再無。曉雲遠離濁世,純而無滓,就像朝雲之高情(曉和朝同意)……或許這也是最好的歸宿吧,我也無需像王昌齡夢梨花一樣,在夢中再把她帶到濁塵……

    王建,唐進士、詩人。 夜夢梨花詩,來看看:

    薄薄落落霧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瑤池水光蓬萊雪,青葉白花相次發。不從地上生枝柯,合在天頭遶宮闕。天風微微吹不破,白豔卻愁香涴露。玉房綵女齊看來,錯認仙山鶴飛過。落花散粉飄滿空,梨花顏色同不同。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從夢中。無人為我解此夢,梨花一曲心珍重。

    王建好像夢裡爽著呢!且從頭到尾都是梨花,眼花繚亂啊……我想,蘇東坡看了後或只會說:來,來,你來嶺南夢個試試!

    東坡雖引王昌齡,但意不同。王昌齡是愛慕,並取梨花之潔;蘇東坡是愛,並不想讓梨花之潔染塵。因為曾經僅有,如今世間再無,那些過往印痕,就像梅謝而不褪的唇紅……就這樣吧……

    王弗、王閏之、王朝雲三個女人,蘇軾每次都能寫的讓讀者淚目,果然大方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血江湖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