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皮果子
-
2 # 錢算嘛有錢就要吃腰子
說白了就是沒錢,這個沒錢可不僅僅是在二戰後,其實在一戰後日不落帝國就開始日薄西山了,我們知道英國是個殖民國家,之所以稱霸世界,與其不斷掠奪殖民地的財富息息相關,但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比如德國,美國等,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戰,這些新興國家開始蠶食英國的殖民地,再想維持這麼龐大的海軍已經捉襟見肘,而二戰後原殖民地紛紛獨立,對本事搖搖欲墜的英國更是雪上加霜,再也維持不了過去那樣的軍事實力,隨之,世界霸主的地位也只能拱手相讓。
-
3 # 區域拒止
圖為一戰英國軍隊
對於美華人來說,每一次戰爭可能都是大發戰爭財的好機會,但是對於英國而言,每一次對外戰爭卻是對國力的巨大損耗,從布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再到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每次從勝利中所獲得的利益其實要遠遠大於其損失。以至於在上個世紀60年代,英國徹底重組了其海軍和陸軍結構,並甘願進行大規模裁軍成為二流國家,歸根結底,還是戰爭所帶來的影響。
圖為不列顛空戰
從19世紀到21世紀,英國一共經過了五次大規模裁軍。其中對英國軍事實力與影響最嚴重的就是1920年半強制性的華盛頓海軍軍備限制條約,和冷戰後英國軍事預算的大幅削減。前者讓英國被迫選擇與美國平起平坐,而後者則直接讓英國失去了在冷戰後又一個超級軍事強國的機會。
新世紀一系列的經濟危機更是對英國的軍事力量的發展雪上加霜,雖然隨著一系列武器裝備的服役和專案的開啟有所改觀,但整體上也是以“精兵”的名義變相裁剪罷了。
圖為1953年的英國海軍
目前,英國正處於脫離歐洲後的經濟復甦當中,任何可以動用的資金,都被投入到了經濟建設和國家福利之中,當然,也有類似像動用海軍經費修白金漢宮這樣的囧事。就當前形勢來說,有錢也輪不到軍隊花,軍隊對英國的意義其實早已從冷戰中的實際意義也蛻變成了象徵性意義。在可預見的未來,英國軍隊的規模只會越來越小,甚至真正意義上變成美國的跟班。
可以說基本上航空母艦有一條算一條,戰列艦油條算要全部送進拆船廠。剛造完沒幾年的,戰列艦也要拆了。空軍的噴氣式戰鬥機計劃也是大刀闊斧的銼刀,英國為什麼要進行這種自毀前途的行為?為什麼英國在二戰後從原來的世界第二,迅速成為二流國家。
回覆列表
戰爭過後裁軍是非常正常的舉動,這個不僅發生在英國,幾乎是所有國家都會採取。大規模的軍隊和武器裝備的維護費用是非常高昂的,尤其是航空母艦之類的消耗,這些都是燒著納稅人的錢的。同時,在非戰爭年代維持大規模軍隊的必要性也不存在,透過裁軍不僅可以節約開支,而且可以將這部分人力物力投向發展經濟,一減一增,可謂理智之舉,完全符合國家利益。比如美蘇在二戰後都擁有超過千萬人員的軍隊,很難想象繼續維持這種規模不會壓垮自己。
但是英國的衰退可不是由於裁軍,更不是自毀前途。在二戰之前,英國的殖民地獨立運動已經開啟,透過二戰的催化更多的殖民地在戰後獨立,這不是靠軍隊就能鎮壓住的了。歐洲經過二戰,不僅英國,老牌的歐洲國家們都很受傷,戰後才確立了美蘇超級大國的地位。希特勒在歐洲的戰爭有一個附帶的影響,即佔領了荷蘭、法國等老牌殖民帝國,間接促進了殖民地獨立的浪潮。
二戰中,英國雖然有海軍的優勢和英吉利海峽的自然隔離,但是在歐洲大陸被希特勒幾乎佔領後,英國成為了前線遭到了轟炸,損失也是相當慘重,而且為了對抗德國,英國只好借力美國,欠了美國一屁股債,欠人家錢還要人家幫忙打戰,自然戰後政治地位就不會很高。因此,英國的衰弱是一個經濟、政治、軍事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裁軍倒真不是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