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海爾這十來年和美的、格力相比,發展偏慢,看起來沒有後兩者光芒耀眼了:
董明珠把自己炒成網紅企業家,走到哪裡都是格力的移動廣告牌。
美的從小家電起家,如今已是品類齊全的大型家電集團,順手還把德國庫卡機器人收購了,看起來也是逼格滿滿。
更重要的是,在市值上,海爾也落後廣東這兩家有商一大截,以9月28日收盤價計算,青島海爾+海爾電器(港股上市)的市值大約為1530.2億元,僅為格力電器的63.3%,美的集團的57.3%。
海爾之所以和美的、格力拉大差距,我以為主要是內延式發展策略導致的,即注重管理挖潛,從內部要效益。
海爾的特點是經常重組管理組織架構,特別能折騰,成為海爾員工,首先你得抗造。這樣的好處是,海爾的管理層能控制住公司,不像長虹、新飛,創始人也能輕易被換掉,企業經營一年不如一年。對了,長虹現在開始變賣家產(賣上海的大樓)艱難度日;新飛成為新加坡豐隆集團的盤中菜後,一步步走向破產,現在被康佳重組。
另外,企業隨時在調整,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不大容易被市場淘汰。海爾這十來年雖無爆發式增長,但好歹仍是白電陣營第一梯隊成員。
很多和海爾同時起步,甚至稍早的家電企業,或者掉隊,如同為青島的澳柯瑪,掙扎在虧損邊緣;或者消失,牡丹、金星、燕舞、水仙、春蘭;或者賣身,小天鵝、新飛……。
但海爾的玩法弊端也很明顯,你只盯著企業內部看時,往往忽略了外部產業升級帶來的機遇和風險。張瑞敏錯失的機會中,網際網路新經濟應該算是最大的一個。
2004年,海爾如日中天,當年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現場,張瑞敏、楊元慶、李東生等企業家大佬都到了現場。
馬化騰獲得了年度新銳獎。主持人當時出了個題目,讓馬化騰現場說服張瑞敏使用QQ。馬化騰用了不到一分鐘介紹完QQ。從影片看,張瑞敏是秒拒的。
小馬哥尷尬地笑了。
可以說,今天海爾和騰訊的差距,在當時就已經註定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
當時張瑞敏不熟悉網際網路的玩法,也沒有興趣去熟悉;
和當時許多成功的家電企業一樣,海爾喜歡透過併購的方式擴張企業,對風險投資很陌生,否則禮貌性投投騰訊,其收益也相當可觀;
張瑞敏的視角還聚焦在家電領域,對網際網路的影響力缺乏瞭解(也可能是沒有興趣);
海爾管理嚴格,但過於嚴格反而容易束縛員工的創新,早在2000年左右時有媒體就此提出建議,但並未引起張瑞敏注意,結果錯失擺在眼前的機會;
不過,說這些對張瑞敏有點勉為其難了。
海爾起步時,中國的企業家處於斷層狀態,張瑞敏、李東生等人完全沒有參照物,能把企業從0發展到1,再從1做大到世界品牌,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脫離現實環境要求別人,無異於不負責任的苛求。
所以,現在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把海爾交給誰,都不如在張瑞敏手裡發展的好。就像阿里巴巴,如果不是馬雲指定接班人,恐怕誰都挑不起這副擔子。
至於如何佈局,張瑞敏已經給出答案了啊,海爾大規模搞風險投資,步子邁的比格力、美的都大,分明就是在為14年前錯失騰訊補課,而且玩法和騰訊、阿里、小米如出一轍。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張瑞敏的隨機應變的魄力。
確實,海爾這十來年和美的、格力相比,發展偏慢,看起來沒有後兩者光芒耀眼了:
董明珠把自己炒成網紅企業家,走到哪裡都是格力的移動廣告牌。
美的從小家電起家,如今已是品類齊全的大型家電集團,順手還把德國庫卡機器人收購了,看起來也是逼格滿滿。
更重要的是,在市值上,海爾也落後廣東這兩家有商一大截,以9月28日收盤價計算,青島海爾+海爾電器(港股上市)的市值大約為1530.2億元,僅為格力電器的63.3%,美的集團的57.3%。
海爾之所以和美的、格力拉大差距,我以為主要是內延式發展策略導致的,即注重管理挖潛,從內部要效益。
海爾的特點是經常重組管理組織架構,特別能折騰,成為海爾員工,首先你得抗造。這樣的好處是,海爾的管理層能控制住公司,不像長虹、新飛,創始人也能輕易被換掉,企業經營一年不如一年。對了,長虹現在開始變賣家產(賣上海的大樓)艱難度日;新飛成為新加坡豐隆集團的盤中菜後,一步步走向破產,現在被康佳重組。
另外,企業隨時在調整,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不大容易被市場淘汰。海爾這十來年雖無爆發式增長,但好歹仍是白電陣營第一梯隊成員。
很多和海爾同時起步,甚至稍早的家電企業,或者掉隊,如同為青島的澳柯瑪,掙扎在虧損邊緣;或者消失,牡丹、金星、燕舞、水仙、春蘭;或者賣身,小天鵝、新飛……。
但海爾的玩法弊端也很明顯,你只盯著企業內部看時,往往忽略了外部產業升級帶來的機遇和風險。張瑞敏錯失的機會中,網際網路新經濟應該算是最大的一個。
2004年,海爾如日中天,當年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現場,張瑞敏、楊元慶、李東生等企業家大佬都到了現場。
馬化騰獲得了年度新銳獎。主持人當時出了個題目,讓馬化騰現場說服張瑞敏使用QQ。馬化騰用了不到一分鐘介紹完QQ。從影片看,張瑞敏是秒拒的。
小馬哥尷尬地笑了。
可以說,今天海爾和騰訊的差距,在當時就已經註定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
當時張瑞敏不熟悉網際網路的玩法,也沒有興趣去熟悉;
和當時許多成功的家電企業一樣,海爾喜歡透過併購的方式擴張企業,對風險投資很陌生,否則禮貌性投投騰訊,其收益也相當可觀;
張瑞敏的視角還聚焦在家電領域,對網際網路的影響力缺乏瞭解(也可能是沒有興趣);
海爾管理嚴格,但過於嚴格反而容易束縛員工的創新,早在2000年左右時有媒體就此提出建議,但並未引起張瑞敏注意,結果錯失擺在眼前的機會;
不過,說這些對張瑞敏有點勉為其難了。
海爾起步時,中國的企業家處於斷層狀態,張瑞敏、李東生等人完全沒有參照物,能把企業從0發展到1,再從1做大到世界品牌,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脫離現實環境要求別人,無異於不負責任的苛求。
所以,現在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把海爾交給誰,都不如在張瑞敏手裡發展的好。就像阿里巴巴,如果不是馬雲指定接班人,恐怕誰都挑不起這副擔子。
至於如何佈局,張瑞敏已經給出答案了啊,海爾大規模搞風險投資,步子邁的比格力、美的都大,分明就是在為14年前錯失騰訊補課,而且玩法和騰訊、阿里、小米如出一轍。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張瑞敏的隨機應變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