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世紀一更

    不請自來,發表下個人觀點:

    1,自古以來,長江以南地區就是封建王朝的稅賦重地,無論是糧食,絲綢,茶葉,瓷器,鹽業等都是統治者財政收入的重中之重,這是毫無疑問的。

    2,土地兼併,明後期,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宗室勳貴,在朝或致仕的官員或因賞賜,或因功名政策,或民戶主動投獻的田畝,已經佔了明朝中後期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這些原本該繳納稅賦的田地,就從戶部的黃冊上“消失”了,中央財政收入可想而知。

    3,工商業的畸形發展,明中後期的禁海政策使沿海本就稀薄的田地產出,更加相形見絀,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參與進了沿海走私的行業,這些大走私商的後臺,也往往是東南沿海的大戶,層層的利益關係網,使得工商業畸形的繁榮,說白了就是下面人乾的紅紅火火,中央財政還眼巴巴地盯著田地裡仨瓜倆棗,朱紈曰“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瀕海盜尤易,去衣冠之盜難”。

  • 2 # 文史宴

    這個問題牽涉到了很多方面,主要是明朝的財稅政策不合理、政府腐敗和明朝後期中國南北的割裂。

    首先,朱元璋制定的收實物的收稅方式,相比於唐宋收錢的方式,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因為使用錢為媒介可以從社會上很方便的排程物資,而要讓收上來的大量實物滿足各地的需要,光運輸成本就高企不下,造成了巨大的浪費。然後朱元璋還定下了士紳不收稅、免役的祖制,這就使朝廷無法名正言順的向士紳收稅,本來就窮,士紳階層多數富裕還不能收稅,那就只好搶農民。

    其次,明朝國家已經這麼窮了,腐敗程度卻在歷史上排名第一第二,這就讓國家本身那點可憐的錢更不頂用了,收上來的錢也更少了,所以就更沒錢用。明朝皇帝只好另外設立名目去搶平民,豐富內帑,雖然內帑大部分用來享樂了,但確實也有一小部分補貼國用,後來崇禎沒錢了向勳貴要,勳貴都不給(注意,是勳貴,不是文官)。

    最後,明末南方太富北方太窮,南北之間缺乏認同感,南方不欲救北方之窮,北方欲奪南方之富,於是雙方在內都中被滿清一起滅亡。

  • 3 # 歷史春秋網

    江南經濟繁榮,但這些錢卻掌握在大地主、大財團手中。而想從這些人的腰包裡掏銀子,難於上青天。崇禎帝並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也不是一個有擔當的皇帝,而是一個優柔寡斷、疑心太重的皇帝。他對於拯救明室江山,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國庫裡也不是沒有銀子,李自成攻進北京時,就在他的國庫裡搜出了許多銀子,但這些銀子,他既捨不得賞賜前方將士充做軍餉, 也捨不得對災區人民進行賑災,白白地送給了農民軍成了戰利品。在國破家亡之際,北京城的富商們、貪官們、豪吏們家中的錢也不少,但他們和崇禎帝一樣吝嗇,崇禎帝捨不得動用自己的國庫,號召這些人捐款,但無人肯捐,對他的號召只是敷衍了事。最後等到農民軍進城,在棍棒威逼下,才不得不拿出了大量的金銀。

    北京城尚且如此,江南天高皇帝遠,崇禎就更沒有辦法了。崇禎不是雍正大帝。如果是雍正這樣有手段的皇帝,估計這些錢都得讓他們吐出來。崇禎曾經嘗試用強硬手段,逼他的那些豪富親戚捐資助響,但最後不但沒有成功,還被迫將提這個建議的內閣首輔薛國觀殺了。而且權貴集團內外勾結將五皇子嚇死。對崇禎帝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

    其實說明白了,就是皇帝無能。做為一把手的皇帝,鬥不過權貴集團,江南富庶的情況下卻收不上來錢,農民造反的情況下既沒有能力安撫,又沒有能力鎮壓,滿清進關的情況下拿不出抵抗滿清的軍餉,或捨不得拿出錢。最高責任人就是皇帝。埋怨別人也沒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財務報表分析指標有什麼用?